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乡村发展已不再以满足温饱为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方向。当前,乡村治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通过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的重要意义,并对当前乡村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具体思路,对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毅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82-88
乡村振兴既不是重新回到乡土社会,也不是重复原有的工业和城市化发展道路。 乡村振兴要探索一条中国特有的农村发展之路。 在乡村振兴中,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能推动中国探索城乡共同发展;实现乡村经济与市场充分融合;并且有农民高度参与。 因此在村庄层面的国家弱化、市场缺位和农民参与不足的问题亟待克服。 本文建议推动行政权力向村级延伸、培育多样化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强化村委会的村民自组织性质,从而通过国家、市场和农民在村庄层面上的协同努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适合我国农村发展规律的政策—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乡村发展短板,较不发达的西藏农村地区,“三农”问题仍然十分严峻,需要更进一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定义和路径选择出发,对西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进行研究,对西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具有一系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既是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层面的具体实践,也是支撑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举措,其生成逻辑具有多重向度。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法律制度不健全、农民群体法治意识淡薄、司法资源供给不足等诸多障碍。应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以权力规制、权利保障为核心,夯实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基础,构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法治理念培塑,籍以助推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视域下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林燕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1):6-12
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追求全面发展的目标催生了乡村振兴前所未有的期待。乡村振兴,必然要面临如何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如何营造文明的乡风家风问题。而乡村的稳定、有序与和谐,不仅需要依托发展来推进,也需要依靠乡村治理来实现。乡村治理通过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服务发展、凝聚人心,进而推动乡村的发展与振兴。而有效的乡村治理又必须依靠特定的社会规范以及保障这些规范得以运作的公共权力主体来实现,然而,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社会规范正处于模糊、混乱或者说断裂的状态,而且治理人才也在不断流失,这些都在客观上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效能。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需要健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选准配强"第一书记",提高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不断整合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治理资源。 相似文献
7.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27-136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完成,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基层治理,只有坚持建立健全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才能以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测度和评价乡村治理的绩效成为重要理论问题。依托中央有关乡村振兴的若干重要文件精神,从定量角度出发,引入管理学中“绩效”的概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构建乡村治理的定量绩效评价体系,为乡村治理的科学评估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法治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耦合、行动构设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5):93-101
乡村振兴需要法治保驾护航,法治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在目标逻辑上,法治乡村与乡村振兴在现代化、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与生活美好层面的价值耦合是法治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前提;在实践逻辑上,乡村法治建设中的法治思维意识淡薄、法治体制构建滞后、法律运行机制不畅、法律服务供给不足的困局构设着要增强农民主体性、筑牢政治基础、提升治理效能和强化民生保障的乡村振兴行动方向;在策略逻辑上,探索多途径法治教育、加强权力规范化建设、强化法律有效实施和创新多元法律服务供给模式明确了法治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10.
在后乡土中国,组织断裂、文化断裂及精英断裂的出现极大降低了社会的整合度,使社会断裂成为改善乡村治理绩效所必须着重解决的基本问题。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现阶段,为了稳固治理有效的根基,党的领导需以重整乡村社会为着力点,强化村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重建互惠共识的公共文化,再造公益导向的村庄精英。实践中,要以强化村级党建为依托重构组织资源;以再造公共空间和激活传统文化入手引领文化复兴;以助推新乡贤衍生和驻村干部融入引领精英供给。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和完善的措施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制约其发展的非经济因素、绩效评价体系及动态比较研究等方面,还有待深入挖掘和探究。 相似文献
12.
以三类新型农业创业者成功创业经验为案例,探讨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型农业创业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表明,新型农业创业者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创业者领导特质及其庇护关系的有效获取,庇护关系的获取途径随创业者领导特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庇护关系形成的各利益主体而言,庇护关系获取可归纳为政绩-经济利益型、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型、声誉-经济利益型、社区服务-经济利益型以及实践基地-人力资本型等五种。同时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实践中的五种庇护关系获取过程提炼出创业者创业过程中庇护关系实现路径的雪球效应模型,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县域视角下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及行动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浓厚中国特色和特定含义的社会治理单元。以县为研究对象、基本单元和方法,是观察中国社会总体性问题的一个新视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县域”是关键环节。在梳理县域空间、县域行政、县域经济等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县域乡村振兴存在的创新思维缺乏、规划编制失焦、城乡资源失配、治理能力不足等痛点和难点,从理念引领、编制规划、产业兴旺、基础设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等维度,提出了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可操作的行动方略,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县域层面的高质量实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近年来农村金融的大量研究成果做了综述,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发展回顾、农村金融国际比较、农村金融重构、农村金融法律五个方面对农村金融问题研究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李琼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缩小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缺医少药,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同时,它也使农民抵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该制度出现了许多缺陷,从而使该制度陷入了实施困境,因此我们需要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再创新。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实现由农民互助合作性质向社会保险性质的转变、由保大病向保全面的转变、由县级统筹向地市级统筹的转变,最终实现城乡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6.
霍军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5):68-77
加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前提条件、“生态宜居”的有效举措、“乡风文明”的关键环节、“治理有效”的核心所在和“生活富裕”的基础保证。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个体的崛起在增进广大农民现代性意识、促使农民群众走出传统的同时,也给农民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认知带来新的挑战,农民的价值判断趋于多元、公共精神趋于式微、集体观念趋于弱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突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着多元整合困境、公共性培育困境、价值取向困境和组织保障困境。新时代,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民,增进农民的价值共识,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基础;以乡村文化构筑新型乡村社会“共同体”,重塑农民的集体主义意识,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基础;以提升组织力为主要目标,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活力,夯实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党组织是基层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核心、乡村治理的重要根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力量。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因受到人才、资源、文化等因素的制约,陷入发展困境。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全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找准功能定位,建立内育外引的人才制度,以“促民富”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兴文化”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谋创新”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线,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浓厚的现代性意蕴。而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悖论召唤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返场,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育现代性、融入现代性、扬弃现代性。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精华,汇聚着中华民族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相处的伦理智慧,集中体现为“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父慈子孝、耕读传家”的家庭美德,“同甘共苦、守望互助”的乡邻关系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契合乡村振兴伦理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内在张力,探寻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之道,对于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李凯中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2):43-47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必须使农民组织起来。农民组织化是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组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金融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三农”发展对农村金融依赖很大,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还远未尽人意,存在农户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正规金融效率低、非正规金融受到抑制、借贷的非生产性要求过高、农业贷款所占比重过低、存款流向城市、农业保险缺失等问题。通过梳理我国的农村金融研究,建议学者在以下方面继续推进农村金融的研究: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强化政策金融、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发展债券市场和各类期货市场及降低农业的金融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