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0 毫秒
1.
1926年4月15日,为了解决中共重庆地委学委书记杨洵和共青团重庆地委书记童庸生之间的矛盾和误会,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和共青团重庆地委,在秘密机关二府衙召开了一次严肃认真的民主生活会。  相似文献   

2.
赫鲁晓夫在他那篇历史性的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通常被称为“秘密报告”)中说:“斯大林首创‘人民敌人’这个概念.”在报告中,他揭露斯大林利用这一罪名加害一大批老革命家和其他人.后来的事实证明.斯林大迫害无辜者,这不是赫鲁晓夫的捏造.不过,说“斯大林首创‘人民敌人’这个概念”,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在斯大林之前,列宁就正式使用过这一词语.而列宁本人明确指出,他是从18世纪法国革命家那里学得的.  相似文献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丛大川先生阐发他的“马克思哲学观”的主要文本依据。本文在着重辨析了丛大川先生赖以立论的若干技术性事实的真相后,对国内学界客观存在着的不严谨学风表明了自已的看法,即想象决不意味着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10月16日至20日,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中共党史学会、中共南充地委党史研究室、南充地区中共党史学会共同发起召开的“邓小平的思想研讨会”在邓小平同志的家乡四川南充隆重举行。来自中央机关、省内外和驻川部队、大专院校以及出版部门等71个单位的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共11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87篇。 会议以邓小平同志怎样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以及提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展开讨论,既探究他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又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敌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一生中树敌甚多,他的政敌不但包括整个新党,也有不少旧党中人.事实上苏轼从未进入过旧党的权力中枢,但是他那名震天下的声望和直言无忌的性格不但使新党将他视同敌方的党魁,而且使旧党中的不端之士将他看成通向宰执宝座的最大障碍,从而不约而同地将他视若仇雠,对他进行无休无止的诬陷、迫害.如果说从友人的身上可以发现苏轼的某种性格特征,那么在敌人的身上就可以反衬出苏轼的这些特征.忠谠与奸邪、直率与狡诈、坦荡与阴险、善良与凶恶,这些互相对立的性格特征,往往分属于势不两立的双方.本文考察了苏轼的敌人以及他们视苏轼为敌的缘由,为我们深入观察苏轼的性格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角度.此外,才高招忌也是苏轼树敌甚多的重要原因.苏轼的敌人中不乏忌恨其盖世天才而由忌生恨的人物,这也为我们理解苏轼的才学和成就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牛田洋》以“批林”为旗号,极力美化、颂扬和推销林彪路线的黑货,主要是通过“一号人物”师政委赵志海来体现的。小说的“内容提要”中,硬把他作为“叱咤风云、英勇无畏、刻苦学习、善于分析的英雄形象”推荐给读者。当年“四人帮”控制的一些报刊评论,也把他吹捧为“自觉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英雄”,赞美这个人物的塑造“是成功的”。既然如此,对赵志海的形象进行剖析,进一步揭穿他的实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小说在描写赵志海指挥围垦牛田洋的一系列情节发展中,煞费苦心地从三方面对他作了“着力刻划”:一是他如何“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二是他如何“注重实践”,“反对天才论”;三是他如何同“修正主义路线和阶级敌人”作斗争。作者经过精心选择,特意从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态度上,从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上,赋予他们心目中的英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之所以能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战胜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根本原因在于他能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营垒分清”,戳穿敌人的阴谋诡计,暴露敌人的反动本质。他在一九三三年八月写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就是一篇“投一光辉,  相似文献   

8.
卡尔·施米特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政治理论家之一.他从敌人与朋友的界分来理解政治的概念,并提出了一种关注紧急状态的主权决断论.作为一名反自由主义斗士,施米特继承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由梅斯特尔、柯特斯等人所代表的极端保守主义的理论传统,堪称战后欧洲保守思潮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9.
母亲:从爱国者到反战者 Nahama年轻时,也参过军,到了儿子这一代,以色列人人都已经习惯男女都要服兵役的现状.送大川子回部队那天的情形,Nahama还清楚地记得--2006年,服完兵役的儿子去南美旅行,他计划下半年开始自已的大学生涯,就在秘鲁的时候,儿子接到了回部队的通知.  相似文献   

10.
李其昌原是石家庄市郊区机关的一名普通工人。1983年8月,区里决定建立郊区“城市生活服务公司”。当时一无人员,二无资金,三无办公场所,这个摊子由谁来挑头。在大家畏难犹豫之时,共产党员李其昌同志怀着一颗强烈的事业心挺身而出承包了这个公司。承包之后,他只带一名正式会计,从区乡镇企业局借了15000元开办费,利用机关车棚当办公室,借来两张桌子,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公元1858—公元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因是广东南海人,后来也有人称他“南海先生”.或“康南海”.他生长在当地有名的官僚地主家庭,父亲康达初,曾经在江西做过知县.康有为从六岁起就在家中接受儒家正统教育,十二岁能赋诗.十九岁起受学于广东著名学者朱次琦,重“经世致用”之学.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风气每况愈下,民不聊生,加之列强相继侵扰,使他对传统文化能否救国产生怀疑.三年后,他怀着这种苦闷的心情辞别朱次琦,到西樵山去攻读道教、佛教的一书.在西樵山,他结识了当时的翰林院编修张鼎华.通过交往,康有为从张鼎华口中得知朝野上下已有要求变革现状的呼声,这使他大为高兴.从此开始,他便潜心研读西方政治制度以及西方的自然科学书籍,进一步明确了他的变法维新思想.1879年底他又去已沦为殖民地的香港游览、考察,并为当时香港一片繁荣景象所吸引.两相对比,使他确信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远远胜于中国古老的封建制度,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和实行变法图强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决心.  相似文献   

12.
赵执信是清代优秀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方面 ,都有很高的建树。赵执信的诗歌 ,内容丰富 ,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人民性。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社会诗、写景诗、咏怀诗、咏物诗、咏古诗、友情诗、游仙诗七类。赵执信的作品 ,在创作方法上兼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他思路深刻 ,善于深入现实 ,选取题材。他力去浮靡 ,使语言直而不俚 ,高而不诡。他从其所近 ,从其所需 ,自由选择多种风格。赵执信学识渊博 ,驱遣典故 ,讽颂时事 ,词语极为丰富。赵执信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诗人 ,他的诗作深受后人喜爱。为了帮助读者阅读和欣赏他的诗…  相似文献   

13.
<正> 赵佗是南越王国的开国之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为南海龙川令.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危,召佗嘱于后事,要他乘“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豪杰畔秦相立”的混乱之机,利用番禺负山阻海,“颇有中国人相辅”的有利条件,自主立国.任嚣死后不久,秦朝灭亡,佗即行南海尉事,并秉承任嚣遗志,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派陆贾出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要他“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赵佗也表示臣服汉廷.这就是为后人所乐道的所谓“赵佗归汉”,甚至被当作历史佳话加于渲染和赞扬.  相似文献   

14.
这期,本刊刊出康有为致蔡松坡书和致陆荣廷书,以及《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中有关康氏给蔡锷之电文,均由河南历史研究所申松欣同志提供。据申说,康氏致陆荣廷书,是该所已故的赵丰田先生于1945年前从康有为弟子徐勤家抄得的康氏手稿。赵先生将抄得的康氏手稿定名为《康氏遗稿》。其余两件均是康同璧先生提供给赵丰田先生的。康同璧先生将珍藏的康有为未刊稿定名为《万木草堂遗稿》,而《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则系康同璧先生编写。  相似文献   

15.
王士禃、赵执信交恶真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士禃是清初诗坛领袖,其诗歌刨作和诗学理论影响巨大,被奉为康熙诗坛的"一代正宗".赵执信是王士禃甥婿,他著<谈龙录>攻讦王士旗,遂使"王、赵之争"演为清代诗学一大公案.前人对"王、赵交恶"多有探讨,但歧说纷纭,莫衷一是.依据新发现的<赵执信与王渔洋信札>,可以考知"王、赵交恶"真相,结合这封信读<谈龙录>,能够使人更准确地理解赵执信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的年轻战士,战斗在珠江两岸,活跃在南海之滨,写下了不朽的历史诗篇。 (一)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和建立法西斯统治之后,中共广州市委机关连续几次遭到破坏,中共广东省委机关也多次受到严重摧残。因此,一九三五年广东地区“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只是通过分散在各地的地下党员和上海来的党中央机关工作人员的影响,成立党的外围组织来贯彻党的意图的。一九三六年夏,中共北方局派来的  相似文献   

17.
读罢《新观察》今年第一期《寻觅了三十三年的英雄》一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1951年,在有名的朴达峰阻击战中,共产党员柴云正率领一个班的志愿军勇士,坚守阵地六天六夜,打退敌人在飞机、大炮和坦克掩护下的一次又一次进攻,创造了歼敌一千多名的光辉战绩。柴云正身先士卒,勇猛顽强,在一次反击中,仅他一人,即打死打伤敌人近百名。部队决定给柴云正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然而,他却因重仿回国就医,没有享受到这些殊荣,接着又从医院复员回了四川农村。从此,柴云正的英名载入了军事博物馆,柴云正本人对此却一无所知,部队也不知道这位英雄的下落了。 寻寻觅觅,铁鞋踏破,三十三年过后,部队才在前年找到了他。人们问柴云正:立下如此大功,为何不跟部队联系?他淡淡地回答:写过信的,但因当时部队转移,没有联系上,后来也就算了。并说:  相似文献   

18.
韬奋同志在他从事新闻事业的二十年中,陆陆续续谈了不少关于人才问题的意见,其中一个鲜明的观点,就是重才不重资格。三十年代初,教育界曾发生过关于高校新生入校资格问题的讨论。1930年度燕京大学招收一年级新生128名向教育部呈报,其中有赵善荫等九名,因系未立案之私立学  相似文献   

19.
《安徽金石略》的作者赵绍祖是安徽泾县人。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卒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一生“专力于经史百家,下至碑版书画之属,罔不钩考决择”①。赵绍祖一生清贫,没有担任过显赫的官职,曾经在滁州和广德州当训导,但都只干了几个月,就因为不忍放弃学问而辞官。七十岁那年,他被举为孝廉方正。在当时的安徽布  相似文献   

20.
余闻荣 《东南学术》2001,(5):121-122
侯马盟书中提到的盟主赵孟是谁,学术界一直有赵简子鞅与赵桓子嘉两种说法.而牵涉到的最主要问题是赵孟是否一定是嫡长子.本文从东周时期的从法制度现状和称谓制度两方面,详细论述了赵孟之名是东周时期赵氏宗主的特有称谓,赵孟不一定是嫡长子,无嫡庶之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