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余和祥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2)
以往的有关论著,论及咸通年间南诏战争爆发的原因,或以为唐朝末年,政治腐败,不能较好地执行民族政策,以致激起与南诏的战争;或以为纯属南诏政权的奴隶主统治阶级为谋求其阶级利益而战。这些见解,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仅从阶级分析的观点去看待这一历史事件,未免失之简单化。 相似文献
2.
裴喆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作为清词中兴基础的明词复兴是明代俗文学复兴的一部分,它是受到曲文学的带动而出现的,并因此而带来曲化的问题。明清之际的词曲之辨就是为了解决明词的曲化问题。云间派词论的集大成者宋徵璧以雅俗之辨看待词曲之辨,以诗化对治曲化,这一理论为王士禛等广陵词人所接受,成为清词发展的基本思路,为清词中兴扫清了理论障碍。 相似文献
3.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明清时期的学者们对《牡丹亭》作了细致的研究,他们从作家通过虚构来表现理想与情感、通过对现实的美化幻化来体现作家的主体精神等方面对汤显祖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给予总结。文章结合明中叶以降的社会文艺思潮和明清戏曲发展的情况,就明清对《牡丹亭》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徐祖澜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30-36
乡绅概念的界定标准不仅包括功名和财富要素,更在于其作为乡村知识分子教化乡里社会的公共身份。明清时期,乡绅通过编纂家训、组织乡约、诉讼调解和办理学务等方式构建了内容丰富和多元途径的教化之道,不但确保了个体的乡村权威身份,而且由于教化的内容和性质在意识形态上与官方倡导的儒家经典保持一致,从而达到了维护乡村秩序稳定和社会关系和谐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彭利芝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3(4):107-115
史学上之正统论对明清历史小说的创作影响深远。正统论既影响了明清历史小说的整体架构,也影响了具体作品的思想倾向。具体而言,史家所推崇的汉族正统王朝——汉唐宋明成为历史小说创作的重点,严华夷之分观念导致了清中叶以前少数民族王朝史小说的缺失。当然,明清历史小说中的正统论也具有其独特性,它较之史学观念更具有天命与道德色彩。 相似文献
6.
温世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67-172
徽商具有"贾而好儒"的传统和特点,这为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文化事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至明清时期,徽商及其子裔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极受社会关注的时代文化群体。徽商及其子裔在文学上的贡献甚大,在引领文学风气的转趋、丰富文学创作的题材,以及推动文学创作的传播等方面均有建树。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商及其子裔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绩,恰从一个方面印证了他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事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单远慕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4)
楚汉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有名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二○六年至公元前二○二年,它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刘邦和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项羽之间前进与倒退,复辟与反复辟的阶级大搏斗。在这次战争中,由于刘邦坚持法家路线,顺应历史潮流,终于由弱变强,最后打败了猖獗一时的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历史上的儒家,为 相似文献
9.
苏联出兵阿富汗是冷战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国际事件 ,并为双方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苏联解体和阿富汗长期处于内战之中。本文首先探讨了冷战背景下导致苏联入侵阿富汁的三个方面原因 ,并初步分析阿富汗战争给对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国际政治理论构成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11.
陈俊玲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9)
明清时期,是戏曲的高峰期,以昆曲和弋腔发展起来的传奇,以及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显示出了多样的戏曲形式,在乱弹、汉调基础上发展出的京剧,都表示出了中国戏曲艺术已经发展到了新的艺术高峰,如:明传奇有记载的作家达700余人,剧目近2000种,现尚存600余种,而至清代中叶,当时被称为花部的各地方戏也相继兴盛起来.而由诸宫调影响下发展出的弹词和鼓曲,显示曲艺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明清小曲也显示出动人的风姿.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中国戏曲理论与批评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2.
叶长海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5)
明清戏曲演艺论有三个层面:一为演出技术论,是在“技”的层面上谈艺;二为演艺美学论,是在“道”的层面上立论;三为表演鉴赏论,是把美学论、技术论中的各种思考应用到对演出实践的鉴赏之中。其特点是:技术论内容为广,好处在“实”;美学论立意为高,长处在“虚”;鉴赏论感悟为灵,高处在“化”。凡此种种,本文均有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傅衣凌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七七○—二二一年),称为领主制的封建社会。秦汉以后(公元前二二一年后)为第二个阶段,是地主制的封建社会。从政治权力方面来看,前一个阶段是以地方分权为主的封建社会,政权操于各地领主之手。而地主所有制则与领主制不同,她是在中央集权制下通过官僚制度来统治农民的,这种官僚制度代替了封建领主和武士制度,但经济上还是地方分权的。换句话说,各个地区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名义上虽受命于中央,实际上自己可以作主。所谓“天高皇帝远”,就是指的这种现象。在这种地 相似文献
14.
明清京杭运河沿线之驿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花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03-304
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驿站设立了许多驿站,主管这些驿站的驿丞形成了与运河沿线以外的驿丞的一些特点,他们来源相对正规,薪俸收入也相对稳定,驿务相对繁忙,明清时期数量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5.
明代西南地区各地土司兵参加中央王朝组织的军事战争活动,不仅维护了封建中央王朝的统治,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的稳定,而且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但在政治制度、财政经济、社会危害等方面的消极影响严重影响了西南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俊杰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2):25-28
战争是极丑与极美的统一,在大丑中孕育大美。只有正义的战争才可能是美的,并且只有正义战争中的正义的一方才有战争美可言。战争美是社会美的一种特殊形态,战争的美,美在英雄人物,美在智慧谋略,美在沙场景观。战争美是冲突造成的暴力美,是崇高之美,又是悲剧之美。战争造成仇恨,战争文学却要播洒爱的阳光。英雄主义是战争文学的魂魄,理想主义与爱国主义使战争文学具备了强大的精神穿透力,战争文学的阳刚之美鼓荡着人们的魂魄,战争文学还具有"传奇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程华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
汤显祖为什么创作《牡丹亭》?他创作这部作品具有怎样的心理特征?这是明清两代许多研究者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总结,分别精华与糟粕。提炼与吸收有价值的成果,丰富今天的《牡丹亭》研究宝库,这同样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颇有价值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论明清苏州丝织手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本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明末清初时期的苏州,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盛,引起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农产品中商品化部分的增加,苏州城市手工业的生产,逐渐从以使用价值为出发点的生产向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生产转化。在这一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悠久历史的苏州传统丝织手工业发生了变化,其中游离出了新的经济因素,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内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最具典型意义的手工业行业。对明末清初时期的苏州丝织手工业进行典型地剖析,不仅是探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以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的重要课题,而且对当前经济体斛的改革也有着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玮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明清戏曲美学理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戏剧理论史上具有先进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明代戏曲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教化说”的完善与背离之争,丰富和提高了戏曲创作论;二是以汤显祖、沈王景和王骥德《曲律》为代表的对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精细研究。清代戏曲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以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等为代表的戏曲美学的理论化、体系化;以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点为代表的对戏曲美学的核心问题———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入探讨。明清戏曲美学理论可分为三部分:戏曲创作论、戏曲表演论、批评鉴赏论 相似文献
20.
段振良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意境范畴中的“境界”概念源自佛家,有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主体所处的外在时空;二是主体意识状态。作为时空之境,它不等于“景”而包含“景”。明清人以“景”充“境”并以情景关系论意境,犯了不相称的逻辑错误,无法对意境作出正确界定。文章认为意境是未经充分言说的特定时空的感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