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水 《华夏少年》2007,(11):23-27
习作要求 读了文章、书籍有体会,有感想,把这些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首先要读懂这篇文章,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写读后感,可以就整篇文章谈感想,也可以就文章的某一点,比如,文章的重点句子、段落,写体会。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近来偶翻笔记本,发现自己八年前写的一份回顾与展望,记录了当时的家庭变故与个人的精神状态。读后感到:当时是面对现实的,展望是正确的。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痛苦的经历早已忘却,期望正在逐步达到,十分欣慰。现将这份笔记原件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在农村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出现错词或错句时,老师会十分恼火地大喊“错了,重读。”如果是学生读的结结巴巴时,老师会猛然打断“不熟练,下去练习20遍”。至于学生出现读的平平淡淡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淡淡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尽管如此,之后老师也就是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那么,对于农村小学语文阅读应该怎样做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上营屯从事多年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所积累的经验,谈几点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4.
《华夏少年》2007,(8):87-88
问:为什么说“想、说、写、读、改”是写好作文的五个重要阶段? 答:语文教学的老专家蒋仲仁先生,在给《作文通讯》的题词中写道:“想清楚了,说出来。说清楚了,写下来。写下来了,读给自己听,或者读给别人听。读不顺口的,改;听不明白的,改。”在这里蒋老师把写好一篇作文概括为“想、说、写、读、改”五个阶段,这实在是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8月上半月刊,"幸福在哪里"栏目刊登了《一蔬一饭最关情,这辈子只吃妈妈做的》一文,讲述了一个母亲在女儿得了不能吃蛋白质的罕见病后,毅然决然放弃了工作,在北京延庆山区自己种植大棚蔬菜、养猪、养鸡……女儿吃了未被污染的食物越来越健康。杂志一面世,便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回馈。其中,有一位来自江苏省无锡市的读者浦苏江更是寄来了密密麻麻的读后感,满是对这篇文章的细细体味。"读  相似文献   

6.
一、癌症临头——病房里的女人心思 当人得知自己患上了某些疾病,比如癌症,那他往往会本能地在瞬间默语:“我的生命倒记时了?是读年?读月?还是读分?读秒?”  相似文献   

7.
读书与悟道     
杨炀 《老人世界》2008,(6):28-28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正在做车轮的木匠放下推凿走了过来问道:“请问桓公读的是什么?”桓公:“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所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对自己所读之书竟如此轻蔑,心中就来了火,怒道:  相似文献   

8.
迷失的课余阅读──上海市区高中生课余阅读现状析金海根"不要问我读了什么,也不要问我究竟是为什么读","我没有或很少有时间阅读,即使有时间读,也不知是否读了我应该读的","多一点美丽,多一点快乐……"这是笔者最近在对300名高中生(其中,职业高中、普通...  相似文献   

9.
宿淇  浏泓 《现代妇女》2008,(9):22-23
妹妹是调皮活泼的女孩,她的成绩很好 我在甘肃会宁读高二的时候,妹妹读高一。9月,刚刚开学,我在校外租了一间屋子,买了煤油炉,备足了洋芋。每天中午和黄昏,我和妹妹都要在小屋里生火煮面。妹妹揪面片或拉拉条子,而我在一边给她当下手。  相似文献   

10.
情暖孤雁     
这是新生军训结束后所写的第一篇周记。贾蓓所写独独与众不同,她没有按要求去小结军训的收获和体会,却写下了一篇小说《孤雁》的读后感。“……以前,我十分崇拜大雁,可是今天,我心中美好的印象一下子给摧毁了,原来它们中间也有冷酷、嫉妒。故事中有一只大雁,她本来...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读经典?这个问题往往会被不知不觉地转换成另外的问题:读经典有什么用途?有什么好处?转换了,我们还以为是同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这么关心用途和好处,那么也就不必回避,直接的回答是:没有什么用途,没有什么好处。伊塔洛·卡尔维诺说:  相似文献   

12.
陈鲁民 《金色年华》2007,(12):60-60
名人回忆录靠不住。时下,名人回忆录满天飞,颇有些自我表扬、自我拔高的欺世之作:过五关斩六将大吹特吹,走麦城、马嵬坡讳莫如深;功劳可以无中生有,以一当十,错误尽量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与人有隙,皆是别人的毛病,关键时刻,惟我老人家力挽狂澜。因而,依我管见,读回忆录不如读传记,读传记不如读大事表,读大事表不如读日记。  相似文献   

13.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  相似文献   

14.
某夜,拥衾闲读。读到摩罗的文章中“心常常因细腻而伟大”一语.令我不能不怦然心动。赫尔岑在他回忆录中谈到一个风俗:西伯利亚的一些地方,出于对流放者的关怀,形成了这样的习俗:他们夜间在窗  相似文献   

15.
傅月庵 《中外书摘》2007,(11):87-87
之一 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是以广度来换取深度,以信息来换取知识的。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宽,手边的书越来越多,心眼却越来越浅薄,翻来覆去,找不到一本耐得住性子读下去或耐得久读的新书。时代在变,人在变,书也在变。  相似文献   

16.
学好英语需要四种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对高中生来说,阅读是一种关键性的技能。本文将要探讨一种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或学习。  相似文献   

17.
词语新解     
名人回忆录靠不住。时下,名人回忆录满天飞,颇有些自我表扬、自我拔高的欺世之作:过五关斩六将大吹特吹,走麦城、马嵬坡讳莫如深;功劳可以无中生有,以一当十,错误尽量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与人有隙,皆是别人的毛病,关键时刻,惟我老人家力挽狂澜。因而,依我管见,读回忆录不如读传记,读传记不如读大事表,读大事表不如读日记。要找完人,就看回忆录;要当圣贤,就写回忆录。  相似文献   

18.
作为对休谟怀疑论的回应,康德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论证了道德何以可能,本文是对康德这一名著的读后感,梳理了《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逻辑顺序,探讨了道德何以可能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苗向东 《职业》2013,(28):63-63
一知名公司的CEO到沃顿商学院参加演讲,他首先向大家提问:“你们读MBA的目的是什么?”并给出了3个选择:MBA的名声、圈子和知识。大多数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圈子,然后还反过来问他:“你1953年毕业,到现在对你帮助最大的是什么?”他回答说:“就是圈子。”  相似文献   

20.
警世妙联     
过去,张家口市桥西区有座城隍庙,大柱上有一副醒目的楹联,内容很深刻,字句有色有味,颇具警示作用。现在读之,仍然给人以启迪。联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