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赏析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适当地填补原著空白,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兴趣,提高原作的文化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英语的Pun与汉语的双关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相互对应的修辞格,都是增强语言艺术魅力的重要手段。对于Pun和双关的研究已有不少,但研究视角多拘泥于涵义、归类及用法功能的差异对比上。鉴于此,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视角,对英汉双关语的美学特质进行剖析,阐明其异同,以期为该领域的探索做些铺路之功。 相似文献
3.
张艳萍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1)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悲剧系列小说之一,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从悲剧美学的视角分析<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精神和美学意蕴,以求重新审视海明威的创作思想,定位他的创作风格,认识他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蓓蓓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90-93
文学作品翻译是两种文化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学理念的转换.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要求读者与原作者、译者共同创造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背景,针对文学翻译语言规范化与文化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来探讨翻译中的美学"韵味"及"审美"意义,从而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5.
齐学东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62-67
中国史传文学发达,历史人物常常成为文学、戏曲等艺术描绘的对象。由于受不同时代的历史氛围、审美思想、道德评判、个性创作等因素的影响,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很难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给当代影视改编带来很大困惑。尤其像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其历史形象和艺术形象呈现不同向度的矛盾,历来存在争议,在影视创作时,影视作者对其影视形象的定位就非常困难。《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多达百部,大多直接或间接描写曹操这一人物,其影视形象也呈现出丰富、复杂、矛盾的面貌。从接受美学的维度看,曹操影视形象的塑造,正是影视编剧、导演、演员对其历史形象和艺术形象的接受。 相似文献
6.
把接受美学引入翻译领域,用接受理论来解读评判翻译文本是当代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以闵福德的《鹿鼎记》英译本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为研究对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了译文中闵福德教授对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中武功招式、侠义精神和粗俗语三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武侠小说翻译特别是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借鉴和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项睿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74-77
诗歌是浩瀚的文学海洋之中一粒璀璨的明珠,诗歌翻译研究也是译学研究大河的重要支流,由于中文诗歌具有形式特殊、语言简洁凝练、意象丰富等特点,如何将汉诗翻译成优美的外语诗一直是学者们探索的课题。有理论家提出将目标读者放到中心位置,从而本文将接受美学作为一个新视角来研究《乡愁》的英译。 相似文献
8.
顾森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362-363
鉴于国外民众对我国旅游翻译的总体认可度、接受度不高这种情况,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如何提高旅游翻译质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其对旅游翻译的三点启示:一是译者应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二是在文化层面上关照目的语读者,三是在审美经验上关照目的语读者. 相似文献
9.
孙梓健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17-21
《白鲸》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因其超前性经历了重新评价和阐释接受过程,同时因其复杂性在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接受风貌。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期待视野的历史变迁是《白鲸》的文学价值得以重新认识的前提,而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赋予《白鲸》的开放意义则是该作品与不同时代读者视野融合并产生多重接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突破了传统的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肯定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中心地位及能动作用,认为文本意义的最终实现,依赖于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和接受。这一思想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尺素寸心》英译本加以分析,可以发现l、立德的译文既有效地照应到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成功地把握了译文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审美距离,因而为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汪顺来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2):149-153,192
《爵士乐》是托妮·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之一,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美国大都会的悲剧故事。爵士乐是黑人音乐中的"宠儿",吹响了美国新时代的序曲,它将黑人音乐中的浪漫、自由、愤怒、诱惑、死亡等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诱使大都会上演一幕幕新潮、刺激、奢靡、性乱、杀戮的场景。此时,理性已让位于具有酒神精神的非理性,悲剧从音乐中诞生。从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视角,探讨《爵士乐》中体现的莫里森独特的黑人悲剧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唐凯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7(2):55-58
歇后语是汉语中独特的一种语言结构,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习俗文化。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译文,而是具有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的积极的读者,因此,歇后语英译时应尽可能地采取直译,保留歇后语中的汉民族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美学看到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不仅有对抗的一面,更有结合和相互依赖促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审美现代性的发展有赖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主张通过审美现代性来克服社会现代性的阶段局限性、特定时期的片面性,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延慧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2)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他最著名的作品《喧哗与骚动》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白痴班吉的形象,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对班吉这个形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接受美学理论的简要阐述,发掘这一理论又一现实价值,即用以解析好莱坞电影预告片宣传语翻译研究。此类翻译目的性极为明确,其目的实现主要在于目的语观众对译文的反应。接受美学视角下好莱坞电影预告片宣传语翻译研究通过对翻译过程和翻译中接受美学行为的分析证明:译者只有在准确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完成翻译过程中两次"视野融合",才能达到译文读者"期待视野"与译作的"最佳融合"。 相似文献
16.
"意象"美学:中国影视美学体系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电影意象美学自中国电影诞生就与之相伴相生,逐步形成多型意象美学形态并行发展、互动互融的基本格局。中国当代影视意象的创造和美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在综合化与普遍化过程中突现独特性,以创新的民族文化为根本,以其优良基因为内核。 相似文献
17.
袁媛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02-104
成功的广告应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促使其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对广告翻译具有重要启示.译者应充分考虑受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情趣,以再现和拓展广告原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旅游翻译实践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旨在提供信息、感染读者、召唤游客,但其目的性的实现依赖于读者对译文的感受。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对旅游翻译有着重要启示。文章基于接受美学视角,从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审美心理三方面探讨海南旅游景点英译中译者对译文读者关照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具感召力,达到向国外游客宣传中华灿烂文化的目的,实现更具积极意义的读者关照。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东方美学中的核心范畴,它发源于中国古典美学,同时在东方其他各民族的美学体系中也有具体、深刻的体现。“意象”的美学特征表现为“隐”与“奇”,即象征性、含蓄性、暗示性、神秘性,这也恰恰是东方民族审美思维方式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