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南宋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主要有三部:《乐府指迷》传吴文英的词法,以清真词作为典范,讲求下字运意的法度。《词源》虽然在字面、句法上,与《乐府指迷》相同,但它更重视词的命意,主张用姜白石的“骚雅”来润色清真的意趣不高。《词旨》强调《词源》的论词之旨,补充修正了一些《词源》表述不清或较为偏颇之处。作为同一词学流派的词法,它们递相祖述,使江湖词派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词学流派。  相似文献   

2.
舞席歌场时有击碎唾壶之意──论姜夔词所蕴含的爱国情感肖向明(娄底师专中文系)姜夔号白石,南来一大词家.他的词风早有千秋定论:深知白石的张炎概括之为“清空”、“骚雅”、“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词源》),杨慎在《词品》中亦称白石“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词学的建立是在宋元之际,其中张炎的《词源》达到此时的最高水平。张炎是宋词的光辉结束者,又是宋词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词在清代初年浙西词派推动词学复兴时曾被作为学习的典范,他的词学理论在现代词学界受到高度的重视。《词源》成书于元代延四年(1317年),但流传不广,元明藏书家未见著录。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0年)陈继儒编《宝颜堂秘笈》续集时,取《词源》下卷和陆辅之《词旨》合为《乐府指迷》,而书名遂与沈义父《乐府指迷》混淆,因被视为伪书。清代嘉庆十五年(1810年)秦恩复得元人旧钞完帙刊于《词学丛书》,道光十二年(1832年…  相似文献   

4.
<正> 词之兴,与音乐关系极为密切。词之盛,则系以之为长短式的格律诗而出现,拥有大量的作者,并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词之有词话,亦如诗之有诗话。词话大率记载词人轶事及词作评论,而后者尤为重要,亦即我们今天所称的词论。词论的专著,以南宋末的张炎《词源》与沈义父的《乐府指迷》为最著。之后,代有作者。至于宋人散佚之词话,由近人赵万里所辑之杨绘《时贤本事曲子词》,杨湜《古今词话》鲖阳居士《复雅歌词》,则皆记轶事较多,词论则少。他如王灼的《碧鸡漫志》、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胡仔的《苕  相似文献   

5.
纷纷毁誉知谁是,一代词传吟物篇,欲向斯题论得失,须从诗赋溯源沿。东坡而后更清真,流衍词中物态新,白石清空人莫及,梦窗丽密亦能神。餍心切理碧山词,乐府题留故国思,阶陛能寻思笔在,介存千古足相知。离离柳髮掩柴门,犹有归来旧菊存,多少世人轻诋处,遗民涕泪不堪论。  相似文献   

6.
<正>打造学术精品服务教育事业河南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唐宋词学批评史论》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论述唐宋词学与批评理论,就词体绮艳风格的形成、唐宋词兴盛的原因、唐宋词坛词体观的演进、宋代词学与诗学、唐宋人的诗词之辨、词学史上的清空论、柳永俗词、清真词、白石词、梦窗词、《草堂诗余》、《乐府指迷》等论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下卷主要是清人论析唐宋词,主要探讨了清代词学的南北宋之争、浙西词派倡导的南宋词、常州词派的南北宋之辨、谢章铤论析南北宋之争、清末民  相似文献   

7.
清真词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周邦彦(美成)为北宋词坛巨擘,至南宋更被奉为词人之冠。自姜夔“脱胎清真”之后,史(梅溪)吴(梦窗)王(沂孙)张(玉田)诸家,莫不以周词为圭臬,其盛名地位不啻江西诗之与黄庭坚。自宋至明清词话,荦荦著名的如宋沈义父《乐府指迷》,明杨慎《升庵词品》,清周济《四家词选》,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等,对周词也无不寄倾倒之情,或以为“婉约之宗”,或以为“词中老  相似文献   

8.
南渡之初鲖阳居士提出“骚雅”的批评标准。南宋灭亡以后,张炎著《词源》,确立“骚雅”为宋词的审美理想,并且指出南宋词坛实际上存在的两种“骚雅”:无意为词,借助汉魏古诗的手法的稼轩词;注重发挥词的特质,在本色入乐的前提下发挥风月、咏物言志的白石词。江湖词派中的遗民词人借助白石的骚雅句法来润色清真词的意趣不高,又借鉴清真词的典丽、梦窗词的字面、梅溪词的句法来改造白石词的尽兴率意。给“骚雅”的词法融入“骚雅”人品,从而完成了对骚雅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乐府指迷》从审美创造的艺术视界方面,为词的创作设定可供参照的价值标准和美学概念,并且从理论上相应规定了必须遵守的四个原则,它标志着南宋后期词话的较高水准,显示了词话这一批评样式的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10.
白石十七谱是宋词文学创作与音乐理论高度结合的宝贵实例。就中四首旁缀音谱的“令”体词调歌曲,系先有音乐“定腔”,后“倚声”填词之作,是研究宋词以文从乐手法的珍贵实证。依据《词论》“别是一家”的音乐文学体性论,姜夔《大乐议》的四声清浊主张以及张炎《词源》的歌词五音协律例证,可归纳、提炼出使文字四声五音与音阶清浊轻重相协谐的宋词“倚声”理论。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四首词调歌曲的文乐关系展开逐字辨析,并以句拍为单位,实证以《词论》为代表的音乐文学理论,在宋词“倚声”填词实践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回归《词论》《词源》对雅词协音不易、“知之者少”的文学判断。  相似文献   

11.
关于郑文焯批校本《清真集》刘崇德晚清词家郑文焯于宋词最喜周邦彦、姜两家,自谓“入手既爱白石骚雅。勤学十年,乃悟清真之高妙。”①故其一生中对周邦彦词用功尤勤,曾刊有《大鹤山人校刊清真集》,为周邦彦词集的第一部校刊本。是本以毛氏汲古阁《片玉词》为底本,于...  相似文献   

12.
张炎(1248——1320前后)《词源》是一部重要的词学专著,对后来的词创作和词学研究均有相当大的影响。但建国以来专门研究这部著作的论文却寥寥无几。本文不揣固陋,仅就《词源》论词标准问题略陈管见,望方家多多指教。  相似文献   

13.
<正> 古代的文论家们对于诗歌的结句曾做过十分有益的探讨。刘勰《文心雕龙·附会篇》指出:“若夫绝笔断章,譬乘舟之振楫;会词切理,如引辔以挥鞭。克终(?)绩,寄深写送。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郁湮,余风不畅,此《周易》所谓‘臀无肤,其行次且’也。”他认为结句应该振起,若开头情彩,收尾疲弱,则必然文势阻塞,词气衰竭;欲在结句收取功效,就必须寄托深远,具有情味。王昌龄《诗格》谈及结句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见《文镜秘府论·地篇》)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认为:“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以景结情,情在词外,可谓“意有所寄,言所不追,理  相似文献   

14.
清代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词源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词为"诗余"之论,二是词为"倚声"之论,三是词为"诗余"与"倚声"相结合之论。在第一个维面,其主要包括三条线索:一是从总体上阐说词源于诗体,二是分论词源于风骚之体,三是分论词源于唐人近体诗;在第二个维面,其主要包括两条线索:一是侧重从音调渊承上论说词源于乐府之体,二是侧重从体制渊承上论说词源于乐府之体。上述几个维面,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词源论的主体空间。  相似文献   

15.
张炎《词源》体现了他主要的词学思想,对当时与后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词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后人对《词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新世纪以来,张炎《词源》研究接续了上个世纪末的余绪,主要围绕以“雅”为中心的论词标准、“清空”境界的多重解读、《词源》价值的重新估衡等方面展开,并呈现出视角多元化与体系化、细化的特点,形成了新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6.
咏物词是史达祖最主要的创作题材,在历代评论中多与周邦彦、姜夔咏物词相提并论。与周姜二家相比,梅溪咏物词代表着南宋咏物词风,在情物关系上有意寄情于物,但不如白石高远邃深;形神关系上“尽态极妍”胜过周姜,却只限于清真使用的神似途径;创作姿态上继承清真精心安排之法,却不似白石神韵天然,不留痕迹。在宋词咏物中,处于从清真到白石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7.
方回《瀛奎律髓》与张炎《词源》分别为宋代诗、词理论著作的殿军,提出了最高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典范,并在艺术技法层面了作了深入探讨。前者主清劲、宗后山,欲以之实现南宋江西诗派的内部超越;后者主清空、崇白石,欲以之实现南宋骚雅词派的内部超越。宋代诗词的散文化倾向,凸显了宋代文人的精神特质。内部超越的思考方式,对于古代文学研究和理论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周邦彦和姜夔作为北宋与南宋恋情词代表作家,词风相近。但清真词偏于"质实典丽",白石词偏于"清空骚雅"。以清真与白石的恋情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两家恋情词的情感类型及词中女性形象的异同,着重对比两家恋情词艺术技巧,从章法结构、表达方式及语言特色三个方面探讨其中差别。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李清照《词论》一再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围绕词别是一家,对北宋词人的评论,以及《词论》写作时间等问题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但迄今为止,仍是各执一词,言人人殊。笔者以为,《词论》之作,实沾溉于苏门评词风气,故不特其观点多吸纳苏门,且写作时间亦当在清照婚前。《词论》首句所说"乐府"乃"歌"之代称,语本《文心雕龙·乐府》,"声诗"则分指曲调与歌词。"别是一家"说即由词源自歌导出,其内涵当不止于协律,知词与否也并非仅由此裁定。《词论》或因晁无咎评词而作,其事其文极有可能载于晁著《骫骳说》,是书后以抄本形式流布,其中"晁无咎评本朝乐章"及李清照《词论》为吴曾收入《能改斋漫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因之,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20.
江湖流落旧王孙,卅载华堂一梦存。剩水残山凭吊尽,万花吹泪掩閑门。 夜渡黄河记壮游,玉关踏雪脆貂裘。南人词有幽并气,未许人间第二流。 美成以卞论妍媸,两卷《词源》见卓思。骚雅清空尊白石,无妨转益更多师。 凄怆缠绵是所长,田荒玉老语堪伤。中仙去后无词笔,此意人间费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