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戡定三藩记上”载: 三桂王云南,尚可喜王广东,耿 仲明之子继茂王福建,继茂卒,子精 忠袭封。耿、尚二藩所属各十五佐 领,绿旗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二万。 三桂藩属五十三佐领,绿旗兵万有二 千,丁口计数万。是为三藩并建之始。 魏源在这里谈到了三藩的兵额。按清代兵制,一佐领为三百人;三藩建制稍有不同,一佐领为二百人,事见《清史稿·吴三桂传》:“三桂所部,五丁出一甲,甲二百五佐领”(按:耿、尚二藩建制没见记载,当与吴藩同)。若按此推之,耿、尚二藩的旗兵各为三千人,吴藩旗兵为一万零六百人,加上绿营兵(即所谓“绿旗…  相似文献   

2.
雷炳炎 《求是学刊》2006,33(3):139-144
清代对军功人员的世职封赠始于开基立业的天命年间,至顺治定鼎燕京,实现天下一统,开国封赠达到空前规模;康熙以后,伴随清廷的平定藩乱,拓土开疆,复有为数众多的旗人得到封赠;咸、同之际,在安内御外等系列重大军事行动中,汉人的特殊功勋使得清廷对他们的封赠呈急剧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3.
清代是我国古代和近代人口增长最快的历史时期。与此同时,和人口关系最密切的生活资料——粮食的供应也日趋紧张,粮价不断上涨。为此,清政府也采取了一些解决的办法。这里仅就几个有关的问题作一探讨。一、清代人口增长与粮食供应形势概观清王朝以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直到乾隆末年,在这一百余年的时间里,国内政局稳定,为人口的增长创造了客观条件;加之清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产发展和人口增长的措施,如“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这就使清朝的人口数量以持续不断的速度呈直线上升。康熙二十三年。官方统计该年人丁数为20340655(《清圣祖实录》卷118,)折合成大小男妇可达101732756(按1丁之下有五日计算)。乾隆二十七年,各省人口总共为200472461(《清高宗实录》卷677),中国人口首次突破二亿;乾隆五十五年,全国人口达  相似文献   

4.
将理学确立为王朝统治思想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少年时代即落入神圣人生、理想国陷阱的康熙尚在理学梦中,二是南明尚在,三藩之乱又萌,对世情了解不够而又急需赢取汉族认同.康熙对理学有一个沉迷、快速认识、极力补救的过程,其本人因此身心俱疲,落入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5.
洪升及其《长生殿》是否存在民族意识,以往颇有争论。近来章培恒同志在其《洪升年谱》里(以下简称《章谱》)明确断言不存在这个问题,其主要论据有三:(一)洪升曾歌颂过康熙是“圣主”, (二)他对“三藩叛清”深表“憎恶”,对出力平藩者却大加表彰;(三)他一生想求取功名的思想未变。由此证明洪升“拥护清廷的立场始终未变”,故其兴亡之感和对清廷的不满,“仅仅反映了依附清廷的汉族地主阶级分子与满族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存在反清思想或民族意识问题。 应当承认,《章谱》材料丰富,考证详尽,对研究洪升及其作品提供了很多方便,有不少富于启发性…  相似文献   

6.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藩之乱刚平定,康熙帝便致力于用怀柔之策控制江南士人,实现帝国意识形态的大一统。在此背景下,宋荦任江苏巡抚长达十余年,深得帝眷。宋荦为河南雪苑社"后六子"之一,雪苑诸人同江南复社文人一向往来频密。宋荦借助雪苑社侯方域、贾开宗等的江南人际网络,早年便在江南文人圈中积累下丰厚人脉。他任江苏巡抚期间,凭藉早年积淀下的江南人脉,发挥自身工于诗文、淹通掌故、精通鉴藏的才华,笼络交好士人和同僚,和他们一起参与了江苏精英文化的重建,催促了当地文坛群体性的活跃并最终为清廷意识形态大一统的计划所收编。作为清廷江南政策的执行者,宋荦的江南施政是康熙朝中晚期江南政策的缩影。中介于中央和地方之间,中介于士人和清廷之间,正是宋荦在康熙中后期江南政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地位。与学界一般认为的康熙朝运用蛮横的"文字狱"手段加强思想钳制不同,本文以宋荦的江南施政为例,说明了康熙朝刻意松弛文化思想界的控制,以怀柔之策控制江南士人,实现帝国意识形态的大一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浙江学刊》的一九八三年第4期上,刊有《慈溪横塘的方氏宗族》一文,作者余麟年同志。他说八百多年来,有志研究方腊的学者(按:对方腊的研究始于近现代,所谓八百多年之说与事实不符),都找不到方腊后裔的所在。而作者近阅《慈溪县志》,见有戴良写的《四景楼记》一文,其中有“方氏避睦州之乱,蹈海而东。适海舟漂荡至兹所,遂留家焉,迨今若干世矣”的记载。据此遽断慈溪横塘的方氏宗族,就是方腊的后  相似文献   

8.
关于明朝正统来年在浙江处州地区爆发的以矿工为主体的“宣寇之乱”以往史家有所论及。有关这次起义的史料,诸如至今残留在宣平城南十里处的天井潭背巨石石刻,明吏部尚书王直作的《陶忠烈公祠堂记》,大学士邱濬撰的《陶忠烈公神道碑记》,以及《括苍汇记》、《鸿猷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明史》和清代处州地区的府、县志均载:“宣寇之乱”的首领是叶宗留、陈鉴胡(或陈谏胡)、陶得二(或陶得义)。而后来治史者论及此事件时,皆冠以叶、陈两人。但我认为,陶氏是此次大暴动唯一自始至终和最有影响的领导者,而陶氏真名应为“德义”,并非“得二”。最早记载“陶德义”这一名字的,是此次暴动失败后的景泰三年,宣平县教谕徐润在《蔡巡检妻包氏传》中写道,“陶德义聚逆流毒村落,俨挈家避难东岩。贼围岩,烧寨劫财货,掠妇女。”稍后,安庆训道彭博所撰的《蔡巡检传》里也记载:“正统十四年己巳,浙处州陶德义聚众劫掠,今安庆望江县  相似文献   

9.
《历代名画记》卷七记梁代三个外国画家,依次为: 僧吉底俱,外国人,中品。僧摩罗菩提,亦外国人,中品。僧迦佛陀,中品。禅师天兰人,学行精悫,灵感极多。初在魏,魏帝重之,至隋,隋帝于嵩山起少林寺,至今房门上有画神,即是迦佛陀之迹。见《续高僧传》,存《(艹佛)蒜国人物图》、《器物样》、《外国兽图》、《鬼神画》,并传于代。姚最云:“已上三僧,既华夷殊体,亡以知其优劣。  相似文献   

10.
“重耳之亡”是《史记·晋世家》中的重要内容,司马迁写这个事件主要依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和《国语》的相关记载,同时参照《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等先秦文献对材料进行选择或改易处理。从细节处对比《史记》与其他先秦文献关于“重耳之亡”的记载,可以了解司马迁选择、改易材料的用心及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在编纂新志整理旧志工作中,我们发现《光绪兰溪县志·宅墓》有如下记载: 琉球国使墓在北乡邑厉坛。康熙三十年国使奉命入贡,经邑卒,因葬此。碑镌“首里府舆力向氏岙滨亲云上之墓”十四字。记清康熙三十年(1691)琉球  相似文献   

12.
1 宋代记载史事的小说笔记十分发达。这些随笔性质的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后人研究宋代的历史提供了非常可贵的资料。《默记》是王铚写的一本笔记,主要记载了北宋时期的朝野遗闻,虽然只有三万余言,一百零三事,但一直受到研究宋史的学者重视。《默记》记事始于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讫于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所历九朝(后周一朝,宋八朝)每朝均有所记,少则三、四条,多则数十条。其中尤以仁宗朝记事数量为最。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再加上作者在体例上没有作十分严格的限制,所以全书内容十分庞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名人逸事,甚至诗话等均有所载。其成书年代约在绍兴五年(1136)后不久。《默记》一书记事多有他书所未见者。如卷上“先子言”条记钱俶之功迹,卷中“神宗初即位”条,记  相似文献   

13.
陈澉 《学术交流》2023,(1):176-192
关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晚年的“荆府纪善之补”,对于其是否实际到任,近百年来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通过考证归有光、吴承恩长兴县征粮事件,对吴承恩《送入我门来》和徐中行《送吴生游楚》两首词的解读以及对《西游记》存在多位合作者、《西游记》“官板藩刻”等情况的考察,可以确认吴承恩晚年有“荆府纪善之补”,并且确曾到任就职,并在蕲州荆王府创作了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如此,那就与世德堂本《西游记》陈元之所撰序言中揭示的《西游记》作者问题的线索,即与某藩王府的三个“或曰”的内容严丝合缝,这对于认定吴承恩对《西游记》的著作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最迟在隆庆四年(1570年)。  相似文献   

14.
黄宗羲晚年(65岁)奉母避乱第泗门轶事,《清史稿》本传及其他专著均无记载,清黄炳(?)《黄梨洲先生年谱》中虽有提及,但语焉不详。笔者考索了《乾隆余姚县志》、《光绪余姚县志》、《余姚六仓志》、《东山志》等方志资料,查阅了黄宗羲遗著,并实地勘查了遗迹,将共始末钩稽如次: 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反清,派大将曾养性等进犯浙江,龚万里也据余姚大岚山遥相呼应。“时群盗满山”,黄宗羲家乡贽竹浦亦受其害。为避兵乱,黄宗羲奉老母携女孙投后第泗门友人诸九征之“半草堂”。他在《避地赋》中记述当时情况:“……奉老母而窜于海隅。累古书之千箧兮,牵家具之一车。襁女孙之三孩兮,因世乱而怜渠。一室分为庖湢井臼兮,盈丈而共鸡犬图书。”他在这种环境里避居长达半年,虽境遇背晦,但他仍然勤奋著述,不忘奖掖后进。他校定了其六世族祖  相似文献   

15.
刘儒 《唐都学刊》2013,29(1):28-33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收录了邓敞为其女撰写的《唐前宣州参军白君(幼敏)妻南阳邓氏墓志铭并序》一方墓志,此方墓志证明了邓敞确为《玉泉子》所记牛僧孺之女婿,非杜牧墓志所谓之“邓叔”。同时结合唐代墓志、史籍、笔记小说等文献材料,通过此方墓志考证邓敞之郡望、籍贯及职官,纠正了《玉泉子》记载邓敞与牛僧孺女婚配时间之舛误,发现《玉泉子》所记邓敞事迹存在驳杂拼凑痕迹。  相似文献   

16.
李晓巧 《东西南北》2014,(24):29-29
宋太祖赵匡胤的韬略闻名古今,“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他担任后周皇宫卫戍部队首长时发起的政变。赵匡胤导演了一场高超的行为艺术,兵不血刃地登上了皇帝宝座,领导着宋朝初期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很多史料都显示他不仅治国有方,而且驭人有术。《石林燕语》里记载了个经典故事。  相似文献   

17.
宋人张礼的《游城南记》一书是记载长安景物的专著。本文根据该书所提供的资料,对唐宋时期长安南郊的园林景观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王文才在《白朴戏曲集校注·前言》中认为,“《东墙记》大约是白朴早年在真定的作品,可能是与史樟的南戏《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同时而作。”《附编·白朴杂剧全目提要》对此则进一步加以引伸论述:“《寒山谱》中收此戏文(案指南戏《董秀英花月东墙记》),题为‘九山书会捷机史九敬仙著’此史九敬仙即孟本《录鬼簿》之史九敬先(《正音谱》同),抄本作史九散仙,曹本作史九散人,‘真定人,武昌万户’。”“《寒山谱》称史为‘书会捷机’,乃书会假托其名,谅非书会中人。”作为元杂剧的作家史九敬先是否曾写过南戏  相似文献   

19.
《南村辍耕录·卷四》记:“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以怀,至晓不为乱。”柳下惠的坐怀不乱,被作为道德高尚君子之楷模,向为后人所称道。不过,对于好不容易才树起的这个典型,历代也都有人怀疑,认为其靠不住,大致有这么几种理由:一是柳下惠生理有毛病,没有“乱”的本钱;二是柳下惠心理有障碍,为沽名钓誉而不敢“乱”;三是柳下惠其实已行苟且之事,却对外谎称“不乱”。今人又加了一条,柳下惠佑传染性病、爱滋什么的。有人怀疑,这也不奇怪,因为连圣人都说过“食色性也”,就是大力鼓吹“存天理,灭人欲”…  相似文献   

20.
东汉掌管音乐的官署,国史书散佚而缺记载,先贤多根据《后汉书·明帝纪》:永平三年,“秋,八月戊辰,改太乐为太子乐。”而断定东汉掌管音乐的官署名为“太乐”或“太予乐”。然而,这项记载很可怀疑。《东观汉记·孝明皇帝纪》:“永平三年。……秋,八月诏曰:‘《尚书璇机钤》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