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诗如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5)
青春成长一直是电影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随着2010年《老男孩》到2012年的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掀起了青春的怀旧潮。怀念青春的电影中,这些特定时代里的青春记忆,唤醒了与处在或经历过相同时代的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记忆分享,青春"集体记忆"的问题引进了学界的普遍重视。本文主要选取国内1979年至今拍摄的关于青春追忆的影片,分析电影中日常生活、媒介事件、历史事件和主题,建构了怀旧电影中青春的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2.
夏志梅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1):73-75,82
通过对处于滇西地区的某彝族自治县的农村青年个案访谈,深层次地了解彝族青年的彝文和彝族语言使用的断层的原因:各民族杂居区被强势语言压抑,彝族语言和文字的不规范,当地政府不重视彝文和彝语,青年与外界交往频繁等.要使当代彝族青年具有民族认同感,当务之急是要培养青年人的民族意识,努力保护他们的语言、文化以及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数十年,记忆研究领域关于外显集体记忆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栋。但除了外显记忆这一维度外,还存在一个巨大的内隐集体记忆的隐藏世界。这一隐藏世界的要素包括典型叙事、刻板印象、框架建构和世界模型。为了形塑新形势下的认知和行为,这些要素作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常常被无意识地在代际间传播和继承。在此意义上,内隐记忆不仅无处不在而且富有力量,但它又难以追溯。因此,现在是整合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文学研究、媒介研究和记忆史研究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4.
杨俊建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3):337-341
集体记忆的提出与发展,超出了西方记忆理论的传统认知与探讨,成为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采用“生成性记忆”和“固化形式记忆”两个涵括性更强的术语,对集体记忆研究的开创者莫里斯·哈布瓦赫以降的理论发展和演进理路进行分类讨论。生成性记忆指集体记忆的流动与易变特征,是哈布瓦赫本人以及扬·阿斯曼所探讨的沟通记忆所具有的特征;固化形式记忆则强调集体记忆凝固化、意识形态化特征,具体以身体习惯记忆、文化记忆、记忆场等论题为研究者所关注和讨论。研究这两种不同类属记忆的功能与特点,可以推进集体记忆研究在更丰富、更广阔的视域中展开。 相似文献
5.
蔡威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5(1):64-69
彝族传统民歌与流行音乐的交汇,影响了彝族时代文化记忆的表述。通过对彝族传统民歌与彝族流行音乐作比发现,不论是传统民歌,还是流行音乐,都体现了民族的时代思考与文化智慧。彝族传统民歌以生产生活和神话、历史等为基础进行编唱,倾向于描述场景或民俗文化,进而表达感情。彝族流行音乐则以传统文化为引,吸纳时代文化元素,借用流行音乐的要素创作,形成新型彝族民歌。在数智时代背景下,传统民歌与流行民歌呈现受众广、传播路径多元、形式多样等特点,并共同传唱民族文化。由此,彝族传统民歌与现代流行音乐的交汇,丰富了民歌的形式,影响了民族文化的时代表达。 相似文献
6.
智能手机的使用对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23(3):25-26,34
智能手机作为日常工具为大学生所接受,在影响他们生活、学习习惯的同时,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从加强自身网络知识学习,从利用手机软件创新工作方式、加强手机使用安全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面对面交流等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智能手机。 相似文献
7.
薛亚利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63-71
社会认同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而现代生活中的各类庆典提供了考察其实在性的经验领域。庆典与社会认同有关,而集体记忆是连接两者的中间力量。庆典和集体记忆紧密相关:通过凸显文化符号、与历史的勾连能力以及对当前现实的诠释,庆典既可以复活旧的集体记忆,也可以制造新的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又和社会认同紧密相关,通过制造共识和辐射话语力量,集体记忆能有力地推进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8.
9.
龙念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8-91
革命历史剧是一种独特的大众文化现象,是集体记忆的影像载体。革命历史剧的流行是现实社会语境下官方意志和民众心态的不谋而合。在当下社会大众传播语境中,革命历史剧从叙事框架、人物塑造和细节描摹的三个层面进行流行式的文本创新,迎合观众对不同时空历史情境的参与渴求,从而凝聚共识,达成集体认同,完成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杨扬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2)
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撤战争史>中使用了大量的演说词,这也成为他日后备受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将演说词回归到口述传统的面对面社会语境当中,透过集体记忆的视阈来探讨古希腊人对历史、记忆和真实的认识,以此厘清历史真实性在修昔底德演说词的使用及其历史编撰理论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阿呷尔金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1):48-51
经过不同阶段扶贫政策的推动,凉山州广大贫困群众逐渐实现了脱贫奔康。从整体上看,全州发展短板逐渐得到补齐,
经济发展动力强劲。但从局部看,高海拔地区由于地理区位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等客观限制难以根本性改变,产业和医疗教育
如何提质升级、老百姓脱贫后如何实现致富、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依然面临巨大挑战。人口向城镇集中、向发展条件更优
越的地方迁徙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现象,也是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
部分高海拔地区有闯劲、能创新的彝族群众不愿苦熬守穷,自发向河谷地带、城镇周边等发展条件相对优越地区搬迁,走出了
一条成本低、能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自发移民”。 相似文献
12.
徐秋平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4):23-26
世纪之交,人类面临种种危机:流行疾病、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各种现代化危机的产生,在20世纪后期引发了遍及世
界的“文化寻根”热。作为邻国的日本在中国的文化寻根进入了新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提出“日本
人的发源地在云南”的假说。随后,20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彝族说”为其中关注的焦点。日本的文化寻根原本是为“日本
人论”寻找源流,在此背景下,出现诸多彝族与日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成果。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彝族与日本的跨文化比
较研究为中心进行特征分析,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突破传统文本,通过影像志方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将是未来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国的建立,推动了民族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在凉山地区也出现了一批接受了现代化教育的彝族精英,通过研究凉山彝族精英中的代表人物岭光电、曲木藏尧、李仕安的民族观发现:面对民族危机,他们强调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指出无论汉族还是彝族都属于一个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情况下,中华民族应该团结起来,一起奋勇抗敌;他们宣传强调民族平等理念,李仕安借助刘文辉的“三化政策”来宣传民族平等的重要性;他们不断地向国民政府请愿,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为本民族争取政治权利;他们希冀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因此大力宣扬彝汉一家亲,积极促进民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柳远超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6):44-47
彝族丧葬习俗积淀着彝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精华,是古代彝族文化的缩影,在彝族宗教、彝族古代社会结构、彝族文字与文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过去的保护措施是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文字和影音像记录,这种方法虽然搜集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但是仍然存在缺陷。对彝族丧葬习俗的保护可以采取旅游开发的方式,既能增加经济收入,又能实现民俗资源在原生态环境下良性循环,起到真正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相兴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6):28-32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的选择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这里以彝族民间文化和已进校园的彝族民间文化为研究个案,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的选择应当遵守代表性符号、统一性与地方性并重、通时性和共时性并重、忠实母体文化并对母体文化有所发展、依托师资和依托可支配经费、适度性六方面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柳爱江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3):62-65
本文选取沙马、施袁喜、鲁娟等几位彝族青年诗人,分别从诗歌意象、文化内涵、语言特点等方面对他们的诗歌进行简单评析,力图通过他们的诗歌概括一些当下彝族青年诗人创作的特点,展现彝族汉语诗歌的一些面貌。 相似文献
17.
茹慧渊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2):123-127
民族预科英语学习具有学习时间短、考试压力小等特点,但却对日后的大学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过渡作用。部分民族预
科生在英语课堂上不合理使用手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但是,手机在课堂上的使用也有积极的一面,能够提高学习
效率,扩大知识面,只是限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而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对此,老师可以主动引导与培训学生合理地利用手
机进行英语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利用手机和互联网的优势为英语课堂服务,可以提高预科
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对凉山彝族军事历史尚无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凉山彝族军事历史研究的意义;阐述了凉山彝族军事历史研究的目的、视角、方法、途径;提出了以军事理论、军事组织、军事科技、战例、军事人物、军事伦理、战争与彝族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关系等方面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阿洛秀英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1):52-55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需要发挥健康文明教育的推动功能,以精神扶贫结合物质扶贫,内外结合共同打好脱贫攻坚这一仗。
将四川大小凉山彝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彝区人民的健康文明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尽全面的论
述,从而提出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有关健康文明教育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