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小说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都有异常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也因为他的作品在艺术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理解鲁迅小说的独创性内容,始终是和理解一个新的艺术时代的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鲁迅是一个新人。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不仅一般地体现为一种艺术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为一种人生的选择。鲁迅将小说创作理解为一种与自己的生活理想的实现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生形式,他把自己在历史和现实关系中所承受的全部负荷和追求,都转换成了艺术的追求,把自己全部人生的热情和追求都投入到焕发生命力的艺术创造活动中去。他的小说创作带着强烈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鲁迅诗歌的研究价值是多方面的:因为鲁迅诗歌不但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旧体诗和民歌体诗、外国诗式而创作的宝贵文学遗产,是本世纪前三、四十年中国历史进程的艺术概括和伟大史诗;而且也是鲁迅思想的艺术再现,是研究鲁迅思想发展的重要依据。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期所写的诗,是迄今为止所收集的鲁迅诗歌的最早作品。这时期他的其它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作品思想的深刻,艺术形式的完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屈原诗歌艺术是一座丰富而深邃的宝库。本文仅就寓言是屈原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一命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瑰宝。研究屈原生平及其作品时代,能更深地理解屈原其人、理解其作品。这是继承这份文学遗产的重要课题之一。故本文就屈原生平的几个问题考证之。  相似文献   

5.
谈大学语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接受文学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作品的鉴赏和对于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文以载道”是我国数千年来形成的优秀文学创作传统.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着文采斐然的艺术魅力,而且以高昂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着读者.在大学语文中作品的选编,体现着一条清晰的爱国主义线索,所以我们的教学也应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列为教学的目标之一.通过大学语文的思想教育,使我们的青年学生在增长知识,接受祖国优秀文学遗产的同时,也继承宝贵的思想道德传统,从而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效力.  相似文献   

6.
论陶渊明的孤独意识贺崇明打开中国文学史,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从屈原、司马迁、杜甫直到鲁迅,可以排成一支长长的孤独者的队伍。他们多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同时也都有深刻的绝望和悲哀;他们为诗为文为人不做媚时媚世媚俗之语,独寻真知,以启后人。他们的作品将我们带...  相似文献   

7.
<正> 浪漫主义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方法,而且是一种优秀的文学传统.浪漫主义在中国从屈原开始,发展到唐代,达到了绚烂的高峰.立于这一高峰上的杰出代表,就是浪漫主义大师李白.要探讨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舍屈原和李白就无从谈起.如果说,李白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屈原是这座丰碑的奠基者.屈赋和李诗,可谓是前者哺育了后者,而后者又发展了前者.此文仅就两人作品的继承发展问题,对李白和屈原的关系提出陋识.  相似文献   

8.
陈昕  朱庆华 《兰州学刊》2005,1(2):258-260
鲁迅具有憎恶、刚烈、韧性、开放等的人格特质,这决定了鲁迅作品风格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审丑性,在艺术上具有不断的创新性,从而使鲁迅的作品富有历史穿透力,使之能成为思想深刻、艺术高超的中国现代文学之泰斗.  相似文献   

9.
鲁迅和屈原都是有着强烈社会使命感的知识分子,由于个人境遇及时代的不同,导致他们在变革和构建社会时的不同方式和不同理念.鲁迅以"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对旧制度彻底反抗和战斗的价值批判尺度去审视屈原及其作品,确实切中肯綮地揭示了屈原及其作品忠君而又缺乏彻底反叛旧制度的精神实质,但他把屈原及其作品与焦大和新月社给予同质批判,也存在着偏于一极的形而上学误区.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其中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适应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的思想。充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使之在新时期发扬光大,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导向,便成了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作家及其作品,找出他(它)们内在的联系和区别,往往能启发我们的思路,从而使我们对研究对象有一个更深刻、更明确的理解。本文就试图用这种方法,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对当代散文大家杨朔、刘白羽的艺术风格作一番分析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2.
鲁迅杂文是不朽的。这不仅因为它有很高的思想价值,深刻的哲理意义,而且还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为我们民族所接受,所传播。探讨鲁迅杂文的美感性,更好地继承、鲁迅这份民族文化遗产,促进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繁荣,是十分必要的。纵观鲁迅杂文,一条主线贯串其中,过就是美、真、善。自从莎士比亚提出真善美是自己全部作品的主题之后,真善美的框架似乎成了艺术  相似文献   

13.
鲁迅论屈原     
鲁迅从早年留学日本到他的晚年,曾多次以形象的和直言的方式,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进行过评论。今天,我们重温这些评论,对研究和学习鲁迅以及正确评价屈原是有帮助的。一枝清采播芳馨鲁迅非常崇敬屈原。他在日本留学时,曾将屈原与拜伦、雪莱、裴多菲、普西金相提并论。在我国古代诗人中,他只将屈原归入他所说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  相似文献   

14.
一鲁迅诗作,现可见到的有62题79首,大多是旧体诗,只有11首是新诗和民歌体诗。从总的来说,对鲁迅诗作的研究,长期以来是关注不够的。只是到了“文革”时期,各大学生在别无其他“革命文艺”可以讲授与研究的情形下,对鲁迅诗作才格外关注了起来。而这种研究,主要集中在鲁迅旧体诗的注释方面。比较客观、准确的注释工作及其成果,认真说来,还是在1979年以后才得以开展和实现。可以说,鲁诗研究在“鲁学”中还是一个较年轻的研究领域。“诗无达诂”。尽管新时期以来鲁迅诗歌研究已有了一些成果,但由于诗歌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诗歌艺术形式——即旧体诗的丰富弹性,鲁迅诗作的深刻思想和艺术精湛之处,尚不能说已研究透彻、阐明清晰。张恩和所著《鲁迅旧诗集解》已使我们相当便利地了解到鲁迅诗作研究中存在的各家意见,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见。因而,鲁迅诗作研究,仍有待深入。本文拟从总体上对鲁迅旧体诗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作概要性分析与归结,在理性分析的  相似文献   

15.
一代文学宗师茅盾虽然离开我们了,但是他留下的文学艺术遗产,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放射着永不磨灭的光芒。其中长篇小说《子夜》可以说是“五·四”以后我国第一部从更广阔的背景上,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艺术成就很高的巨作。这部作品的人物性格描写,独具特色,是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简论《诗经》的风雅传统〔新加坡〕周颖南《诗经》是中华诗歌文学之源,它的优良艺术传统,在中国诗史上一直灿发光彩。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是对《诗经》艺术传统的直接继承和进一步发展,概括地说,这就是对民歌和人民口头文学(神话传说)的吸取,现实讽喻和政治批...  相似文献   

17.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学习民间文学,获得了巨大成就的第一个大诗人。屈原生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他学习民间文学,采用民间歌谣体,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新体诗歌;他总结民间文学创作经验,运用比兴手法,创作了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他汲取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进行艺术再创造,使诗歌具有更大的艺术魅力。屈原对中国诗歌的发  相似文献   

18.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学者提出的一种传统读书法,是我们祖先行之数千年的重要教育方法。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诸多问题的情况下,尝试恢复传统诵读法是一个理智的选择。因为通过诵读法的介入,不仅可以很好地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能更有效地培养出具有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阿Q正传》《呼兰河传》是鲁迅、萧红以自己家乡承载启蒙主义创作主旨的代表性作品,一个为人作传,一个为城作传,两者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间桎梏,创建了格式特别的时空形式,成就了它们“历史存在的位置”。在《阿Q正传》《呼兰河传》的空间设置比较中可以看出,萧红对鲁迅传统的继承,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她不仅以鲁迅的艺术表现方式继承了“改造民族灵魂”的“未完成的事业”,还从精神上领悟了鲁迅“创造小说新形式”的真谛,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艺术个性、对空间观念的独特理解、女性丰富细腻的情感和东北地域文化特质,创造了全新的以空间为主角、以空间展开结构全篇的小说形式,完成对鲁迅传统的创新与发展,形成小说创作中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20.
<正> 五四运动前夜,鲁迅继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后,接连地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小说。这些作品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在封建宗法制度长期统治下我国落后农村一幅又一幅逼真的图画。它们通过各个艺术形象,从各个侧面对封建宗法、礼教制度及其意识形态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这对促进当时中国人民的觉醒,团结起来摧毁旧中国到建统治,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彻底反封建的战斗精神,象一根红线,贯穿在《呐喊》与《彷徨》中,研究和继承鲁迅这份丰富的精神遗产,研究和继承他在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