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雾霾问题和水污染问题。环境危机爆发的原因在于各行动主体的行为失当,突出表现为:政府"失灵"、企业"失责"、环保NGO"失效"和个体"失声",并呈现出环境管理失效、内部成本外部化、环保实践能力孱弱和环保行动冷漠化的状况。为此,应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模式,从科学规划、资金投入、问题治理和公众参与等不同层面进行政策设计,构建科学的推进绿色城镇化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镇化、农民居住集中化与农民非农化——居村农民市民化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加快农民工和城市郊区农民的市民化步伐,更需要着力推进居村农民市民化,因为它能短时间、低成本地转移更多农村人口.农村城镇化、农民居住集中化与农民非农化既是居村农民市民化的强大动力源,又是居村农民市民化的承受载体.中国农民市民化应该优先发展城镇化,并辅之必要的集中化和非农化.居村农民市民化是农村城镇化、集中区社区化和职业非农化"三化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农村城镇和农民集中区是居村农民市民化的空间载体,从事非农产业、强化社区建设和健全市场体系是居村农民市民化的重要的经济社会内容.国家政策唯有使"三化"融为一体,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居村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4.
5.
城镇化过程中广西发展生态环境竞争力,既适应国家发展的新要求,又有环境法律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的保障,但也存在对生态环境竞争力关注不足、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有不断下降趋势、生态环境竞争力区域比较劣势显现等问题。可采用强化生态环境与生存关系的认知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环境可持续发展力量系统等措施,实现广西生态环境竞争力发展。 相似文献
6.
7.
《江西社会科学》2017,(1):80-87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对耗散结构体,在交互耦合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生态环境压力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对比分析河南与江苏两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耦合演变趋势,发现符合一般系统论第二热力学规律,即熵增定律。用熵值法计算出两省1996年至2014年间两者的状况,提出新型城镇化生态发展的主要路径:(1)城镇化生态发展可以减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之间倒U型曲线的弧度;(2)城镇化生态发展路径应以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成本分担机制、土地制度等的创新来确保农民稳步市民化;优化空间格局,增强大城市承载力和小城镇吸纳力,构建协同发展的城市群落;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协调产业结构;转变观念,坚持预防性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魏俞满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7-18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同学者开出了不同的药方,有些主张政府权力型治理模式,另一些则主张市场机制型治理模式,但这两种机制都不能有效解决日益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分析传统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特点,引入多中心理论,试图构建一种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新模式,即生态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州学刊》2019,(9)
受地方保护主义、部门本位主义等因素影响,我国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碎片化的问题,治理效率低下。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公共性,决定了流域治理必须从碎片化走向协同,这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建设流域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为此,要构建流域内各级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领域跨区域协同决策、协同执法、协同司法、执法与司法相衔接等协同治理体系,构建约束和激励并举的机制,将协同理念融入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使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获得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全社会的支持。随着流域、区域协同发展的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具体事项范围应更加广泛,相关体制机制应适时完善。 相似文献
14.
15.
16.
新型城镇化在赋予乡村治理效能的同时,也孕育了乡村治理的转型.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显著变化及其引发的乡村治理难题的分析,从影响乡村治理转型的4个维度,即组织建制、乡村精英参与、党的全面领导以及基层治理体制,探析乡村治理的转型路径,以期为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治理的转型战略提...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对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与恢复治理策略进行了相关阐述,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相关问题及解决策略,以便同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