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二○○年,曹操与袁绍进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战争,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这次战争中袁绍投入了十万大军,曹操却只有两万多人马,然而曹操战胜了袁绍,赢得了统一北方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儒法两家的一次政治大决战,这次战争使代表进步势力的曹魏集团彻底战胜了反动的袁绍集团,成为统一中国最强的政治力量。曹操之所以能赢得这次  相似文献   

2.
曹操生当乱世,他的出身和家世都远不如“四世三公”的袁绍兄弟高贵,其父曹嵩系宦者曹腾的养子。曹操举孝廉后除洛阳北部尉,只作过一些地方小官。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起兵讨董卓时不过五千余众,在镇压黄巾起义军的过程中开始发迹。由于曹操“少机警,有权数”(《三国志·武帝纪》),当他为洛阳尉和济南相等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如人们所熟知,他的主要对手是袁绍。但是,过去他们不但不是敌人,而且是亲密的朋友,并结成以袁绍、曹操为代表的政治集团。曹操在前期政治生涯和军事斗争中能够取得胜利,所依靠的就是这个政治集团,袁绍更是有力的支持者。应该说,曹操的起家,主要是依靠袁绍的助力,本文即试图对此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黄昌年 《船山学刊》2006,(2):114-116
曹操是汉末最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倥偬一生,身经百战,写下了不少军旅诗.曹操的军旅诗是曹操军事生活的反映,也是曹操战争经历的见证.曹操经历了汉末诸多的重大战争,如:中平六年(189年)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年)追击、收编黄巾军:建安三年(198年)擒杀吕布、陈宫;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袁绍军;建安九年(204年)攻克邺城;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周瑜战于赤壁;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后的战马超、讨张鲁、伐孙权、征刘备等.  相似文献   

5.
袁绍与曹操争锋,官渡之战是决定袁亡曹兴的关键一役。官渡之战前,在力量对比上,袁强曹弱,袁攻曹守。官渡之战后,袁绍由强变弱,变攻为守,直至败亡;曹操则由弱变强,转守为攻,直至胜利。 官渡之战,袁绍兵多势众,财粮丰足,雄据黄河以北冀、青、幽、并四洲之地,无后顾之忧。袁绍发布了由著名文士陈琳草拟的攻曹檄文,以压倒优势,兵逼曹境。曹操兵少粮缺,亲自提兵官渡,许都空虚,前拒袁绍大军,后有孙权、刘表之忧。在客观形势上,袁绍掌握着主动权,具有打败曹操的很大可能胜。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而已集》)曹操是汉魏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孟德(公元一五五——二二○年)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他出生在一个宦官家庭里,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当过洛阳北部尉、顿丘令等小官。从政以后,他敢于同当时豪强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相似文献   

7.
曹丕和他的《典论·论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文帝曹丕生于公元一八七年,死于公元二二六年,字子恒,曹操次子。公元二二○年代汉即位(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他对豪强贵族实行《九品中正》的政策,对人民效法汉文帝施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他在政治改革方面没有沿着曹操打击豪强的路线向前发展,后来终于走向豪门贵族妥协的道路,但他在文学理论方面却有所贡献,还是当太子时就著有《典论》,可惜现在仅存一篇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极有价值的著述—《典论·论文》。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1975,(1)
公元208年,当曹操在赤壁战败退到巴丘时,慨叹说:“如果郭嘉还活着,决不会叫我落到这步田地。”接着又大为叹息:“哀哉奉孝(郭嘉字)!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三国志·魏志·郭嘉传》注引《傅子》)从曹操的这番话可以看出,郭嘉是曹魏集团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是在赤壁之战以前佐助曹操大体完成北方统一的重要助手。郭嘉(公元170—207年),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  相似文献   

9.
历史不止一次地证明,诸雄争立,最后的胜利者,往往就是善致人才、善用人才者。曹操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对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认识更为深刻。重视人才的罗致和使用,是曹操获得重大成功的条件之一,也是他思想中的光辉点之一。 一、“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 靠什么得天下?曹操与袁绍起兵讨董卓时,有过一次对话,袁绍问:“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曹操反问道:“足下意以为何如?”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寥寥数语,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观和战争观。袁绍如愿以偿,占有冀州,为冀州牧,兼有冀、青、幽、并之地,地不可谓不广,亦不可谓不固,但刚愎自用,不善网罗人  相似文献   

10.
郑玄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华友根郑玄字康成,东汉后期人。生于公元127年,卒于公元200年。即汉顺帝永建二年至汉献帝建安四年。曾任乡啬夫、大司农等职。而董卓、袁绍举玄为赵相、茂才、中郎将,皆不就。又因党锢之祸,曾被禁锢达十四年。郑玄是东汉著名古文经学...  相似文献   

11.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曹操率领十五、六万大军(号称八十三万),攻新野、占襄阳、克樊城,过江陵,顺江东下,企图一举灭掉刘备、孙权,称霸全国。在强大的曹军面前,孙刘为保各自利益,结成军事联盟,统军五万,溯江西上,与曹操初战于赤壁。曹军失利后,退守江北,屯兵乌林(今洪湖县境内)督练水师,与孙刘联  相似文献   

12.
田丰的“乡土情结”与人生悲剧──兼评袁绍拒迎汉献帝及其南进战略的失误王永平东汉末年,政局动荡,群雄纷争,开中国历史之一大变局。其问,不仅各类英雄豪杰层出不穷,而且也出现了无以计数的智谋之士,其中如荷或、郭嘉、诸葛亮、鲁肃等,因所献之计分别为曹操、刘各...  相似文献   

13.
曹操(公元155—220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具有卓越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东汉末年豪强纷争的动乱年代,曹操以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后来成为北中国的实际统治者.在他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曹操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这种精神融汇到他的全部诗歌创作当中,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一条思想主旋律,体现了影响深远的建安风骨.一 人们论诗,大多喜欢把诗歌区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潮.倘若以此为标准去衡量、验证曹操诗,则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以赤壁大战为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特点.赤壁大战之前,是曹操在政治上、军事上的上升时期.在统一北中国的南征北战中,他了解民间疾苦,目睹了战乱给国家、民族带来的灾祸,给百姓造成的种种不幸.这样一些现实,无不激励着他,以致所作绝大多数是咏史诗和政治抒情诗.这些诗作反映了现实,抒发了理想,进一步发展了自《诗经)以来忧时悯乱、抒写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对汉末建安时期的种种社会、人生矛盾加以尽情揭露和无情鞭笞,使这一时期的种种社会弊端  相似文献   

14.
三国历史分期的起迄纪年,多年来有关著述皆认为是公元220年~265年,这与众人皆说曹操、关羽、周瑜及赤壁之战等为三国的名人大事相悖.历史分期不能机械地以帝王年号为准,也不要勉强地硬让上下两代的迄始年代衔接于某年,应根据历史事实性质的不同而灵活处理.三国时期应是公元190年~280年,它由三国形成时期(190年~214年)、三国鼎立时期(214年~263年)、三国后期(263年~280年)三个阶段组成.认识三国分期有普遍意义,可以启发我们研究处置历史上的类似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表论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形成,有一个群雄混战的过渡时期。当时存在七个较为重要的武装割据集团,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江东的孙氏父子、荆州的刘表、淮南的袁术、冀州的袁绍、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曾认为“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表)可为英雄”。可见在群雄混战中,刘表是值得一提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6.
公元一八四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世家豪族的封建割据势力,粉碎了从西汉末以来二百多年间儒家路线占统治地位的局面,迎来了法家路线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获得重大胜利的三国时期。在这时期出现的众多法家人物中,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较杰出的文学家。史称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作为诗人的曹操,其诗歌创作和他的法家路线是不能无关的。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曹操尊法反儒的政治路线,必然要反映到他的诗歌创作中来。  相似文献   

17.
甄后(公元182—221)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女性。她之著名,大概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她的美,第二是因为她的才,第三是因为她传奇式的经历和悲惨的结局。说她美,看来实在是美,要是不美,原即难于嫁给“四世三公”的大豪族袁绍之子袁熙为妻:尤其曹丕(187—226)更不会再娶她。且看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18.
在亳县城南郊东汉时期曹操宗族墓群的部分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批带文字的砖。这些墓是属于曹操伯叔辈的。出土的字砖共有274块,上面有文字1423个。这批字砖不仅年代较早,文字数量也最多,对研究中国古代汉字书体的演变,提供了新的极为重要的宝贵资料。 出土字砖的曹墓有两座,一是元宝坑一号汉墓(简称元),位于城南护城河外,墓主人是会稽郡的曹太守。字砖上书刻的年号是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该墓出土阴文书刻字  相似文献   

19.
《泰山梁甫行》是曹植诗作中著名的直接描写贫苦人民生活的作品,在曹植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曹植一生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即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二二○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泰山梁甫行》被普遍认为是曹植后期作品。最先提出该诗写作时间问题的,是清代的陈祚明。他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评道:“写得萧瑟,岂徙封临淄时作耶?”据《三国志·魏志》曹植本传,曹植“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淄侯”,到黄初二年贬爵安乡侯,为临淄侯凡十年。但十年中,前九年曹操在世,为曹植创作前期;而后一年则入后期了。陈祚明判定《泰山梁甫行》是“徙封临淄时作”,但对于前后期的问题则未曾关涉。到了朱乾,他则基本上明确肯  相似文献   

20.
牛润珍 《晋阳学刊》2011,(6):111-115
自齐桓公筑邺,邺址未变,其地即今古邺三台遗址。秦汉时期,邺在地理上对于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秦军据此攻赵,汉高于此置魏郡,东汉灵帝时为冀州治,曹操于此建魏都,邺成为北方中心城市。袁绍初治州城,讲究规整,奠定了邺内城外郭的基本格局。曹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街区呈棋盘状的邺城城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