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让900万天津人永远难忘的故事,连平时不怎么“文化”的人,也常默诵这句名言:“有的人虽然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着!”  相似文献   

2.
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多矣,在马克斯·韦伯的理论框架中,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在卡夫卡的小说中,我们都能见到他们对官僚主义激烈的批判言辞,而黑泽明告诉我们,“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有的人”就是处于官僚体制中的、不断被同化、销蚀了的人,比如他的影片《生之欲》中的主人公渡边。  相似文献   

3.
人生很多遗憾,有的可以弥补,有的只能一声叹息。尤其是对父母的孝心,错过了将成为永远的遗憾。俗话说:“活着不孝,死了嚎叫。”又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4.
远近的人都知道老兵封云海,却不能确定他是不是还活着。“找老封头儿?”3月21日,在吉林省九台市五台乡,一位50多岁的杂货铺老板淡淡地说,“头年死了吧?”  相似文献   

5.
一个普通人怎能要求有了不起的丰功伟绩?不要瞧不起一个死者一点点的贡献。一点点、一点点地加在一起,整个社会就发展。我们说,每个人有一点点好的经验,整个社会就前进了。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历史就是靠这一点点一点点加起来的。现在这个人死了,不该把他——或者她的这一点点泯没了。“殡、葬、传”中的“传”的做法就是要去传死者一点点的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6.
呵护生命     
呵护生命天朗人,仅有一次生命。度过生命的方式却千差万别。有人不懂珍惜,随意地拿起它在岁月中抛掷,视生命如儿戏,不愁吃穿则尽情玩耍,缺衣少食则混世如梦,手中握点权力则舞耍得昏天黑地,这类人不懂呵护生命,笔下不留情借用一句: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生命...  相似文献   

7.
明遥 《当代老年》2013,(1):13-13
我与老伴已届耄耋之年。到了这个年龄段上,自然会想到一个“死”字,没必要忌讳。对于“死”,我俩比较想得开,看得透,并说服和征得女儿们的同意,立下并签署了“生前预嘱”:当我们患了绝症,濒临死亡,已无挽救生还的可能,就不必依赖生命支持系统维持毫无质量地“活着”,而应让我们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历程。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坚韧顽强,不怕困难,体不服病,病不服重,人不服老,老不服衰。他的主要论述是:“人哪有长生不死的,古代帝王都想法去找长生不老、不死之药,最后还是死了,在自然的生死问题面前,皇帝与贫民都是平等的。不但没有长生不死,连长生不老也不可能。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是辩证法的胜利。人如果都不死,那孔夫子现在要活着该有2500岁了,那世界上该成个什么样子了。我看人能活到100岁也不那么容易。只长寿不健康又有什么好处?要又长寿又健康才好,要老有所为嘛。”他还说:“不要使人养尊处优,只想吃好、穿好,…  相似文献   

9.
写给母亲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相似文献   

10.
“知识爆炸”当年曾是个很流行的褒义词,针对的是由“文革”造成的愚昧无知现象。那时,中国确实到了无知的边缘。用之于“三大革命”(即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那一点“知识炮弹”,也大多是纸弹、哑弹、死弹、假弹,只能吓人、欺人、砸人而已。  相似文献   

11.
读书与悟道     
杨炀 《老人世界》2008,(6):28-28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正在做车轮的木匠放下推凿走了过来问道:“请问桓公读的是什么?”桓公:“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所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对自己所读之书竟如此轻蔑,心中就来了火,怒道:  相似文献   

12.
《现代妇女》2009,(5):33-33
其实和你一样——他出身卑微,却身怀远大理想。多年前,他在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中扮演那个宋兵乙,为增添一点点戏份,他请求导演安排“梅超风”用两掌打死他,结果被告之“只能被一掌打死”。这个年轻时被称作“死跑龙套的”卑微小人物,第一次当着导演的面谈到演技时,在场的人无一例外都哄堂大笑。但他依然不断思索、不断向导演“进谏”,直至2002年自己当上导演。那年,他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相似文献   

13.
小喻 《公关世界》2010,(4):75-75
其实和你一样:他出身卑微,却身怀远大理想。多年前,他在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中扮演那个宋兵乙,为增添一点点戏份,他请求导演安排“梅超风”用两掌打死他,结果被告之“只能被一掌打死”。这个年轻时被称做“死跑龙套”的卑微小人物,第一次当着导演的面谈到演技的时候,在场的人无一例外都哄堂大笑;但他依然不断思索、不断向导演“进谏”,直至2002年自己当上导演。那年,他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相似文献   

14.
数字趣闻     
不同的国家与民族,不同的人,对数字的爱好与厌恶,都是不相同的。西方人点烟的时候,不论用火柴还是打火机给人们点烟,点到第3个人时,他往往会面呈难色,有的人甚至会有礼貌地拒绝。所以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在点了第二根烟后,要不嫌麻烦,把火熄灭后再给第三者点上。这就是西方八点烟忌“3”。日本人忌讳“4”以及由“4”组成的数字。原来,在日本“4”同“死”发育十分相近,有时甚至完全相同。读由“4”组成的数字时,脑子里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死,这样是被认为不吉利的。因此,在医院、饭店、旅馆都尽量避免使用“4”字和由“4”组…  相似文献   

15.
“人死众家丧,一打资鼓二帮忙”。跳丧,是鄂西土家山民的一种祭祀性舞蹈,击鼓叫歌,扩跳京舞,悼死慰生,早已名闻天下。然而,为活着的人“跳丧”,初听起来,谁都会觉得荒唐可笑。其实,它是土家人的又一独特民俗,又叫做“生斋”。那是鸡年正月的一天,夕阳残雪,山冷风寒.我随几个文化人在鄂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采风。正要回镇吃晚饭,忽然远山飘来了锁喇声和长号声,当地土家民俗行家田昌杰告诉我们说:这是张家湾一个姓覃的家里在做生斋。我们一时来了热情,便往张家湾赴。稻场临时搭起了棚子,已坐满了宾客。一个青年满面笑…  相似文献   

16.
人物心语:中国人对学习有句名言:“活到老,学到老”。意思是说由于知识是无穷尽的,人只要活着就要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我以为:人是“学到老,活到老”。意思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活着;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活着;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活的更有价值。——刘维奇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人老先从牙齿开始。一点不假。我们不少老年朋友,精神蛮好,就是牙齿早早地“下岗”了,有的朋友甚至是“一望无涯(牙)”了。这当中,生命的规律固然不能违背,但是,对牙齿了解不够,保护不够,也是牙齿过早“下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开阔视野,冷静地研究西方思潮──《当代西方思潮辞典》序邓伟志"心之官则思"。人总是有思想的。有人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有无思想。这话虽不全面,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没有思想,活着也等于死了。过去我们常用"心脏停止了跳动"来表达死。可是,近年医学界有人提...  相似文献   

19.
《金色年华》2007,(9):22-23
如果为“死去”找理由,我能找出100个;如果为“活着”找理由,我能找出101个。这个多出的理由就是通过热线带给更多的人爱与温暖,所以我愿意为第101个理由而活着……  相似文献   

20.
超级懒惰     
《金色年华》2007,(11):62-62
有一个人活着的时候特别懒惰,死后,他的亡魂去阎王那儿报到。阎王问:“你来生想变成什么?”这个懒人答道:“您千万别让我再做人了,人要劳动,我怕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