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学说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在一国取得胜利之后,国内各民族的文化必将出现一个共同繁荣和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建国后前十七年各民族文化艺术所取得的长足进步,印证了这一正确的学说。作为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壮族文学,这一时期在民间文学的挖掘、整理、加工和当代文学的创作方面,都曾取得可喜的成就,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陆地)多幕歌舞剧《刘三姐》、长篇叙事诗《百鸟衣》(韦其麟)、电影文学《一幅壮锦》(肖甘牛)都是这一时期问世的好作品。这些作品在我国当代民族文学中取得了一致认可的地位。进入新时期之后,随着中华民族的振兴,壮族地区的开发,纵横交流合作的加强,经济文化的逐步繁荣,文学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到摆脱壮族当代文  相似文献   

2.
壮族当代文学首次讨论会,于今年3月30日至4月4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隆重召开。讨论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广西民委、作协广西分会联合举办,来自北京、兄弟省区以及区内的作家、评论家、民族文学工作者以及研究、教学人员共101  相似文献   

3.
总体构想的提出最近,广西召开了两次壮族文学的专题会议。这就是今年三月底四月初的壮族当代文学首次讨论会和六月中旬的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成立大会。这两次会议,议题虽然不同,但都肯定了壮族当代文学的巨大成就,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已形成阵容可观、实力雄厚的壮族作家群体,二是壮族当代文学创作获得空前丰收。目前创作较活跃,在区内甚至在全国有影响的壮族作家,按体裁划分,小说的有:陆地、韦一凡、  相似文献   

4.
樊星 《江汉论坛》2007,7(1):133-136
文章论述了研究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历史联系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从古典文学遗产中继承中国古典文学评论的方法与风格的思路.文章还就探讨重新发现与努力超越古典文学遗产的可能性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当代文学》课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几方面主要问题 ,进而从常规授课内容的选择确定 ,文学批评知识的有机渗透 ,关注当代文坛的热点问题 ,文学研究方向的引导等四个方面 ,对《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提出了改革设想 ,以期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论民族性     
民族性(HauHOI{aJIbHOCmb,Nationalcharacter)是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探讨民族性问题是民族研究的重要任务。 一、对民族性研究的历史回顾 对民族性的探讨在本世纪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如法国的孟德斯鸠在1748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1825年墨戴瑞格发表的《英国人、法国人和西班牙入——比较心理学的初探》、1862年托克维尔所著《美国的民主》等著述,均对民族性作过一些分析和阐述。但是,这一时期有关民族性的材料还很不全面,对民族性的研究还是零星的,个别的,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只是在有关的哲学,历史著作中加以阐述,并没有把民族性当作研究民族问题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南斯拉夫文学以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作为重大历史标志进入当代文学时期。伊沃·安德里奇在这一年发表了历史长篇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一九六一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轰动了世界文坛,以伟大的艺术典范迎来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文学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8.
民族性是法治的基本属性,从而形成法治的多元化现实,而法治结构的多元,则表征着法治民族性的具体展开和实现程度,宗教、道德、法律构成法治结构多元的三个重要维度,三者在社会秩序中的不同地位,导致不同的秩序类型,进而产生不同的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9.
由民族走向世界每个民族的文学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所谓文学的民族性,是不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各自不同的社会生活特点和文化传统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品,在内容上表现着本民族人民的生活和心理特征,在形式上为本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纵观历史,那些在世界文学史  相似文献   

10.
壮族风情旅游与壮族民间文化主体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文化作为一种民间型文化,它的内在特质基本不为外界所了解,甚至也不为它最有资格的继承人所多知,因而弘扬壮族民间文化任重而道远。壮族风情旅游开发与壮族民间文化保护在其目标指向上存在着诸多共通之处。旅游与生活一体化的开发理念以人类学与生态学理论为先导,将为民俗风情旅游开发中和谐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将有助于壮族民间文化的主体重建,以及壮族民间文化的重新发现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文学》创新式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文学》的考试虽和其他科目的考试在内容和方式上有许多相通之处,但又有不同之处,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对它的研究。在创新教育背景下观照旧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会发现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会极大地推进创新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壮族图腾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岭南的古代文物——铜鼓,型式典雅庄重,鼓体铸有太阳、云雷、翔鹭、羽人船、园涡等纹饰,十分生动。最引人注目的,是兀立于鼓面周边的青蛙立体浮雕。立体蛙饰分为单蛙、群蛙、累蹲蛙和累蹲群蛙等数种类型,造型别致,栩栩如生。蛙饰之间偶而也出现一些武士、马、牛撬等立雕,但都小于蛙饰,显然成为陪衬,足见立体蛙饰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古人曾经试图对此作出解释,但都没有找到过正确的答案。1963年,郭沫若看了广西出土的铜鼓上的蛙饰之后,曾说:“或解为图腾,恐未必然。”(见1963年12月《光明日报》)这里虽然只是提出一个疑问,但我认为解为图腾是比较合乎实际的。首先,蛙黾曾经被古代殷人奉为图腾。在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部落彩陶上,也发现有蛙类的图象(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第263页)。古代越人也曾崇拜蛙黾。由此可见,蛙黾是曾经被尊崇为神物的。其次,各民族总是把自己的图腾描绘或雕刻在适当的地方,以便供奉。突厥人“建狼头旗,志  相似文献   

13.
壮族认同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壮族虽然自称繁多,语言不同,文化多样,但具有统一的族体认同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其三个认同层次,即自称群体认同、壮族族体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并非相互对立与排斥,而是和谐共存,构成了壮族文化“和而不同”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近年广西掀起了一股小小的“黑衣壮”热 ,出版了“黑衣壮”的书。笔者对此却有不同看法。“黑衣壮” ,顾名思义就是穿黑衣服的壮族。有如“白裤瑶”就是穿白裤的瑶族。那么 ,“黑衣壮” ,也就是穿黑衣服的壮族 ,算不算是壮族的一个支系呢 ?以服饰特色作为族称或民族支系的称呼 ,是很正常的 ,无可非议 ,如白族、花苗、红瑶 ,等等。但如果以服饰颜色来区分壮族的支系 ,似乎于理不通。笔者曾去过那坡县龙合乡一带所谓“黑衣壮”居住的地方考察 ,那里偏僻遥远 ,交通不便 ,大石山里的壮人与外界交往很少 ,所以还得保持穿用蓝腚染成的传统黑衣黑裤…  相似文献   

15.
从开国到“四人帮”粉碎之后,约三十年的时间,我国文艺界虽然在谈到“双百”方针时,经常提及风格与流派这些字眼,却很少甚至没有出现过探讨风格与流派的专题论文,至于关于艺术风格与文学流派方面的讨论,就更没有开展过。直到一九七八年下半年,论述文学流派的文章才开始出现,从而,文学的风格与流派的问题,逐渐引人注目。但是,假如有人问到当代文学有没有文学流派?有哪些文学流派?该怎样回答呢?实事求是地说,无论回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文学创造了大繁荣之后,在近几年文学经历了困惑、浮躁之后,文学需要反思自身。这已经可以作为文学界的共识。现实主义与当代文学的关系应是值得反思的问题。当代文学在曲折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总是关联着现实主义的命运,能否高扬现实  相似文献   

17.
苏联当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极大注意。三十年来的创作实践表明,苏联作家继承高尔基的传统,恪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之更加深化。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与人道主义,始终是苏联当代文学创作的基调。进入七、八十年代以来,道德探索问题,占据了创作的主导地位,成为苏联当代文学的突出特点。正如苏联当代著名作家拉斯普京所说:“现在没有什么问题比造就高尚的、无愧于时代的、有道德的人更重要的了。”在不少优秀作品中,多侧面地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探索英雄行为产生的源泉,强调情感教育,抒写理想美,给人们以鼓舞和教育。作为苏联当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军事题材创作更是丰富多彩,其中既有“战壕真实派”的微观描写,亦有“全景文学”的宏观巨著,构成了广阔真实的战斗画卷。而了解苏联文艺政策的调整变化,耐认识苏联当代文学的发展,也颇有价值。为此,本期特发表这组专栏,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其生活方式和心理态势的总和。文化首先是民族性的而非世界性的,民族文化之间不存在摸式选择,它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并在自我调整中发展。80年代出现的否定文化民族性的“取代论”、“趋同论”和“重建论”等都不足为训,必须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同民族的人以不同的态度去认识客观事物的各个层面,从而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反映到语义中来,就形成了各民族在语义上具有的不同特点,即语义的民族性,同时赋予同一事物以不同的内涵,并使一种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词义。  相似文献   

20.
常青 《东岳论丛》2001,22(2):10-12
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运用于本国实际的过程中 ,面临着一个把诞生于 19世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适合本国实际需要的具体形式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使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一理论解决的是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这在客观上决定了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