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11月20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办的“乾元国学教室”开班,来自全国的40多名企业老板携巨款学费来北大“闻道”。这些老板们的课程包括:《四书》《庄子》《周易》及史学与诗教等(据《北京晨报》2005年11月20日)。这原本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是已沉寂了很久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论争又热闹了起来。关于“读经运动”,在加世纪前期和21世纪初期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口水翻飞”。可是,无论哪一次论争都没争在“点子”上,至关重要的“读什么样的经”不讨论,却在“是否读经”上纠缠不休。  相似文献   

2.
论传统     
一根据我们的习惯,凡是一个集体(民族、团体、军队、学校……)从历史上所形成的在生产上、工作上、作风上、生活上……的一些特点在它的一般成员中已经成为习惯的东西,都可称为传统。从上述定义出发,“传统”关系到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如:一八九七年俄国米海洛夫斯基曾攻击“俄国学生们拒绝遗产”,列宁同志曾和他展开了斗争,写了“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一书,里面说到的“遗产”(或传统),就是关系到意识形态的问题。在我国“五四”运动时也曾发生过传统之争。当时中国人民——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企图冲破外来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束缚,努力发奋自救;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统治势力——旧军阀、旧官僚、旧政客、旧文人,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近现代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鹏 《河北学刊》2006,26(2):45-49
面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在近代的深刻危机,中国社会曾作出了种种回应,选择了种种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其中, 中西古今之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从“中西之争”到“古今之争”的演变是人们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危机与中西社会文化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推进的表现,它典型地展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变革的一个轨迹。同时,它也在客观上提出了由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与世界文化这一新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4.
略论李元昊     
略论李元昊薛正昌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从时问上或空间上曾雄踞一方的酉夏,如果从公元1032年李元吴称帝算起,到公元1227年为成吉思汗的所灭后延续了195年。作为一代雄杰,李元昊的一生表现了其“英雄之生,当王霸耳”的政治气度和雄才大略,是西夏历史上卓有作...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四五’运动的汹涌怒涛又把我‘推’向了新的长征!生命不息,挥笔不已!”这是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在《从“五四”到“四五”》一文中,所概括的她从一九一九年以来六十年的创作历程。从“五四”运动到现在,我们的国家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伟大的历史时期,各种矛盾复杂交错,斗争风云变化万千。而冰心的创作道路也是蜿蜒曲折的。她曾经历了文思潮涌和笔下消沉的不同时期。“五四”运动的风暴,触动了她的创作激情。社会主义祖国的诞生,又焕发了她的文学青春。“四人帮”被粉碎以后,她更孜孜不倦地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为繁荣社会主义创作而不停地挥毫。冰心六十年来的辛勤劳动,作品是丰富的,经验是多方面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本文先就她的早期创作(“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张金梅(以下简称张):曹老师,您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就掀起了一股“读经热”。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您认为国内出现“读经热”的原因何在?曹顺庆(以下简称曹):所谓的“读经热,”又称之为“国学热”。20世纪90年代之所以会在国内出现“读经热,”我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继“五四”之后的又一次文化转折。近、现代之交,在西方强大的文化冲击下,中国文学产生了一次重大转折。与中国文学一样,在西方文化夹带着政治、经济优势强行冲向中国之时,中国文化也被迫“大河改道,”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声中告别了传统文化。这种“改道…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曾是在意识形态上与传统封建思想文化的一次彻底决裂。从“打倒孔家店”到怒斥“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上自历代“专制君主所利用资以为护符”的“政治之偶相”,下至封建时代产生的一切文学艺术,都遭到急风骤雨式的革命浪潮的荡涤和毁弃。但是,文学史的新纪元的开辟,本来不应当也不必要付出毁灭历史、割断传统的惨重代价。恩格斯指出,意  相似文献   

8.
2004:中国人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已然过去,我们应该如何为这一年定位?这一年很难找到标志性的事件、标志性的思想、标志性的人物。这一年勉为其难地可冠以“文化保守主义抬头年”这样的称呼,因为读经事件、甲申文化宣言等事件引起的争论,让人第一次看到有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态度在转向。可惜言说的背后更多的是空泛的语言泡沫,给读者留下的是过多表态的文字,而缺乏构成一个思想事件所必需的深度理论文章。既然要从人文的角度来整理这一年的历史,就首先必须对“人文”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我们今天说“人文”的时候,一层意思,是中国文化传统固有的人文,也即《易…  相似文献   

9.
在“五四”运动80周年之际,广大有志青年都在探究“五四”运动的精神,深刻理解“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努力在新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下,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与改革同行,与我们的祖国共同跨越新世纪。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  相似文献   

10.
民国诸文化保守派眼中的孔教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孔教运动在尊孔读经问题上是与各种文化保守派有了共同的话语和旨归,然在孔教是否就是宗教问题上,孔教徒们与各种文化保守派却有截然不同的认识,也许是这个不同的认识彻底区分开了孔教徒与各种文化保守派的异同所在。尊孔之同路人在儒学是否宗教问题上而彻底分离。孔教运动连其同路人的文化保守派都大不支持,孔教运动之失败于此又得一因。  相似文献   

11.
95九仙山     
九仙山风景名胜区为五莲山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与五莲山隔壑相峙,素以“奇如黄山,秀如泰山,险如华山”而著称。从曲径通幽的山间秀色到晴空响雪的悬泉飞瀑,从韵脉神秘的自然景观到古老丰富的历史文化,无不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成为浏览的佳处。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文化的维度出发,无论我们辨析出中西文化多少的不同,都无法撼动如今中西文化共享一个全球化“当代”的事实.“普通平常的”文化理解所具有的生活论价值就在于它意味着文化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应归属于每一个普通的个体.文化的话语构成应落实到普通人的平常生活之中.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开展文化研究对中国文艺理论研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对生活文本的开拓.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当代社会有一种独特的效应:明星效应。把遗产运动比况“明星效应”必定招来一片责骂声;毕竟遗产的“明星效应”只是在现象上有相似之处,本质上说,“遗产热”无论作为社会事件、历史现象、文化政策、政府工程、群众运动,诸如“遗产运动”、“后现代遗产”(post-moderni  相似文献   

14.
国家权力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三权分立”制度从来也没有真正的实现过。“三权分立”只是一种形式,而分工合作以实现资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才是它的实质。以“三权分立”为核心内容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在中国也曾试验过。从南京临时政府到北洋军阀统治,又到国民党反动政权,试验的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鉴往知今,试图把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重新引进中国的思想和行为,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成果的否定,而且在政治体制上也是一种历史的大倒退。  相似文献   

15.
为缓和中国人的反日情绪,日本政府顺应国际退还庚款的趋势,于1923年3月推动国会通过《对华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案》,后经与中国政府协商、换文,组建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以资助中日文化交流,补助中国留日学生学费等“东方文化事业”。无论中国政府、文化教育界,还是留日学生,对此均抱有期待,尝试中日文化“合作”。如中日签订《汪—出渊协定》,文化教育界提出“合作”建议,留日学生乐观地认为“反日运动”将从此消失。但是,随着“东方文化事业”的开启,他们发现所谓退还庚款不过是日本政府虚晃一枪,而“东方文化事业”不过是日本侵华扩张的一种方式而已,于是从“合作”转向对抗,使原本脆弱的中日关系又增加了一层文化对抗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兴起的“国学热”,是在社会急速发展导致价值观缺失前提下的一次文化上的自我救赎.全社会都有意无意参加到这次文化复兴的浪潮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读经”一度成为国学复兴的核心手段,本文拟从国学体系的分析,进而分析传统学术体系中经学与史学的关系,借助章学诚“六经皆史”的论断,指出国学复兴中,应该以“读史”为核心推进传统文化复兴,并指出恢复史学传统,借助读史能有效地推动国学复兴运动,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重建和历史感的建立有着莫大好处.  相似文献   

17.
评儿童读经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儒学和读经科主张圣人崇拜,在处理学派间的关系时排斥异端、唯我独尊,在教育上必然以圣人名义预定一目的,牢守经书,强迫学生就范.所以蔡元培在民国教育总长任上废止了中小学读经科.儿童读经运动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全都反对蔡元培当初的废止"读经科".让儿童了解真理并不错,但其方法如果违背儿童理解、掌握真理的种种规律和前提条件,甚至破坏这些前提条件,这本身就是对真理体系的破坏,同时还是对儿童的"强暴"与"奴役".对待"读经科"的不同态度,乃至目前对待"儿童读经运动"的不同态度,表现出不同形态的文化信念以及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现代转化,是新儒家正在全力探讨的“时代课题”。我曾从历史——文化角度,与新儒家进行商榷,认为儒家无论作为一种学说体系,还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主体,都没有必要现代化,也不可能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魅力与现实的诉求——从当下语境看儒学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青认为,儒家文化并非不可分割的整体,既有其精华,又有其糟粕。对于今天我们应该做的首先是根据儒学自身的复杂性与我们的现实需求去分析它,然后以“择善固执”的态度去实践那些有价值的部分。郑伟认为,对于儒学来说,无论是将之一棒子打死,还是将之定为一尊,都是文化霸权的表现,既不能简单地抹煞它的时代意义,同时又应该提防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化倾向。董阳认为,“读经”之争发生在2004年被称为“文化保护主义年”,读经并没有错,只不过不要那么功利,它的作用并非有其倡导者鼓吹的那般效果。让读经不再“主义”,让“运动”回到活动。  相似文献   

20.
论文化的内涵与社会历史方位--为文化哲学立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哲学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同时也遭到许多质疑 ,如关于“文化决定论”的指责。这其中有许多误解 ,而最根本的分歧来源于对文化的理解和界定。实际上 ,本体性文化范畴并不局限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文学、艺术等具体的文化存在形式 ,而是内化到人的活动和社会运动各个领域之中的 ,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可以从四个层面界定文化 :(1)文化的人本规定性 :人的超越性与创造性 ;(2 )文化的价值内涵 :人的需要与价值体系 ;(3)文化的属人特性 :人化自然与人的生活世界 ;(4)文化的社会历史方位 :内在的和机理性的存在。建立在这种理解之上的文化哲学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决定论”的简单争论 ,成为新世纪哲学的重要范式和自觉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