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打不成交     
唐僧的取经团队就是"打"到一起的。鹰愁涧里的"孽龙"吃掉了唐僧坐骑,悟空与之大战。得观音相助,悟空降服那龙,给唐僧做了白龙马。唐僧率队经过高老庄,悟空打抱不平,打败"逼亲"的八戒,便有了个师弟。在流沙河畔,悟空、八戒与沙僧水里岸上几番恶战,木叉奉师命前来相助,唐僧又收服了沙僧。  相似文献   

2.
在不否定社会流行读法的前提下,本文对《西游记》中的悟空形象作出一种反读,认为:悟空缺乏一种理想境界,表现出一种妄逞心智、信威任力而无视一切存在的精神狂妄;观察悟空西行之路的始终,一直未能克服其"步步行凶"的暴力习性,一直未能像他师父那样抱有对人之生命的慈悲关怀。而《西游记》中对悟空神魔形象的极力描写以及悟空形象被中国大众读者崇拜性的广泛认同,又直与中国大众社会崇拜神魔的非理性精神迷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在中国20世纪后期的政治运动中,伴随着对悟空形象的政治化读解,中国大众社会对悟空形象的崇拜浮上了意识形态的主流,并与狂热的政治迷妄一同对整个公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3.
可乐短信     
《可乐》2009,(4)
悟空拿着磁铁在地上吸来吸去。沙僧问:"大师兄,你找什么呢?"悟空:"嘿!俺把金箍棒掉在地上了,还没来得及变长哪!"  相似文献   

4.
一部《西游记》,实际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孙悟空的成长史,以“大闹天宫”为主要情节,到第七回止,这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部分;第八回到十二回介绍了西天取经的缘起,是必要的过渡,没有独立价值;十三回以后,悟空跟随唐僧走上了取经道路,直至小说结束,以取经途中的种种曲折经历,构成了小说的第二部分.这两个部分虽然并存于  相似文献   

5.
对《西游记》中须菩提祖师的身份和他在西天净土佛教圣地中的位置以及他与《西游记》主旨和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 :认为须菩提祖师既不是道家 ,也不是如来的化身 ,而是佛典中记载的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须菩提 ,他是佛门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作者让须菩提祖师作为悟空的师傅 ,别有深意。他与悟空的另一个师傅唐僧有相继相承的关系 :须菩提祖师教给悟空 72般变化和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等本领 ,让他用“心”到大千世界、众生万象中去觉悟 ,而唐僧则以慈悲为怀、不忍杀生的善念去感化悟空。这就完成了作者以佛教救世的主旨  相似文献   

6.
忙活快活     
达洲 《可乐》2011,(2):1-1
《西游记》中,如来对取经团队论功行赏,唐僧师徒均得正果,其中,唐僧和悟空还成了佛。取经活动组织者和直接领导人观音菩萨却没有得到提拔,仍然是为佛办事的菩萨,在灵山的座次,排悟空之后,让人为之抱屈。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与《坛经》在“悟空求法”和“惠能求道”的事迹安排上极具相似性,从“求长生”和“求作佛”的修持目的,从“三更受法”的情节设计,乃至二人的“悟空”与“本来无一物”,都有从形到神的契合之处。而差异在于,作为文学经典的《西游记》,情节叙写更为细致,感性,且思想内涵显之以释道融合,而作为佛教思想经典的《坛经》,则更为精到,深远,主要表现以禅学的面目。  相似文献   

8.
冯贝  宁玉珍 《新少年》2012,(3):20-21
我们家的成员,都喜欢看《西游记》,而且是百看不厌。久而久之,家里的四口人正好对号入座,每个人都有了《西游记》中人物的头衔。傍晚六点钟左右,弟弟悟空小心翼翼地推开了家门,蹑手蹑脚地朝厨房走去。"站住!"妈妈唐僧大喝一声,冲了过来。悟空见势,马上站得笔直,听候师父训话。  相似文献   

9.
2010年是费振翔的丰收年,随着新版《西游记》在多家卫视倾力播出,他所饰演的孙悟空也渐渐改变了一些观众对美猴王的传统认知。尤其是剧中那些雷人的台词儿,让人们看到了另一个不一样的悟空。  相似文献   

10.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05,25(1):73-76
《西游记》"三教归一"、"万法……归一";"三教归一"归于"佛","万法……归一"归于"心"。而心即佛,佛即空。"孙悟空"即"心悟空",为"归一"之象征,也就是说"悟空"为"归一"之旨。《西游记》由"归一"而至于"悟空",是一部糅合儒、道"归一"于佛教色空而以"治心"淑世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1.
中广网珠海2008年12月15日消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有不少开始衰退甚至倒闭。同样面临困境的珠海千致鞋业却从嫁接《西游记》人物"孙悟空"形象,成功找到了商机。北师大珠海分校广告系副主任沈伟认为,千致把传统文化融入品牌运作,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做法。准备签下40多个"悟空"牌童鞋卖单的浙江商人金良雄说,他舍近求远就是看重"悟空"的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其无形价值不是其他品牌可以比拟。是的,"悟空"这个内涵深厚的神话  相似文献   

12.
五行山下孙悟空被压了五百年。为了争取生存权,求得自由解放,因而承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作者赋予悟空的任务是保护唐僧,取经是唐僧的事,因要保护唐僧悟空才踏上西天之路。小说中事实表明,孙悟空保护唐僧并非由于紧箍咒的约束,而是出于一种承诺,因而一往无前,坚忍不拔,历经无数磨难而终获成功。  相似文献   

13.
达洲 《可乐》2009,(12)
读《西游记》,常替小圣二郎真君惋惜。他比孙大圣能耐大。奉调入花果山剿匪,他与悟空斗武艺赌变化。最后,小圣施威降大圣。他比孙大圣起点高。悟空还在学道时,他已是神仙——二郎神。他还是皇亲国戚,玉皇大帝是其舅。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以“仙石”化猴为开篇,其所谓三大部分,实乃写了本质为“仙石”之“孙悟空”的两次西游,乃起于“西游”,终于“西游”;败于“西游”,成于“西游”,故日“西游记”。但是正如“西游”只是悟空“修功”之“门路”,也是作书人所谓“心性修持”以“完大道”过程的象征,真正的“修心”之“大道”并不在“西游”,当然也就不在“取经”,而在自“心”之明悟。《西游记》作为“仙石”而能“悟空”的“修心记”,实为一部以“修心”为旨的“仙石记”。其为后来《红楼梦》托始“石头”以为“石头记”的前驱,不亦宜乎!  相似文献   

15.
肖祥 《东方论坛》2006,(5):20-27
佛教澹泊思想主要表现为“以智化欲,方能怀乐精进”;“谦忍和顺,方能处世无累”;“物我两泯,方能破除妄执”;“悟空断苦,方能澹然无忧”。佛教的“悟空”是澹泊的最高境界,达到了“空”的境界,这是最高尚、最纯粹的澹泊。佛教澹泊思想注重身心的宁静、“无我”的道德主体性超越和生命本真的价值深省,对于现代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刘绍义 《中华魂》2013,(14):53-54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的这旬诗,一下子让我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相似文献   

17.
韩图图 《市民》2006,(5):88-91
清晨,跨上清瘦的自行车。穿越宁静而干净的绿荫街道。 微风,微汗,你的记忆回到从前,回到你和自行车一样轻盈的时候,回到你和松鼠一样敏捷灵巧的岁月,回到你所有衣服都穿得挺拔,飘逸的时光,回到你无论多疲惫但一觉醒来便精神百倍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悟空追龙记     
离家千里远,别是一乡风。唐僧师徒四人越往西行,越山秃地荒,地广人稀。这日清晨,正走之间,忽听一阵巨响,大地震颤,群山抖动。好大一片烈火,在前方翻滚腾跃。悟空手搭凉棚,抬眼望去,只见白白的一根擎天大柱,拔地腾空,好似一条火龙,冲天而去!四人惊得呆了,白龙马吓得前蹄腾起,一声嘶鸣,险些把唐僧掀下马来。悟空见情况紧急,忙  相似文献   

19.
达洲 《可乐》2010,(5):1-1
“多大点事!”遏事时,此话一出,显现的不只是一种气度,更多时候是选择了一种解决问题的路径。 取经途中,悟空与镇元大仙共同大事化小,免却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斗。  相似文献   

20.
丑男取经团     
侯国平 《市民》2006,(9):94-94
唐僧无疑是个美男子,用现代标准衡量,比香港演艺明星也差不到哪里去。毫无疑问,这样的美男子在取经团里是领导。然而,他领导下的三个团员就不怎么样了,用一个比一个丑来形容也不夸张。悟空是一副雷公脸,八戒肥头大耳大腹便便。沙和尚的面目可疑可憎。这一美三丑的组合就叫人闹不明白。取经团可是正儿八经代表大唐朝的哟,怎么弄一班丑男到处张扬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