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通过对我国地方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梳理,兼谈笔者所在学校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建构的建议,以期为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宋乃庆教授认为新时代小学全科教师是按照高素质小学教师要求培养的,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中心,具备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以及将单一的不同学科知识进行统整的课程整合能力(如一专多能、一主多辅、两主多辅等),能够独立承担多门学科课程教学任务,并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小学教师。宋乃庆教授认为培养小学全科教师不但可以纾解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难题,而且可以满足全面提升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现实需求,这既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又是教育扶贫、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面向未来,宋乃庆教授认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顶层设计,完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机制;第二,建立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做好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教材资源建设工作;第三,建立由多元主体参与的激励机制,开展对小学全科教师的追踪评价;第四,打造多元和包容的文化空间,营造小学学科教师向全科教师转型的良好氛围等。  相似文献   

3.
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幼儿的成长以及高校自身发展都需要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卓越教师作为自身价值目标追求,注重师范生职业适应性和发展性培养,具体而言是师范生职业精神、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以卓越幼儿园教师为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高校-政府-幼儿园”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实施双导师制,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断探索有效人才培养举措。  相似文献   

4.
地方院校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主力军。对地方院校未来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探索是现实的迫切需要。肇庆学院从2014年起,开始实施"未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对地方院校未来卓越教师培养进行积极探索。从生源择优选拔到课程叠加设置,从教育信念的多途径培养到反思性实践的实施,从协同平台的建立到各方合作关系的真正开展,学院不断探索卓越教师培养的优化路径。分析表明:自主专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教育信念;知识拓展与实践强化要依托于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源于反思性实践;U-G-S共同体合作平台可以实现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5.
凉山民族地区是全国三大深度贫困地区,目前小学师资缺乏的问题普遍存在,进而造成小学全科教师师资不足在凉山民 族地区普遍存在。小学全科教师以跨学科教学为核心能力,而目前凉山民族地区的小学全科教师未达到这样的要求。凉山民 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应该是在掌握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以跨学科教学能力为核心,具有较好的实践教学能力,承担多门不同学 科课程的教学。凉山民族地区全科教师发展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历史性,针对其培养可以采用以公费师范生和普通小学全科教 师选拔培养为主要途径,结合本专科不同层级培养,加大现有凉山民族地区小学全科教师在职培训力度,最终实现凉山民族地 区小学全科教师专业素养达标。  相似文献   

6.
开展跨学科教学对小学全科教师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研究以63位在职小学全科教师作为典型案例,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分析小学全科教师跨学科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信念上,认同跨学科教学的价值,但对跨学科教学内涵了解不够;实施上,普遍认为跨学科教学困难,实施多为“一带而过”的浅层方式;效果上,跨学科教学评价开展不足,难以满足对跨学科教学效果的良好期望等问题。研究认为:受传统分学科教学观念束缚,跨学科教学知识基础薄弱,跨学科教学条件不足等是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研究针对培养小学全科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提出建议:教育部门需要加大跨学科教学理念引领,促进小学全科教师主动转变教学观念;高校需要改革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优化小学全科教师跨学科知识结构;学校需要提供跨学科教学的资源,健全跨学科教研机制,积累小学全科教师跨学科教学的经验等。  相似文献   

7.
教育性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不是教师范生如何简单、机械地掌握一些小学教师需要的教育教学知识,而是需要教师范生能真正按照小学教师作为一名"教师"的角度去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教育性小学全科教师能够真正从事教育性教学活动、能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能真正践行教书育人理念,其主要具有教育性、合伦理性、综合性、卓越性和特殊性等特征。教育性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途径主要涉及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个方面:职前培养主要可通过思想引领、课程重建、转识成智、实践指向等思路进行改革和创新;职后培训主要可通过外部给予式、外部诱发式和自主内发式等培训方式进行培训。  相似文献   

8.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的实施应该立足于突破我国现有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困境,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引领者。现今,高师院校教师教育面临的困境集中体现在师范生从教志趣不高、大班教学效率低、优秀教师短缺、部分教师教育类课程性质界定不清,以及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上。在此背景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中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需要明晰卓越教师的标准,做好"卓越教师计划"项目中学生的选拔、严控班级规模;再次,在培养方案设计上明确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性质、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增强实践课程的比例;此外,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学校优势资源,创建最佳培养模式,同时,与中小学密切合作,搭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大别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对小学全科教师坚定“下得去”的信念、激发“留得住”的理想、获取“教得好”的动力和促动“能发展”的自信等具有积极的作用。优化培养方案、活化理论课程、打造实践课程和用好红色育人基地是大别山红色资源融入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对师范类专业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3年,日本通过《教职实践演习方案》,在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中全面实施“教职实践演习”课程。该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突出实践取向,强调情境化教学,注重培养教师反思能力,体现了日本教师教育加强未来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浅谈教育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产业化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符合教育与经济运行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它能够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而且有利于拓宽教育资金的来源渠道。目前教育产业化在我国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在不改变教育的基本属性的前提下应继续大力推进其进程。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德育·责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在进行德育中应把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最终的追求目标,这是使德育收到实效的关键所在,因此,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的普通责任意识,使他们在步入社会后能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教育功能是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它由教育的本质和结构所决定.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功能对于不同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在人们期望着用教育来干什么时,实际上就对教育目的的内容作出了选择.教育价值的选择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体现了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又会促进教育价值的实现和教育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成为现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这三个概念比较复杂.道德教育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道德教育负责个人生活所需道德品质的养成;广义道德教育包括宗教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包括公民政治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因此公民道德教育实为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交叉.弄清这三者的关系,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以及应对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从教育的视角来审视性教育问题,在参考了中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性和性教育的概念做出了界定。并进一步对性教育的理念进行了阐述,认为作为教育的性教育是一种观念教育、人格教育、素质教育,它必然超越性知识、学校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 ,终身教育是成人教育发展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情境、教育情境、情境教育的内涵 ,阐述了教育情境对受教育者个体的影响特征 ,以及在这一情境下实施情境教育的几个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8.
发挥广大教师的主体作用 ,使现代教育思想深入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心中。以此为前提论述了教育共同体的内涵及意义 ,并以哲学为基础阐释了建构现代教育范式的必要性 ,提出了形成教育共同体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重阐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指出科学教育为之求真,人文教育为之求善求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输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都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灌输式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教育和正面宣传,是一种显性的教育方法;而渗透式教育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意图融于特定的载体,通过熏陶和感染,来达到教育目的,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法.但二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