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吉安方言今读中的古音遗迹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今读唇音“f”与零声母的字中有一部分仍读重唇:1、源于36母中“非、敷、奉”三纽的部分字今读与“滂”纽同。2、源于“微”纽的今读与“明”纽同;三、今读舌尖后音“zh,ch,sh”的仍保留中古读音;三、源于古日纽今读“r”声母的读与“泥”纽同。源于喻纽今读“r”声母的今保留了喻母的读音;四、源于“见、溪、群、精、清、从、心、邪、晓、匣”今读“jqx”的仍保留了中古读音;五、源于“微、影、喻”母R部分“疑”母今读零声母的仍保留了中古的读音  相似文献   

2.
“吉林方言舌尖音转化”现象分析及其测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方言同普通话对比,语音差异突出表现为舌尖音的声母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出现了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的完全转化、舌尖中介音、舌尖音舌面化以及舌尖音卷舌化等几种现象。在普通话测试中,对这几种现象我们应认真分析,应根据舌尖音转化的程度而作出不同标准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舌头音今天叫舌尖后音,包括端、透、定、泥、来五个声母。这五个声母,端、透、定为一组,泥为一组,来为一组。舌头音是人类的基本音之一。上古的舌头音到了中古以后,发生了分化,其分化情况是喉、牙、舌、齿、唇五音中最复杂的。拿端透定这一组来说,就分化出四个支派:一支仍是端透定,这一部分是现代汉语d、t的来源。二是分化出知彻澄三母。三是分化出照三系几个齿音声母。四是从浊音定母中分化出喻四,喻四后来转为今音的以‘i、u、ü开头的零声母中的一部分。泥母中古向后分化出泥、娘、日三母。来母古今一样,比较稳定。现把舌头音的分化情况,用如下简式表示:  相似文献   

4.
日母归泥     
在上古音到现代普通话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上古音里具有舌面鼻音声母n-的字,由于鼻音消失,又经过卷舌化,逐渐变成了现在读r-声母的字,如“日”、“人”、“如”等;同时止摄日母三等字由于失去了声母,在现代普通话里念成零声母的er,如“二”、“尔”、“儿”等  相似文献   

5.
《广韵》中的影母字,在现代普通话中毫无例外地演变成零声母.而在成都方言中,据我们的考察,除极个别情况外,其演变可归并为三种情况:一、零声母;二、疑母η;三、自成音节的丫.关于第一种情况与普通话相似,只是归并条件是三、四等字.对此本文不再论述.至于第二种情况,据我们了解,学者们尚未作较为详尽的阐述.而最后一种情况则极少讨论.这里我们分别作一些探讨,希望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6.
汉语音节可分解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音节开头没有辅音被称为零声母。学界对什么是零声母没有异议,可对零声母算不算1个声母意见却有分歧。辨析把零声母看做1个声母在逻辑上的荒谬性,指出对普通话声母数量还须恢复学界原来的认识,即它们只有21个而不是包括"零声母"在内的22个,对声母定义也须回归学界从前的共识,即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  相似文献   

7.
宁波腔普通话是指宁波人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掺杂了宁波话成分的地方普通话。具有如下特点:舌尖前声母和舌尖后声母不分,r声母读不准,把清声母错发成浊声母;eng、en混淆,ing、in相混,卷舌元音与儿化读音不准确,“啊”的变读存在缺陷,介音u掌握欠佳,鼻音韵尾丢失,复元音误读成单元音;舒声调值和入声调受宁波方言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古日母字在东北官话方言中的今读情况,一般有零声母、[z]声母、[l]声母三种形式.其中,零声母类型按照中古韵摄分化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类:一是来自中古止摄日母字,如"儿、耳、二"等;另一是来自除止摄以外的日母字,今音开口呼字多读零声母齐齿呼,合口呼字多读零声母撮口呼.中古日母字声母今读零声母是东北方言(包括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在内)的重要特点之一,其演变过程与东北各民族间的语言接触有关.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较之我们所拟定的中古音和上古音,较之于现代汉语方言,现代汉语语音系统少了入声、少了全浊声母、舌根鼻音(古疑母)没有了、爆破音少了(现代汉语舌面塞擦音是从古塞音分化而来)。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与汉语各方言进行比较,方言中都或多或少地保存有古音中的浊音成分或入声等。本文立足于普通话舍口呼零声母唇齿化现象研究。从发音学和音韵学角度探究舌面音发音部位前移的原因,提出舌面音发音部位前移是语言各要素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对《汉语拼音方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拼音方案》自公布以来,在识字教学、推广普通话、普及文化等方面发挥 了积极作用,应在保持其稳定性的原则下,对其过时或不完善之处,如注音字 母、汉字注释、零声母、声韵母表的排列、u字母及隔音、拼写等方面进行修改, 使之更科学和更完善。  相似文献   

11.
罗山方言是中原官话的一个分支,也是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无论是声、韵、调,它都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有很多不同之处。就韵而言,罗山方言共有17个韵部和38个韵母。普通话里的"东"韵在罗山方言里已合到"庚"韵去了,各个韵部主元音的实际音值与普通话也有不小差别。其韵母系统与中古206韵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承传关系,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很多不同。  相似文献   

12.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声调和语调是反映应试人普通话语音面貌的重要因素.语调和字调并存于语句之中,是一种叠加的关系,方言字调在普通话中的遗留,会因此而形成不符合普通话语音的方言语调.本文在阐述声调和语调关系基础上,揭示了方言语调的内涵和特征,并就方言语调构成的原因,提出克服方言语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湖南湘乡非组今读声母均为舌根音,部分乡镇方言中奉母读为舌根塞音;奉母的舌根塞音源于三等重唇音的分化以及匣母的影响;奉母的舌根塞音在未来演变中会擦化为舌根擦音,进而受普通话影响发生唇化。  相似文献   

14.
利川位于川渝鄂交汇处,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民族构成,其方言值得关注。利川方言音系中共有声母19个,无卷舌音,不分尖团,[n][l]相混,[x][f]部分相混;韵母37个,部分韵头韵腹的配合较为复杂;声调4个,入声大多归阳平,但有例外。利川方言存在较普遍的儿化现象和异读俗读情形。  相似文献   

15.
王棨诗赋用韵中平声叶上声、去声的平声字皆为浊声母,这种相叶现象用闽北建瓯话中浊阳平声字分化为上声、去声的规律来解释恰如其分。针对这种以方音入韵的现象,认为浊阳平声字的分化现象在晚唐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同时也提出了假设——用区外方言岛来解释。  相似文献   

16.
"儿"字在普通话中发音时有卷舌动作,在西宁方言中则没有,因而在作为词语后缀时与普通话相比,有分读与合读的区别,对前一音节韵母、声调的影响上有着不同的规律.同时由于具体语境、方言习惯的关系,表达功能上也有着与普通话不同的特点.文章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比较,探讨了西宁方言"儿"尾的语音及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17.
湖北老江陵话的语音特点与普通话相比,在声、韵、调上均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湖南汨罗大荆方言的语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荆方言属于湘方言的长益片,它在语音上的特点主要有:古代全浊入声字一般读送气清音,果摄有元音高化现象,古去声演变为阴去、次阴去、阳去三个调类。由于声母送气,次清去从清去中分化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调类:次阴去。  相似文献   

19.
江阴方音近百年间变化较大。本文从声韵调方面对其语音的现状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井通过对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程度的对象所进行的实地调查和对众多历史资料的比较,发现该方言中的某些语音要素有明显的简化、合并的发展趋向。其主要表现在声调的减少、部分浊音声母的消失或混读、后鼻音的改变以及尖音、团音的逐渐接近等方面。文中还就两字组连读变调对现代汉语申述宾结构的词和短语的区别所起的作用等问题做了一些研究探讨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