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文镜秘府论》要从日本传本的调查入手。《文镜秘府论》的日本传本有二种:古抄本和版刻本,以往人们未注意到义演写本、松本文库木等重要写本,因而写本调查有遗漏,日本尚存古抄本当为26种。写本系统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从训点、书写格式方面比较看,六地藏寺本当为宝寿院求的传写本,而不是民潮寺本的传写本。由此可以证明六地在寺本保留了停仓时代的面貌,更可能忠实地保留空海自笔本的原貌,而六地藏寺本是一个全本,因而很有校勘价值。从高山寺本保留的卷次痕迹及其它写本材料,结合天卷序和《文笔眼心抄》内容顺序分析,《文镜秘府论》的卷序应该是天、地、东、西、南、北,而不是天、地、东、南、西、北。空海是按照日本人的方位习惯构想《文镜秘府论》的,这对于认识《文镜秘府论》的理论体系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从《汉书·五行志》看刘歆的灾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汉书·五行志》所保存的资料看,刘歆解说灾异往往与董仲舒、刘向等人不同。刘歆常引《左传》解说灾异,常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人君,同时表现出重科学的倾向。刘歆喜好并精通《左传》,依附并感恩于外戚王莽,以及其执著于学术的性情等,使得刘歆解说灾异往往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3.
对于刘歆的春秋学,向来认为其是左氏学,并且把其与公羊学、穀梁学对立起来。从现有材料来看,刘歆的春秋学虽然以左氏学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其排斥公羊学和穀梁学,因为可以发现其有引用《公羊传》《穀梁传》的情况。刘歆之所以推崇《左传》就在于在他看来左丘明受到孔子的亲自教诲,而《公羊传》《穀梁传》的作者则出于七十子之后,因此他们之间有着“亲见”与“传闻”、详细与简略的区别。这样看来,《左传》毫无疑问要优于《公羊传》《穀梁传》。刘歆对于《左传》的贡献在于其“引传文以解经”,以《左传》来解释《春秋》,使其与《春秋》经文相对应,并创造了左氏学的义理,从而使得左氏学章句、义理都很完备。刘歆的春秋学不仅表现在左氏学的义理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其对《春秋》的总体看法,即认为《春秋》是一部反映“天人之道”的著作。  相似文献   

4.
徐仁甫先生的《左传疏证》一书(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我国近年来《左传》研究中的新成果。《左传》是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影响很大的名著,其作者历来相传为左丘明。针对这种传统的说法,近代康有为、廖季平等人先后提出过《左传》的真正作者是刘歆。但由于他们都缺乏深入系统的论证,后来又放弃了自已的观点,因此此论对学术界影响不大,解放以来持这种观点的人简直是寥若晨星。  相似文献   

5.
关于《春秋》与《左传》经传关系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左传》是否《春秋》之传。虽然《左传》解经不同于《公羊传》和《谷梁传》,但《春秋》和《左传》不是两本独立的书,《左传》也不是一本伪书,更不单纯是一本史书。参照《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可知《左传》不仅”以义解经”、”以事解经”,还”以礼解经”。  相似文献   

6.
《左传》是先秦一部重要的典籍,可谓是有周一代史官文化的结晶,也是记录周代文化最详尽的著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传》于两汉或隐或显,以其本身内容与价值上的优势,一直传承不绝。汉代文化就包孕着《左传》的种种文化因素。如《左传》"著将来之法"对汉代经世致用文化,《左传》"崇礼宜乐和"对汉代礼乐文化,《左传》"蕴美学因子"对汉代审美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卢盛江 《学术研究》2004,6(9):122-125
《文镜秘府论》编撰意识的形成和嵯峨天皇及“一多后生”有关。空海和嵯峨天皇交往密切 ,《文镜秘府论》强调文章济时拯世 ,亦适应嵯峨时期教化百姓的政治需要。空海可能通过嵯峨天皇利用了宫中所藏资料 ,空海向嵯峨献表谈到调声、避病、格律等《文镜秘府论》的重要内容 ,这对引发《文镜秘府论》的编撰会起到某种作用。“一多后生”的“一多” ,指《周易》变化成卦“两少一多”的少阴之数即 32这个数 ,可能指“后生”的年龄。空海编撰《文镜秘府论》在 817年左右 ,实慧正好 32岁 ,因而“一多后生”当指实慧。  相似文献   

8.
两汉《左传》学,因其所处之特殊的学术政治环境,形成了不同于后世的特征,在经学方面,它表现出特重训诂、自觉向政治靠拢及与今文经妥协等特点;在史学方面,两汉史家多自觉从《左传》中汲取营养,为《左传》的史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李卫军 《兰州学刊》2007,(2):155-157,60
两汉左传学,因其所处之特殊的学术政治环境,形成了不同于后世的特征:在经学方面,它表现出特重训诂、自觉向政治靠拢及与今文经妥协等特点;在史学方面,两汉史家多自觉从《左传》中汲取营养,为《左传》的史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西夏志略》传本中,中国民族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大阪大学图书馆等三家图书馆所藏版本不仅分册各不相同,其抄录质量也有高低。经过比较研究,大阪大学藏本是三种版本中质量最好的。由于《西夏志略》特殊的成书方式,故有学者认为其为“伪书”。我们认为,《西夏志略》毕竟不是一部学术著作,它只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史书,从这一角度来看,它还是有独特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有一批新发现的出自和田的婆罗谜字体文书,部分入藏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其中两叶可确定为《妙法莲华经》梵文写本残片,其与同样出自和田地区的早先所谓"喀什本"《法华经》在内容和字体方面都相当一致。本文对这两叶残片进行了转写及比定,并对相关梵文写本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杜艳 《理论界》2023,(3):74-79
在历史中,对《尚书》性质定位的有两种学说,一种认为《尚书》道事,一种认为《尚书》记言。前者发端于《庄子·天下篇》“《书》以道事”,盛行于先秦与西汉;另外一种起源于《礼记·玉藻》,经过刘歆、郑玄等人的创造发展出了“言为《尚书》”的说法,盛行其后。“言为《尚书》”说法影响深远但又存在缺陷,因而在历史中引发了跨世纪的辩论,如清儒对唐人刘知几的驳斥、当代学者金景芳对汉学刘歆的批评。经过辨析,“言为《尚书》”实为方便说法,“道事”系列说法更符合《尚书》本质内容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藏于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三种版本的《金瓶梅》中,《新刻金瓶梅奇书》为嘉庆二十一年由书商刊刻的以皋鹤堂本为底本的八卷删节俗字无批语本金瓶梅;1933年3月古佚小说刊行会影印北京图书馆所藏的《新刻金瓶梅词话》一百零四部之第捌拾陆部,是一部改错补缺的《金瓶梅词话》的较好读本,其补改的时间当在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出版之前。大安本《金瓶梅词话》是日本所藏《金瓶梅》的完好本,考之于书中两种鱼尾版式、"金瓶梅词"三次出现以及墨丁的类属,发现万历丁巳本《新刻金瓶梅词话》存在着重刊的痕迹,即存在着此本前还有更早刻本之可能。  相似文献   

14.
廖平在《左传》的今古文归属问题上的认识有前后的明显变化,在关于《左传》是否为解经之书的问题上,也存在着对《左传》从史学著作到解经之书的认识变化。廖平论证《左传》为解经之书的方法,就是将《左传》的内容分为记事和义例两大类——记事为《传》,义例为《说》。从而解决了经学史上《左传》是否为解经之作的疑难。把历来被认为不传《春秋》的《左氏春秋》一变为解经的《春秋左氏传》了。  相似文献   

15.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中国经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用董仲舒等用阴阳五行说和《公羊传》相牵合的今文学说用以保护皇权,西汉今文经学在学术上占有优势。西汉末年,王莽利用刘歆提倡的古文经《周礼》作为“改制”的论据,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西汉经学在黄巾起义后没落了。魏晋时,王肃作《尚书》、《诗》、《礼》、《左传》注,立为博士。“王学”在其时占居主导地位。南北朝时,北方士族南迁。南朝盛行门阀制度,于是专讲区别尊卑亲疏的三《礼》之学大行。南朝经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并受佛教影响,把讲经…  相似文献   

16.
竹简《老子》应为稷下道家传本的摘抄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钊 《中州学刊》2000,(1):67-73
本文认为,郭店楚墓出土的三组竹简《老子》,既非三种不同的《老子》传本,也非一种完整的《老子》传本,它很可能是一种《老子》本的摘抄本。从其归属来看,当出自稷下道家传本。理由是(1)竹简《老子》具有稷下道家和会众家的宽容胸怀;(2)竹简《老子》具有稷下道家重视术治的思想倾向;(3)附在竹简《老子》一起的《太一生水》篇,乃为稷下道家遗著;(4)竹简《老子》具有稷下道家积极、求是的学术风格。竹简《老子》作为稷下道家传本,对于我们认识《老子》乃至道家思想形成发展的演化进程将提供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7.
受依经立义意义生成方式的影响,刘勰将《春秋》笔法——《左传》、杜预的《春秋》五例和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家的微言大义由经学领域引入文学领域,具体表征为简言达旨和隐义藏用,使《春秋》笔法作为文化话语在经学、史学、文学三方面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融通,并以此为基础建构出中国文论话语中处理繁简和隐显关系准则的语言家园,对中国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以凤 《北方论丛》2010,(1):99-102
汉代《尚书》有今文和古文两个传授系统。孔安国为《尚书》博士,曾授业弟子倪宽,与西汉时期今文《尚书》学的兴盛有密切关系。同时他还整理、认读孔壁古文《尚书》,上献朝廷,并初步训解,传授弟子与后人,开创了古文《尚书》学派。故孔安国兼通今、古文《尚书》学,对两家之兴均有发起之功,为汉代《尚书》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文镜秘府论>所收<诗议>即传本<诗议>的前半,和传本<诗议>的后半以及皎然<诗式>,对很多问题的有不同看法,有的甚至走向两个极端.这二者可能不是作于同一时期,<诗式>定稿于贞元五年(789),作于皎然晚期,<文镜秘府论>所收<诗议>则当作于大历八年(773),甚至广德二年(764)之前,作于皎然早期.这说明,从<诗议>到<诗式>,皎然的文学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这个变化过程,可能与大历贞元年间诗歌现念的变化.与当时一些士人性格作风和马祖道一洪州禅的影响有关.怎样更为准确地把握皎然及大历贞元年间文学思想面貌,都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比较《老子》简本与帛书本及今本之间存在的一些重大差异 ,指出 :帛书本的形成是后人对简本改造和整理的结果。这一过程约完成于公元前 3世纪上半叶 ,此一时期可以称之为今本《老子》的“滥觞期”。帛书本所代表的传本 ,初步奠定了今本的面貌 ,因此在《老子》文本的流传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