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福建省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每年都举行几次“双月谈会”,定期邀集会员共同研讨台湾文学有关问题,交换彼此看法。近日,研究会针对台湾文学界出现的某些倾向,召开了一次“台湾文学与中国母体文学关系”的座谈会,现将几位学人的发言整理发表于下。  相似文献   

2.
事实与共识     
这几年,台湾文学界出现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有的作家、评论家在谈论台湾文学时,总是不适当地强调所谓“独立性”、“自主性”,而否认“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1988年,羊子乔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我们自己来》的文章,对我的《台湾现代文学简述》一书提出“质疑”。他认为:“台湾文学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性”,在台湾,“中国、日本文学是台湾文学的一部分”,而我却站在“有利于‘中国统一’的立场,来从事台湾文学的研究”,“视台湾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视台湾文学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因而是“大中国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两岸的文学,都是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共同的母体渊源和血缘关系。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之间的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密切关系,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台湾新文学兴起以后,随着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学的各种条件的变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呈现出复杂的面貌。回顾和探讨白湾新文学诞生以后,与大陆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相互联系、交流和影响.这对于认识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不可分割的源流关系,促进它们之间新关系的建立,推动其共同繁荣发展,都将是有益的。大陆“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五四”新思潮、新文学的兴起,对台湾…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两岸文评界都常可听到这样的说法;“搞港台文学的都不是一流学者”,“其实台湾文学由台湾学者来研究最合适”。对前一句话,我们不妨将它作为一种激励和鞭策;但后一句话,却不能不引起我的诸多联想和思索。台湾文学由台湾学者来研究,自然是合适的,但如果说台湾文学只能靠台湾学者来研究,即不尽然。这正像北京文学未必全靠北京学者来研究,上海文学也未必是上海学者的专属领地一样,何况俗话还说“旁观者清”呢。其实,大陆学者在这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兴分支学科中,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存在着海峡两岸研究界的…  相似文献   

5.
1992年,台湾老作家叶石涛在《自立晚报》上发表了两篇引人注目的文章,一篇叫《谈退休生活与白色恐怖》,另一篇叫化总是听到老调》。文章的题日迥然不同,但却贯穿着同一意图,那就是否认“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环”,为他的“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文学”论张目。他毫无掩饰地说:“不要常说台湾人是附属于中国人里面,我们台湾人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学”,“我们台湾人一定要建立一个独立于日本、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人的文学,让台湾文学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占一席之地,建立一个可以代表台湾人民、代表这块土地的台湾…  相似文献   

6.
读了台湾评论家叶石涛先生发表于《自立晚报》的《总是听到老调》,深感惊讶、失望和遗憾! 叶先生针对1992年《台湾文学选刊》第一期发表的一组笔谈,在尚未读到《台湾文学史》(上卷)的情况下。就把“使用汉文去创作的台湾文学铁定是中国文学的一环”的正确论断讥为“老调”,并以“双重性质民族结构”,否定台湾同胞具有“中国意识”。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过去,叶先生并非这样看问题。在《台湾文学的悲情·<台湾文学史>的展望》(1990年1月台湾派色文化出版社出版)中,叶先生说:“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民族血统,一个传统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我拜读了台湾著名文学评论家叶石涛的《台湾乡土作家论集》、《台湾文学史纲》等著作,对叶先生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客观公允的批评风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又读了他发表于5月13日台湾《自立晚报》上的《总是听到老调》,对叶先生观点的变化,感到十分惊讶。叶先生一向善于将台湾文学置于台湾近四百年特殊历史际遇中加以剖析,不同在于,叶先生过去在着力揭示台湾文学的殊相时,从未忽视与中国文学血脉相通的共相。比如,叶先生在《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中云:“日据时代的文学始终是和台湾的现实环境息息相关的,它属于中国抗日民族革命运动不可分割的一环。”在《台湾的乡土文学》中,还将台湾乡土文学定性为“真正属于中国文学一环的乡土文学”。在《日据时代新文学的回顾》中,叶先生更明确地论述道: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反映了全体台湾民众的共同意愿,那便是  相似文献   

8.
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比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形成与其他国家民族不同的、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这是中华民族文学之魂,几千年来一直绵延着、丰富着、发展着。我国的台湾,亦如香港、澳门一样,自古以来就流贯着中华民族文学的传统血脉,成为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1924年,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张我军就说: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乡土作家王拓也这样说:“我个人始终认为并且坚持在台湾发展起来的文学都是中国文学,都是由中国文字、中国语言写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理愿望的,这是没有地域或省籍差别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崛起有一个特点:理论先行,创作后起。茅盾作为现代长篇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创作道路即如此。茅盾首先把泰纳和左拉的理论引入中国。1922年作《文学与人生》,就介绍了泰纳的文学三要素说,提出文学受“人种”、“环境”、“时代”以及“作家的人格”(这最后一点是茅盾的见解)的影响,并提倡用泰纳的观点观察中国文学。他说:“以上是西洋人的议论,中国古来虽没有这种议论,但是我们看中国文学,也拿这四项以根据。”存写作方法上,茅盾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应“没有一毫私心,不存一些主观”。又说“譬如人生是个杯子,文学就是杯子在镜子里的影子”。  相似文献   

10.
前人谈论金代文学,实际上存在着金代文学赖元好问以传的观点。这实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或许同这种观点有关,长期以来,研究元好问的论著不断出现,对金代其他作家和一些重要文学现象的研究相对来说就比较冷落,通论有金一代文学的著作更是凤毛麟角。学人常引以为憾。 周惠泉同志多年来专攻金代文学,成绩卓著。我在主持《中国文学通史》编纂委员会和  相似文献   

11.
“台湾文学”并不是新名词,在台湾光复前就有作家使用过。但这不等于说,“台湾文学”在任何时代或对任何人来说,意义都是相同的。“譬如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是殖民地台湾的心声,是精神与灵魂的表达;是挫折、希望、悲哀、喜乐的交融。但在同一时期,从日本统治者的观点来看,  相似文献   

12.
鲁迅对中国文学史上抒响甚远的作家有过许多精辟论析,对陶渊明的研究,便是适例。“用别一种看法”鲁迅根据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将统治阶级的文学分成廊庙文学和山林文学。他说:“中国文学从我看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 廊庙文学,这就是已经走进主人家中,非帮主人的忙,就帮主人的闲;与这相对的是(二) 山林文学。”(《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这是在中国文学史论中对纷繁如烟、浩淼似海的文学现象的第一次正  相似文献   

13.
论台湾移民社会的形成对台湾文学性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学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是和人所生存其中的社会并生和并行的。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评家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十分强调种族、环境、时代对艺术生产的决定性影响。他特别指出:“的确,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时代的趋向始终占着统治地位。……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一条发展道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他改弦易辙。”这就是说,历史环境和时代精神,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精神状态,制约着作家的精神趋向,也制约着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发展道路,从而形成与这一社会相呼应的具有群体特征的文学性格。文学社会学的这一条基本规律,无疑有助于我们开启台湾文学殿堂的门扉。什么是台湾文学的特殊性格?是什么因素形成台湾文学的特殊性格?这是所有台湾文学研究者都首先关心的。台湾著名作家和批评家叶石涛在《台湾文学史纲》的序言中说:“我  相似文献   

14.
台湾前“教育部长”吴京于2008年1月14日病逝于台湾。吴京任内扮演着“教育改革火车头”的角色,有“点子王”、“旋风”之称,是台湾教育改革的推手。他推动教改的努力与成效,令教坛怀念。吴京也是一位着力推动两岸教育与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他晚年曾多次赴大陆进行访问,为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近日,福建省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邀集在榕部分会员举行“双月谈会”,就“台湾消费社会与文学求新求变精神”这一议题展开讨论。现将部分学人的发言整理刊发如下。在求新求变中不断拓展文学空间今天这个双月谈会,请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台湾工商消费社会与文学求新求变之间的关系问题。工商消费社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竞争激烈、劳作紧张繁忙、社会运转迅速、新陈代谢步伐加快。在这种物竞人争的时空条件下,价值规律几乎主宰着一切,优胜劣汰、强胜弱败成了不可抗拒的规律。因此,各种事物为了争得一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有利于为两岸现代文学与华文文学研究寻找到新的连接点,作为文学遗产的“民国”应该跳出政治定义的窠臼,发掘其更为深远的精神价值,共同关注1912至1949的民国文学则是理性梳理现代文学传统的需要,也是发掘“台湾文学”民族文化基因的当然,民国文学为两岸华人记录了共同的历史命运,是我们相互观照、彼此对话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社科院刘红林研究员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光复前后的台湾新文学”(项目批准号:01BZW039),2005年通过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良好。该项目最终成果为专著《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风貌》(台海出版社2005年12月版)。当前台湾地区“文学台独”之声甚嚣尘上,企图利用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割断台湾文学与“原乡”(大陆)文学的血缘关系,否定“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一环”这一客观事实。本课题正是针对这一严峻局势,力求通过文学史的梳理和作家作品的研究,澄清是非,把被“台独”分子遮蔽、歪曲的真相揭示出来。本课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和平统一法”,从立法目的、基本内容及其产生作用等方面来看,它是为了反对分裂国家,促进和保证国家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而不是一部战争法,不是要以非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与台湾关系法》是一部“和平分离法”,从立法目的、基本内容等方面来看,它是要维持两岸“和平”,强化两岸“分离”。该法对台湾问题产生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尽相同,在蒋经国执政时期,它强化了两岸“分离”(一个中国);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它强化了两岸“分裂”(一中一台)。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台湾岛内。  相似文献   

19.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台湾文学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最受评家议论的,是五、六十年代有过一段“横的移植”的发展历史。冷静地回顾一下台湾文学走过的这一段坎坷的历程,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对于发展我国文学艺术事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当“横的移植”旋风刮过之后 五十年代中期台湾文学界那股“横的移植”的旋风,首先从诗坛上刮起。三十年代即已接受现代派艺术观的纪弦,从大陆去台湾不久又重新打出“现代派”旗号,认为“新诗乃是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是来自欧美的移植之花”。这种文学主张,当时受到许多同行的批评与反对。“蓝星诗社”的覃子豪对“现代派”的“六大信条”提出两点怀疑:一、“怀疑完全标榜西洋诗派,是否能和中国特殊  相似文献   

20.
民进党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就竭力宣扬要“彻底检讨现在国民教育内容中的‘大中国’思想,要调整关于中国历史与地理的内容教材”,主张“以台湾本土相关的内容材料取代教材中的中国历史和地理”,“以‘台湾立场’看台湾,以‘台湾观点’看台湾历史,要放弃‘大中国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