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稍嫌平淡,读后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介绍的文字详略不当,描写得比较笼统,所以未体现出此书的特色来。 写说明文应注重细节,如描写这本《少年百科知识问答》,应写明其大小、纸质、颜色(包括字体颜色和底色等)、出版社、内容等,让人能看出此书的独特之处。作者把“为什么喜欢这本书”这一问题解释得很好,是优点所在。  相似文献   

2.
人际交往中,有话能够直来直去当然好。但你若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只会直来直去,兴许就不免有麻烦找上你。当你有话不便直说时,怎么办?不如尝试如下的语言艺术。婉语交往中,有些话虽完全正确,但直说对方难以接受,就不妨“软化”一下语言,磨去语言的一些“棱角”,使对方在理智和感情上都能接受你的意见,这便是婉语的妙处。婉语的具体表达方式大致为:第一,用某些语气词软化语气。如,把“别唱了!”说成“别唱了好吗?”把“今天别去了!”讲成“今天别去了吧。”把“是你不对!”软化成“也许是你不对”。就显得婉转,…  相似文献   

3.
写字与交际     
古人云:“字乃人之衣冠”字是人的第二社交语言,在很多情况下,字是写给别人看的。一手好的字,就象穿了一身整洁、合身、漂亮的衣服,使人爽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否则,如果写得潦潦草草、歪歪斜斜,甚至错别字百出,难认如天书,就象说里也退去见人,是不礼貌,也是令人不快的。鲁迅先生曾对这种以潦草字示人的人严肃地批评说.「这是浪费别入的生命。」所以,字写得好不好,直接反映出书写者的文化素质和情操修养,将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产生*定的影响。郭沫若同志说:「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但总要把字写得合…  相似文献   

4.
高翔 《华夏少年》2007,(9):32-37
习作要求 在你的身边,有关心疼爱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有诲人不倦的校长、老师,有活泼可爱的小伙伴,还有工人叔叔、农民伯伯、售货员阿姨、医生护士、公交司机……选择。个人写一篇作文。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题目自己定,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  相似文献   

5.
郭俊芝 《华夏少年》2007,(12):11-14
作文一定要写具体,做到“言之有物”,不能空空一片,这样的作文,才能在读者眼前再次展现出你所写的人,你所叙的事,你所描绘的景,才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如何把作文写具体呢?同学们要在作文中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郭秋兰 《华夏少年》2007,(11):14-16
习作要求 这段时间,你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把你观察中的最感兴趣的发现写下来,看谁的发现新。题目可以根据观察的内容来自拟。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语言写通顺。  相似文献   

7.
赵强 《华夏少年》2007,(8):82-83
[点评]本文最大的特色是个“活”字。人物形象鲜活。夏清辉貌不出众,却玩得“疯”,学习也棒。“打狗救友”这件事,更见他的乐于助人,颇有些“侠义”风范,称他为“我”的好“哥儿们”名副其实。另外,文章语言活泼。如描写脱险后,“难道有哪位世外高人,使出了什么独门暗器,击中了狼?……‘跑?那太不够哥儿们义气了吧!那种不仁不义的小人,我才不耻于做呢!’”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份无邪的童趣。  相似文献   

8.
金水 《华夏少年》2007,(10):22-26
简快导写 1.开头点题定位 这次习作是通过“几件事”来表现熟悉的人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个性或品质特点,题目和内容一旦确定,就可以马上确定文章的开头。开头的定位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个性定位”,就是在开头的时候,首先将“小伙伴”的与众不同之点告诉读者。如“我的小伙伴叫马金铃,她可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呀。”  相似文献   

9.
成 语“仙风道骨”出现得很早,据载唐大诗人李白游天台时,结交了一个叫司马子微的人,此人很善于“察言鉴色”,两人一相见,他便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李白闻言哈哈大笑。清蒲松龄写《贾奉雉》故事中描写一贾姓书生遇一仙人,仙人有心度他,可  相似文献   

10.
<正>芥川龙之介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橘子》中主人公“我”在火车上看到一个头发干枯、衣着寒酸去当女佣的乡下姑娘,她拼命地打开车窗,为了把自己仅有的几个金灿灿的橘子给特地前来送行的弟弟们。在这个普通的故事中,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写了“我”在感到茫然和失望时,偶然看到外出打工的乡下姑娘把橘子扔出车窗给来送行的弟弟们,这种爱触动了“我”。其中对于人性质朴的美,主要通过“橘子”这一带有暖色调的、个体不大的具体的物品来承载,使得抽象的人性中质朴的美浓缩在这个色调温暖、小小的物体身上。  相似文献   

11.
编读桥     
《老年人》1995,(10)
编读桥“老人言”字字如珠我离休后,一直把《湖南老年》杂志当作晚年生活的伙伴,每期收到,一字一句精读。对“老人言”专栏,我特别感兴趣,总是读了写,写了又读。它是老年人生的总结,字字如珠。我把创刊以来刊载的“老人言”,一字不漏地用毛笔端端正正抄了两份,一...  相似文献   

12.
《华夏少年》2007,(7):18-19
最近,你有没有特别想写的内容?这次习作,就请你把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比如,一次旅游见到的景物,一件有趣的或后悔的事,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人,想对别人诉说的愿望、委屈,一个奇特的想象……总之,写景、记事、写物、写人、展开想象编故事都可以。根据你所选的内容,白拟一个恰当新颖的题目。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句子写通顺。  相似文献   

13.
现在有些老师对小学作文这种“启蒙训练”的性质认识不清,常常用公开出版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的标准来要求小学生,或者拿老师自己的书面表达水平要求小学生。如低年级把看图说话教成看图作文。中年级把片断作文教成成篇作文,高年级把能写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的简单记叙文教成会写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内容生动,语言流畅的复杂记叙文。这是一种拔苗助长的主观主义.其结果必然使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欲速则不达。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便做了如下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4.
高翔 《华夏少年》2007,(11):28-32
习作要求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情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你看,那会飞的梦,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你的童年也一定有许多趣事,请你选择一两件最有趣的写下来。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根据所写的内容,定一个题目。  相似文献   

15.
《华夏少年》2007,(2):34-37
习作要求 我们的家乡近年来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你对家乡的环境面貌,家乡的人,家乡的昨天、今天,一定注意观察过,认真思考过。这一次我们就以“家乡的变化”为题写一篇文章。要做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流畅。、注意,要在40分钟之内完成,字数不少于500。5分钟构思,30分钟写作,5分钟修改。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是大千世界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交际工具。两性之间的沟通,其语言是大有讲究的,否则,你说了好些,还是不能艺术地处理好与对方之间的关系,更无法艺术地捅破异性之间的那层纸。比如,在恋爱阶段,其语言就应该委婉而含蓄。恋爱故事总是很动人,启人灵智的。如果把这时双方的日记、书信什么的细加展玩,必可见到许多让人心跳或可笑(你会感觉这两个词这时似乎只差一步了)的文字。同时,也一定会有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妙语。常为文学艺术作品中围绕着“情”字如歌如泣的描述所感叹,只不知俗语早说得明白:“戏上有,世上有”,现实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公众的印象中,科学家是一贯较为低调的群体。但真正认识科学家的人并不多,给他们印象最深的,恰恰是课文中的科学家。绝大多数人正是通过一篇篇栩栩如生的课文,才结识了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伟人,也正是通过教科书中感人至深的描写,才逐渐树立起对科学家的无限敬意……或许我们可以说,教科书才是科学家公众形象的“发源地”。今天,记者有机会到这一源头探个究竟,去看看这些描写科学家的文章是怎样被选编进教材的,它的选编者对塑造公众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又有怎样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华青 《当代老年》2008,(3):43-43
“论语”有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自己转眼间已进入了古稀之年,对人生不敢说大彻大悟,可我感悟到,只有活得明白,才能过得从容,活得潇洒。遗憾的是,不少人至今还难得明白!我愿把这点“小明白”写出来献给老年朋友,以期换来些“大明白”,共勉之。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许多人把“写”字变成“敲”字,这首先是一件好事,它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提升了文字语言交际的效益。然而在另一面,它也颠覆了汉字生活的传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何避免这种负面效应?其实在既有汉字学研究的理论积累中不难寻觅对策,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放弃“写”字。但已经可以“敲”了还要逼人去“写”,似乎是点强人所难;因此,强调一下“写”的重要,或许不算多余。  相似文献   

20.
“语言暴力”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干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建勤  唐民  王珍 《职业时空》2008,4(5):97-98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心灵感应的纽带。语言和暴力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可是“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公布的一项调查却把它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调查显示:“语言暴力”以高达81.45%的得票率位居“最急需解决的校园伤害”榜首,“语言暴力”甚至比体罚更让学生们深恶痛绝。的确,语言已成为一种道德暴力的工具,口水已成为一种毒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