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码是更好理解这部小说的前提。本文主要从圣经人物原型的角度出发,分析海丝特的神圣使命和男女主人公与圣经原型人物在性格上的相似性,并进一步分析《圣经》U形叙事结构在作品中的完美构建以及圣经场所原型在作品中的巧妙移置。  相似文献   

2.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码是更好理解这部小说的前提.本文主要从圣经人物原型的角度出发,分析海丝特的神圣使命和男女主人公与圣经原型人物在性格上的相似性,并进一步分析《圣经》U形叙事结构在作品中的完美构建以及圣经场所原型在作品中的巧妙移置.  相似文献   

3.
赵文琼 《兰州学刊》2011,(7):221-222
文章主要从环境背景、叙事结构这两个方面对隐藏在《红字》后的圣经原型进行分析,探讨作者对圣经原型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原型批评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文章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认为小说从主题到人物及各种意象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主人公老画家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画了一幅杰作——最后一片叶子,拯救了年轻女画家的生命,表现了《圣经》中的拯救主题;老画家的光辉形象正是基督耶稣的形象;小说中的常青藤象征《圣经》中伊甸园的生命树;肺结核蔓延的小镇象征《圣经》中的地狱。  相似文献   

5.
论《白鲸》中的圣经文化原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探讨并阐述的是麦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中的圣经文化原型。在《白鲸》中有着大量的圣经人名、暗示及典故。根据诺斯洛普·弗莱对原型的定义 ,我们可以认为这些材料在麦尔维尔笔下是作为原型出现的。这些原型可以说是某些意象、人物形象、叙述模式和主题的象征 ,相互之间具有普遍的结构关联。这决定了《白鲸》主题思想上的内在一致性 ,塑造了其总体艺术风貌 ,左右着其美学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C.S.路易斯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史家和批评家、基督教神学家,还是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家和儿童文学作家。《纳尼亚传奇》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奇幻的想象力、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流畅的语言、隽永的象征和多变的结构给予读者审美愉悦和文学感染力,但同时该作品借助神话这一文学形式来叙事,蕴含众多原型,因此,本文运用弗莱圣经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从意象、主题和叙事结构三个视角来解读文本和圣经文学的关系,进一步揭示文学的整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榆树下的欲望》中,奥尼尔将希腊悲剧场景与圣经叙事结构完美的交织融合,用神话-圣经原型模式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人类悲剧,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灵魂深处的欲望、挣扎与迷失,赋予神话-圣经原型新的时代内涵,阐述了现代人对人性、罪恶、救赎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远离尘嚣》与《圣经》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哈代小说《远离尘嚣》中的男女主人公与两个《圣经》原型人物之间的比较与分析 ,展现了小说中双方各自所代表的基督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且 ,哈代在创作当中对《圣经》原型进行借用与重塑的同时 ,也充分反映了他自己矛盾而又复杂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奥康纳的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光"、"血"、"森林"和"路",而这些意象均取材于《圣经》,它们在《圣经》中蕴含着各自不同的意义。在此以《圣经》为切入角度,旨在从两个方面探析弗兰纳里.奥康纳的长篇小说中意象的原型意义:一是"光"、"血"作为洗礼和救赎的象征;二是"森林"和"路"作为邪恶与歧途的象征。通过对这些原型意象的运用,奥康纳表达了自己对现代社会的内心期盼以及对现实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圣经》中的《创世纪》一章,揭开了人类世界的神秘开端,其浓郁的神秘色彩自不待言,伊甸园中的主要形象——上帝、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以及蛇,已成为西方后世文学的人物形象画廊中永恒演绎的原型形象。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形象一方面飘洒出鲜明强烈的人文主义气质,一方面又弥漫和透露出《圣经》人物原型的色彩与底蕴。根据神话原型理论对莎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重新阐释,可以为现代人在各种现世诱惑前所面临的人性分裂与精神危机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丹尼尔·狄隆达》是一部由神话意象丰富叙述表层的作品。通过借用民间故事及《圣经》中关于蛇的神话典故,乔治·爱略特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与蛇之间建立了互为隐喻的关系。神话原型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有着提示和铺垫作用。蛇与女性互为隐喻的关系对探幽乔治·爱略特复杂的女性观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谭敏 《社会科学论坛》2007,(10):172-176
《丹尼尔·狄隆达》是一部由神话意象丰富叙述表层的作品.通过借用民间故事及《圣经》中关于蛇的神话典故,乔治·爱略特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与蛇之间建立了互为隐喻的关系.神话原型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有着提示和铺垫作用.蛇与女性互为隐喻的关系对探幽乔治·爱略特复杂的女性观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原型批评并不是二十世纪的新发明,而是贯穿两千年以来的西方文学史.诺斯诺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全面继承与复兴.原型批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些隐喻性较强的文本.通过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安徒生<海的女儿>、<野天鹅>、<卖火柴的小女孩>三篇童话代表作中的圣经原型,我们能够将这些作品"解码",发现解读安徒生作品的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张艳清  张燕楠 《理论界》2006,(4):184-185
本文在与“圣经”原型的对照中,作者从另一个视角分析了托马斯·哈代《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主人公边克·亨察尔悲剧:人束缚于来自自我的弱点——嫉妒和野心。《圣经》作为西方文化遗产对西方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卡斯特桥市长》可视为圣经文化产物之一。对《旧约·撒母耳记》中扫罗与大卫的故事和《卡斯特桥市长》中亨察尔与伐尔伏雷故事比较研究,使我们不难看出人与自我的冲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理论,通过找寻《圣经》人物原型在《愤怒的葡萄》中的构建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发现,吉姆·凯绥是改良的耶稣形象,汤姆·约德则经历了从门徒到新领袖的过程;而罗撒香则是善良的女基督原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裂缝》与《圣经》中人类原罪故事的相关场景以及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论证"人性恶"具有本能性和遗传性,可以作为原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丹尼尔&#183;狄隆达》是一部由神话意象丰富叙述表层的作品。通过借用民间故事及《圣经》中关于蛇的神话典故,乔治&#183;爱略特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与蛇之间建立了互为隐喻的关系。神话原型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有着提示和铺垫作用。蛇与女性互为隐喻的关系对探幽乔治&#183;爱略特复杂的女性观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范若恩  程寅 《兰州学刊》2008,(6):176-178
在海明威的创作及其所昭示的艺术哲学里,人的定位成为其关注的焦点。文章试图首先通过对海明威著名短篇小说《白象般的群山》的主题解读揭示他如何通过故事中所建构的象征性微观世界和所蕴涵的象征主义将一个圣经中人类堕落的原型得以再现,而这一再现本身又是如何突破单一的圣经原型而将单个的悲剧在此升华对现代人类命运的普遍思考。  相似文献   

19.
张资平的小说创作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他一方面对教会及教徒的阴暗面竭力揭露针砭,另一方面他又在其作品中努力弘扬着救赎、忏悔、宽恕等基督教思想,这似乎构成了张资平小说中的一种矛盾。张资平的小说创作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他在创作中对《圣经》教义的引用、对《圣经》典故的借用、受《圣经》构思的启迪等方面。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在文学创作中给后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新学术》2007,(5)
作为文学经典的《圣经》对后世西方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主义文学是继现实主义文学以来各种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思潮及流派的总称,表现异化这一主题,作品中的人物普遍存在异化感、荒诞感、孤独感和失落感这样的现代意识。本文阐述的是现代主义文学对《圣经》这部经典作品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