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倡言"玄圣"孔子"为汉赤制",是谶纬宣扬尧后火德说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春秋公羊家们曾有孔子"缘鲁以言王义"、"以<春秋>当新王"的理论,把没有过当"王"的实际经历的孔子说成为"素王";而谶纬家在公羊家说的基础上,对"素王"说做了怪异的发挥.他们声称:孔子是"黑帝后",因属德为水,故无法"代周家木德之苍",于是只好充当汉继周的媒介,以"玄圣"的身份"为汉赤制";<春秋>、<孝经>两部书,是"玄圣"用以制法的主要典籍,而<春秋>所记"西狩获麟"故事,则是"赤受命.苍失权"之符.为了使"获麟"与"赤汉"受命产生联系,谶纬家对"获麟"故事做了指向很明确的改编.孔子由"素王"变为"玄圣"的过程,便是由"受命王"变为"制法主"的过程.谶纬把孔子作为"闰统"置换了与其同德的秦,在为古史平添了一个虚拟的"春秋朝"的同时,也剔除了一个实际存在过的秦朝.  相似文献   

2.
在勃兴于两汉之际的谶纬传统中,孔子的形象由战国时期的君子及圣人转变为神圣的素 王,学界多以此认为自董子之后的儒家宗教化更趋明显,然而,作为政治谶语的素王形象的根基实为 刘汉政权提供合法性的神圣历史。在谶纬传统中,自方仙及黄老转化的神仙信仰及养生方术体现了两 汉之际儒道信仰分工。赤龙与素王的神权政治与黄老方仙的长生之术在谶纬文书中的互动凸显了两汉 之际信仰的两种向度。文章寄望于在细致的文本研究之前提出一个方向性和线索性的论点,并为进一 步的文献梳理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3.
每当论及谶纬在东汉的发展,人们都知道谶纬在东汉地位崇高、影响巨大,而绝少有人注意到谶纬在东汉的禁毁.其实,东汉郑玄已开“汉时禁纬之说”的滥觞,此后唐代学者贾公彦、孔颖达都支持“汉时禁纬之说”.由于正史无载,“汉时禁纬之说”被清代阮元指斥为谬论,当下更无人对其进行证实.实际上,“汉时禁纬之说”是成立的,谶纬在东汉确实曾遭到禁毁.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代士人援引谶纬解释经义,背后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帝王对谶纬大力推崇,使得谶纬之说杂入经学,实则是帝王利用权术对今古文经学进行某种程度的驾驭与引导,使得原本因学术观点不同、学派异见纷争而展开的今古文之争,性质重心发生变化,转而呈现出士人为寻求官方支持、占据学术风气主流地位而争引谶纬、附会经义的现象;另一方面,谶纬之说的大量杂入,使得经学在整体上丧失了学术纯洁性与权威性,客观上造成了"谶纬乱经"的实际状况,最终使经学走向衰亡。帝王这种倡信谶纬、引导士人援引谶纬解释经义的现象,背后存在欲以谶纬为手段,收归在西汉前期即已为士人阶层创设并持有的政权合法性解释的权力,以达到巩固集权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谶纬与孔子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生前,就受到世人尊敬,被称为圣人,死后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推崇,但无论如何,孔子是杰出的历史人物,而不是神。在谶纬中,把孔子美化成了神,纬书托名孔子,依附经义,其实质仍是以神的名义预占吉凶,这位神就是孔子,这也说明了谶纬的神学实质。  相似文献   

6.
要正确评价孔子,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孔子对孔子的粉饰与神化是有汉以后的事情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孔子的面目日有所变,尤其是在汉代谶纬家的笔下孔子变成“前知千岁,后知八百”具有超凡智慧的神。神则神矣,在被凌空架起的同时也便令人难以置信了。而真正给后世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论语》中的孔子,是《孔子世家》中的孔子,是历史上的孔子。这位给中国历史文化乃至世界东方文化以深刻影响的卓越哲人,无需人  相似文献   

7.
河南南阳汉画与汉代谶纬迷信思想王玉金,李建河南省南阳地区有大量反映汉代谶纬迷信思想的画像石刻,截止1990年,南阳汉画馆共收藏汉代画像石1260多块,画像1700余幅,其中,谶纬迷信类的画像就有410多幅,约占四分之一。一、汉代谶纬迷信思想对南阳汉画...  相似文献   

8.
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名篇。王延寿所以能单赋一篇而名留青史,不仅仅因为它在写法方面弃大赋之繁类穷变与对称叙列,代之以移步换景和个人化的时间结构篇章,使文势灵动而词采飞扬。更重要的是他以神圣书写的方式,按照圣景、圣境和圣徵的书写层次,由显及隐,依次展开,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将灵光殿与宇宙图式和恒久时间相关联,极力赋予灵光殿以神圣特性,并借此抒发自己美汉、颂汉的情怀。《鲁灵光殿赋》处处表现出它所受谶纬观念的影响,尤其是把灵光殿与为汉制法的玄圣孔子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汉室正当性的表征,优游圣域并予以神圣书写。后世批评《鲁灵光殿赋》而但就其写作技法而论其高下,实则并未能体会王延寿的写作宗旨,因而也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9.
引子将孔子和阿Q置于同一水平线上加以审视,似乎是在亵读圣贤,或者是在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不,我们是严肃的。歌德说:“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1]。孔子和孔子的幽默以及阿Q和阿Q的精神胜利都被人思考已久了,而我们试图做的,是将孔子的幽默和阿Q的精神胜利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以揭示其本质差别及细微的相通之处。谈到幽默,那么什么是幽默呢?遍查诸家之说,未见到一个关于幽默的准确定义。创作幽默的艺术家们是见仁见智,研究幽默的理论家们更是众说纷坛。在我国,“…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的祥瑞灾异之说与谶纬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祥瑞谴告,在孔子思想中已有萌芽,但到董仲舒这里才上升到理论化的高度,在“天--地--人”相统一的宇宙结构体系中获得准逻辑化的论证。天人感应的思想是祥瑞灾异之说的理论来源。祥瑞、灾异与人事行为尤其是政治得失之间存在着因果关联,为政的好坏直接能够感召出祥瑞、灾异。流行于西汉末并兴盛于整个东汉时代的谶纬就直接继承了董仲舒的感应、灾异之说,在综合网罗了古代各种方术之后,竟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纬书中有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董仲舒的文字。魏晋以后,谶纬的主流朝两个方向发展,或为道教、佛教所消化吸收,依托于一定的宗教形式而存在和演化;或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在民间信仰中继续传播和扩散,虽历经焚禁,但仍代有传人,好之者不绝。  相似文献   

11.
评《孔子与中国美学》黄清源关于孔子美学思想的研究,过去只见零散文章,没有系统的专著。最近,齐鲁书社出版了邓承奇同志的《孔子与中国美学》,填补了这项空白,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与好评,使我们为之兴奋和喜悦。《孔子与中国美学》不仅多侧面全方位阐释了孔子的美学思...  相似文献   

12.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伦理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和柏拉图作为东西方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不仅对各自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东西方不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在充分阐述孔子与柏拉图各自对人际关系论述的基础之上,比较两人的观点,不仅有助于了解他们各自的思想,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东西方伦理关系的特点和规律,对现代社会中如何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显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勰对谶纬的态度,研究界曾经给予了较多的负面评价。随着谶纬研究全新视角的开启,两汉谶纬之学的文化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它与远古先民“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有内在的承继关系,在汉代的文化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心雕龙·正纬》直面这一文化现象,并把它作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肯定,表明刘勰对谶纬的认识超出了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14.
吕明灼在《孔子研究》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崂山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教一家”的格局:第一,三教共“和”。中国是一个讲“和谐”社会、讲“中和”哲学的国家。我们自古就有“大同世界”、“天下为公”、“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之说。  相似文献   

15.
隐性和显性之说在汉语言文字里具有普遍性,在汉字、语音、词汇、语法等诸方面均有体现。隐性和显性之说可以用来解释汉语言文字中不少难以说明的现象。我们应当用新的视角对此学说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6.
谶纬神学与今文经学尤其是齐地方士化儒生关系很深。谶纬神化刘姓皇权,奉孔子为宗教主,将儒学发展为儒教,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学体系,而成为东汉官方意识形态。光武帝刘秀进一步使儒教国教化,对东汉郊庙祭祀体系(本文称为国家祭祀)包括封禅、明堂、南北郊、社稷等的建立具有直接影响,封建时代的国家祭祀因此制度化和体系化,郊祀祭天成为证明帝王即位之合法性、正统性和神圣性必须举行的仪式。谶纬神学对东汉及以后国家祭祀的确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使谶纬文献自汉代形成后历遭禁毁,隋唐以后,散佚殆尽。而大量古籍注疏和类书的征引和历经明清辑佚诸家乃至近现代学者们的辛勤努力,谶纬文献又蔚为大观,为我们了解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汉代谶纬的形成和流行,同汉赋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受谶纬的影响,汉赋创作中有专门谶纬题材的作品,如封禅、郊祀和天象等。汉赋中又有表现谶纬思想的,如受命而兴、符瑞祥兆和灾异遣告等。此外,在汉赋作品中,还有引用和化用纬书的词语,以加强作品的典雅蕴藉。从题材内容、思想意识和语言表达,汉赋都有谶纬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等,许多学者对孔子都有不同的评价。本文主要从几本主要哲学史著作中,谈谈任继愈、冯友兰、吕振羽、范文澜、杨荣国等人,对孔子关于阶级立场、礼和正名、克己复礼为仁和天命观等问题的看法和评价,使我们对孔子的思想能有更深刻、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作为儒家文化的主要经典,《论语》在国内和国外学术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不同历史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不仅梳理了古代研究《论语》和孔子思想的文献,而且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分析孔子及其思想和学说,有助于我们深化和拓宽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