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议二战后日本与德国所处国际环境之差异──兼析日本朝野泛起否认二战罪行逆流的原因林凤升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五十年了。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和德国在对其二战罪行的态度上截然不同。对此,世界公正舆论作了广泛的比较和评论。本文试比较二战后日本与德国所处国际环...  相似文献   

2.
通过追溯日本"军神"文化,可以考察符号塑像的军国主义历史在当代的"影像降格".具体来说,战后日本通过多部二战电影中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长官山本五十六的形象演绎,实现"二战军神"从"神格"还原到"人格"的情感纳接,成为被影片美化的"反战"和平者,由此稀释其战争罪恶.在当代昭和怀旧思潮下,日本"二战军神"银幕"重生",引发了战败雪耻的招魂感召与"后记忆"遗志继承.而与二战相关的历史人物与"记忆之场"被日本不同媒介在情感引导中有意歪曲历史,篡改因由或选择性遗忘,最终成为历史记忆的"反记忆".  相似文献   

3.
丛广林 《东方论坛》2012,(5):67-70,125
德国《基本法》"第三人效力"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它是在德国二战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德国《基本法》浓厚的民法典传统的基础上,基于"福利国家"之特定时期的内在社会需求,通过德国理论界和宪法法院司法判例的双重推动下逐步形成的。对德国《基本法》"第三人效力"的成因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宪法私法化"的了解,以期对我国"宪法私法化"的理论与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以来,奥地利文学的发展一直保持着其自身内在的延续性,并随着时代的进步愈趋显示出它相对于德国文学的独立特性。正是由于这种独立特性的存在,奥地利文坛在二战后兴起了关于本民族文学的大讨论,其核心思想在于澄清奥地利文学与德国文学之间的区别,突出本民族文学的独特之  相似文献   

5.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中一种比较先进成功的办学模式,被誉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体系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紧密结合,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本文结合作者在德国学习所得,探讨"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我国的适用环境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一战以后,德国对凡尔赛条约极为不满,强烈要求改变现存在欧洲秩序,为了确立德国对欧洲的统治,德国不断地走向战争。二战爆发后,德国的电台和报刊马上就开始不停地讨论改组欧洲的计划。关于如何实现新秩序的第一篇声明,是由德国经济部长瓦尔特·斗克于1940年7月25日向国内外记者讲话时发表的。但斗克声明的要点大部分是关于经济方面的。关  相似文献   

7.
绝望的天才与天才的绝望——解读法斯宾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斯宾德是位电影天才,他的人生和影片因自己的生活以及所面对的德国历史与现实,而始终带有深入骨髓的绝望感.他通过影片表达对"第三帝国"的历史反思、对德国现实的思考.他的影片崇尚德国式好莱坞电影而具有好看的外观,然而因艺术地运用"间离"手段而使影片具有深刻的意蕴;同时,运用色彩和空间造型的象征来获得深层意蕴是法斯宾德影片的又一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概述二战后德国国防战略方针的转变和介绍其国防工业管理与军备采购的现行机构与政策之同时 ,重点阐述并归纳总结出德国国防工业管理与军备采购模式科学与有效运行的三项内因 :政府化行为、社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  相似文献   

9.
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就任美国的第32届总统起至二战后初期止,美国对德政策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即美国在绥靖德国失败后,把德国作为主要敌人,先进行狠狠的打击,从军事上彻底摧毁法西斯德国,然后对德国进行重塑。罗斯福的德国政策对二战后德国作为和平大国崛起与美国作为霸权大国崛起的历史产生了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有其不同于欧美其他国家的自身特点,它与当时社会文化密不可分。与英美不同的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本身就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产物,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腾飞恰是很好依托了历史性出现的重建家园之文化精神的结果,70~80年代的社会福利化进程又催发出了依赖集体和国家的个体享受主义态度,正是这样的态度使得90年代以来德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和政治瓶颈。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电影的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文化包括两个部分 :后现代性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社会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种后现代语境。文章分析了后现代性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各自特点 ,指出后现代性电影是电影游戏 ,后现代主义电影是游戏电影 ,中国电影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消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电影视觉空间美学形态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电影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电影的空间美学形态是指电影艺术中关于电影空间的艺术创作手法。电影空间美学形态的演进一直伴随着电影艺术自身的不断发展与流变,影响着电影艺术的生长轨迹。从电影空间美学的客观形态出发,研究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呈现与流变,可以看出电影艺术家对电影艺术表现力的不断追求对其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3.
亚洲电影电视正在崛起,亚洲影视业新格局在不断变化,中国应该发挥文化优势,进一步进行影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力争在亚洲影视业新格局中处于领先地位,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我国影视业的文化定位。我国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影视类型多种多样,发展潜力应该超过其他亚洲国家。亚洲一些国家与欧美合作,制作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合拍片,这对我国影视业的发展是一个促进。我们在合拍片中既应与国际接轨,又应保持民族特色,这是我国影视业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交流中华语电影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世纪即将来临 ,处于跨文化交流中的华语电影应当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 ?应当如何坚持民族电影的发展道路 ?2 0世纪 80年代两岸三地华语电影成功进入国际艺术电影竞争行列的辉煌业绩 ,无疑将为 2 1世纪华语电影努力进入国际主流电影竞争市场 ,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论在电影名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近年来电影业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电影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形式,对电影、特别是电影名的翻译已不能单纯作为一种纯文学形式用传统的“等效”翻译理论或“接受美学”等理论进行研究,而应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把电影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积极探索电影名的翻译,以满足当今电影业快速产业化的发展对电影名翻译所提出的新要求,实现电影的市场化和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分析了增透膜技术的原理以及薄膜工艺的发展,重点分析了反射光干涉在增透膜中主要的推导过程,薄膜技术在光影器械中的分类及光影器械的保养。  相似文献   

17.
1933—1935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场引人注目的"软"、"硬"电影之争。这次论争在左翼电影批评家与软性电影论者之间展开,涉及到电影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艺术性与倾向性、批评的基准等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双方政治立场、文学与艺术观念以及电影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场论争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左翼电影理论与批评、软性电影理论与批评、左翼文艺理论及新感觉派的文艺观都提供了有力的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华语大片与中国电影工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大陆华语电影,尤其是华语大片存在的种种问题,都与中国电影工业的结构不合理分不开。而中国电影工业的结构不合理,则与中国电影人对中国电影工业的认识,以及决定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乃至产业化政策分不开。因此,从电影工业角度重新梳理、阐释中国电影的发展,是摆在当今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界的一个极其迫切的课题。通过从新中国电影事业体制与电影工业布局、新时期与中国电影工业、电影机制改革与中国电影工业、电影产业化推进与中国电影工业的变化、华语大片与中国电影工业、中国特色电影产业化与中国电影工业等方面梳理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变化,可以总结相关历史经验,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运用现代美学理论,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进行分析,着重研究当前影视现象,推断未来影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试论英文影片的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影视文化的发展,影视翻译越来越受到翻译界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以电影《乱世佳人》中的经典对白为例,重点分析英文影片汉译的特点及制约,并辅之对其间特殊的语言和文化意象的转换及原片风格传递的探索,以促进影视翻译研究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