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重大问题的创造性思考与解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中国实际为立足点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显著特色。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维度,主要研讨毛泽东为何要提出“新民主主义论”、如何把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基本内容、正确评价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历史意义等三个重要问题,以图为人们正确地理解把握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作出具有客观性的一种理论化的澄明。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矛盾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分析把握中国实际重大问题”的创造性思考与解答。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关于“认识把握中国实际重大问题”的世界观学说,又是一种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分析解决中国实际重大问题”的方法论学说。文章主要从方法论维度,对毛泽东“矛盾论”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方法、''两点和重点相统一’的方法、''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方法论分析,以有助于人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矛盾论”内在的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大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关于“如何认识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大问题的世界观学说,又是一种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分析解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大问题的方法论学说。文章主要从方法论维度,对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方法论分析,以有助于人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内在的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4.
通过讨论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可以了解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为邓小平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阔了视野,提供了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5.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两种战略构想。新中国诞生后,毛泽东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改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先建设后过渡的最初设想,提出了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心理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需要,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和顺序上的特殊性.在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毛泽东正确分析了世界历史状况和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只有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才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所阐明的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主要是毛泽东过早放弃了这一理论,通过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急速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6年,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也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党并未自觉认识到这一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有了客观、自觉的认识,逐步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着历史的逻辑的关联.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相差近半个世纪,它的内容远没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包含的内容那么丰富,以及对生产力尺度把握得准确无误.但是,从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前奏和客观理论参照系;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对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明主要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历史连续与本质的区别,总结、回顾和探索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和欧美式的资产阶段专政的共和国相区别,又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相区别,“因此,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  相似文献   

9.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统一战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统一战线林忠碧,沈元瀚1940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勾画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轮廓。在这些论述中,他反复地提到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统一战线的关系,指出在争取抗日战争胜利成为摆在中国...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的确立,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科学地规定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并阐明了三者关系,揭示了“新民主主义”这一特定历史概念的丰富内涵,使之具体化,从而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路线、方针和政策,构建了未来的新中国的建国大纲。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14.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20.
"协作"与"合作"之辨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其交往关系中,合作是一种不同于协作的行为模式。然而,人们往往把它们混同起来。其实,在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框架下,所造就的只是一种协作的行为模式,在对工业社会历史阶段的超越过程中,我们需要确立的是合作的行为模式。人们的合作关系以及行为模式的建构,将意味着人们交往活动中出现一种更高形态的“差异互补”机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走向一个更高级的历史阶段。因此,在社会治理模式建构方面,需要根据合作社会的要求去建构起一个合作的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