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小伟 《职业》2023,(3):50-53
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对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教学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交往与合作”模块“处理人际关系冲突”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技能与素养融合在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及其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技能与素养融合教学,以满足学生需要为中心,以体现职业发展为核心,以突出能力培养为重心;通过技能与素养融合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  相似文献   

2.
宋正 《职业》2022,(1):26-28
当前,国家有关政策、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素质的要求,都指向强化跨专业的通用职业素质培养。技工院校传统的公共基础课承载内容很多,但对通用职业素质的培养并不充分。在技工院校现有公共课体系中增设专门的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以之作为主要文化课的延伸和国家统编三科课程的有益补充,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在初期探索过程中,笔者尝试重新架构技工院校公共基础课体系,明确了适于课程教学的通用职业素质内涵,为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职业》2011,(21)
6月25日下午,无锡技师学院与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行第三轮校企合作培养技术人才协议签约仪式。无锡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巫伟钢与合作方党委副书记时兴元共同签署并交换了“合作培养油泵油嘴调试技术人才协议”“合作培养热处理工技术人才协议”和“技师工作站培养技师协议”三个重要协议,旨在合作培养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具有一流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的一线人才。  相似文献   

4.
徐春 《职业》2023,(10):50-53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是各行业从业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也是各行各业对人才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技工院校从规模上已经占据很大的比例,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培养了大量的技能人才,以满足各个行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但是,技工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仍旧存在一定的差距。鉴于此,技工院校要创新教学模式,将职业技能、职业精神作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核心要素。本文在分析职业技能提升与职业精神培养融合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探究技工院校职业技能提升与职业精神培养的融合策略,以期为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白金福 《职业》2014,(26):10-1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是当前和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专门培养技能人才的基地,技工院校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br〉 学生教育管理作为技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品牌效应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李可欣 《职业时空》2016,(4):19-20,26
隐性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具备职业能力、关键能力等各项综合素质的高素质型技术技能人才就必须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重要作用。文章在把握隐性课程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深入论述了隐性课程在高职中存在着课程目标不够明确、课程内容偏重物质层面、课程实施忽视情感因素、课程评价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并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对隐性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林丽萍  梁宇 《职业》2012,(30):45
企业对中职院校输送的毕业生在综合素质上的要求日益提高。中职教育除了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之外,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职业礼仪教育作为中职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健全人格养成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需途径之一。本研究分析了中职学校职业礼仪教育现状及加强职业礼仪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探讨了加强中职学校职业礼仪教育的途径,旨在引起广大中职学校对职业礼仪教育的关注,以推动符合企业需求的综合人才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8.
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我国现阶段,技工学校是培养各类专业技能人才的主要基地。实习教学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职业操作技能的主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科技的日趋进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的需要,是企业的需要。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技能人才的内涵、社会需求及构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当前社会需求为依托,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提出了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三个方法: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重点;激活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完善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这些方法,旨在培养综合素质高,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钱卫钢 《职业》2014,(14):20-21
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对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笔者学院积极推进以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为核心内容的"岗位实景、四阶递进"技能养成模式改革,以期探索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核心技能。  相似文献   

12.
李曰芹 《现代妇女》2013,(11):134-134
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我们培养的学生的职业能力被企业认可了,那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和目的所在。我们物流管理专业本着从企业需求出发,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着重从培养和考核学生职业能力,从课程建设、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模拟教学到课程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职业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使其更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乃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礼仪课程中职业素质教育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蕴慧 《职业》2008,(9):65-65
礼仪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知礼、守礼、行礼、尚礼的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践为导向的礼仪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礼仪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还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走的是实用型路线,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是职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企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学校就应培养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郭洪波  宋士强  宋双 《职业》2022,(21):72-74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企业产品更新换代迅速,为满足企业对员工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能力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高精尖”的技能人才,技工院校大多采用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中将其优化为更有效的校企“双师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详细分析了“双师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就如何创新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班“双师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礼仪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知礼、守礼、行礼、尚礼的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践为导向的礼仪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礼仪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还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强化校企合作 发展高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枨溆青 《职业时空》2008,4(7):72-72
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方针,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以能力为本位、面向行业第一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高职教育与行业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要发展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必须按照职业需求组织和实施教育,与社会、企业相结合,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注重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出真正的实用人才。  相似文献   

18.
韩玥霆 《职业》2023,(15):50-52
根据市场模具类企业的用人需求,本文以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为目标,分析了技工院校模具制造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依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部门编制的模具制造专业一体化课程方案,阐述了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校本课程教学实施步骤和方法,并进行了通过一体化教学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国内外通用能力的研究现状,阐述了高职院校开展通用能力培养课程的重要意义,并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以课程为载体培养通用能力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具有复杂性,需要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与人才的培养。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要遵循在课程体系创建中的基本原则,该原则包括:通过基础课程体现高等教育的属性、在产业和职业岗位上均有专业课程的存在、实际需求可通过技能课程得到满足。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