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环境伦理学研究中的几种伦理境界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成 《唐都学刊》2006,22(5):37-41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来自对西方传统伦理学的批判和超越。从对传统的强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的批判到弱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西方传统伦理学不得不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到伦理学的研究视域中,体现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伦理应对,这无疑是人的伦理境界的进步。而从动物解放/权利论到生物平等主义、再到生态整体主义,伦理的对象已逐步从人及其社会扩展到了动物界、生物界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尽管这使人在自然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但人的伦理境界也在被不断提升,充分展示了人的伦理潜力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伦理追求,体现了人对自身的超越,也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生态伦理的重构遇到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强劲对抗,厘清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伦理的关系成为生态伦理重构的关键。生成、发展于"资本逻辑"主导的工业文明语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哲学上力倡"人为自然立法",在伦理学上则是对于"自然"的"伦理剥夺",背离了生态伦理之"和谐性"本性,导致生态伦理的解体。随着诉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人类中心主义的退场成为历史的必然,基于"生态存在论"的生态伦理应运而生。在人之存在境遇视角下,当今中国生态伦理的重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可能出路规制着其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3.
人类已进入21世纪,却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与传统上人们确立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有关.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是人类跨世纪的重大选择.要坚持这一选择,就必须重新审视人类中心主义,在思想观念上对人类重新定位,同时做到与自然相生共容,和谐发展,并且通过在哲学层面上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树立新的社会发展观、宇宙整体观和人类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段文灵 《浙江学刊》2006,42(6):27-31
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人类在宇宙中主体地位的确认,是人类进化的心理动因和精神力量。尽管它导致了不少消极后果,但这并非根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本身,而是人片面发展的结果。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泛道德主义”本质上对人与自然物区别的抹煞,是无法真正解决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之间的根本矛盾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我们走出生存与发展的困境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整体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人类中心主义分为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两个范畴,前者盲目强调人的主体价值,片面认识及夸大人的主体能动性,忽视自然对于人类的先在性及其客观规律,奴役与盘剥自然,最终导致人类面临诸多的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后者尊重人类生存及发展权的绝对性,承认自然的先在性及环境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时前者的扬弃.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尤其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积极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和文明发展模式的巨大进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文明都以人为本,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都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符合科学发展观,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内在同一性.  相似文献   

6.
高钰婕 《社科纵横》2010,25(7):41-42
环境保护的呼声随着技术、现代性批判的浪潮越来越高,人与自然矛盾越发严重,是对工业现象的反感、对环境问题的触目惊心而后怕,还是其他因素成为了人类进行环境保护的动机、依据?在探索生态伦理依据的道路上,与古希腊历史一样久远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因为强烈的功利价值观被批判,但看似温和的生态中心主义也存在削弱人类发展动力的种种弊病.通过对现代人环境保护的口号和做法的分析,得出进行环境保护遵循着一种价值扩大化了的但仍以人为主体的修正的人类中心主义,人对未来主体都负有责任.这种依据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要求.  相似文献   

7.
林兵 《学习与探索》2007,2(1):56-59
在西方环境伦理学的理论研究中,对于如何理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性质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自然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对立。类哲学立足于人的实践本性,以“双重生命”观点为理论基石,深刻地阐释了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根据就在于人的“类本性”,从而表达了一种更为深层的、合理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传统哲学 ,也是现代哲学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来 ,由生态伦理学的研究所引发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在有些问题上仍然没有澄清。此问题的是否解决也势必影响关于对人学问题研究的基本方向 ,也更加关涉到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该文对何谓人类中心主义做一个简明而概括的一般性理解 ,并对自西方近代以来兴起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存在及影响做历史的考察 ,同时揭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实质 ,力求建构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观  相似文献   

9.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伦理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自然万物能否成为与人一样的伦理主体,从而具有与人一样的内在价值、权利与尊严的问题.本文认为,正是不合理、非正义的人类社会制度决定着自然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公,正是剥夺者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看不到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不从社会内部的制度改革和伦理关系的合理调整入手,让所有的人都能享有平等的人性尊严,而热衷于无原则地谈论"生态伦理乌托邦"式的"自然尊严"、"生态中心",这是一种危险的思想误导,它有可能产生人与动物之间尊严颠倒的现象,而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却无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环境伦理学按照其基础价值论可分为两大阵营,即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大阵营在人与自然、与动植物和整个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一直处于争论状态。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争论并不在一个问题层面上,从根本上讲这种争论是一种"伪争论"。  相似文献   

11.
伦理学的二次根本性转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梅 《学术交流》2003,(6):20-24
人类生存方式所经历的每一次重大转折最终都体现在伦理学层面上。从伦理学创生发展到今天 ,其主要关注的是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考虑问题 ,大体走过了敬畏神灵、敬畏人类到敬畏万物这一过程。考察伦理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并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 ,必须全面认识伦理学的二次根本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非人类中心环境伦理的建立需要在理论上对传统的伦理思想有一些重大的突破。从历史上人类道德意识发展的趋势看 ,人们将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到人类之外是有可能的 ;但从道德行为的性质看 ,非人类中心的环境伦理得面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难题。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 ,不在于根据既有的伦理原则进行逻辑的推衍 ,而在于人们通过跟非人类生命形式的沟通而建立起与它们的认同。这种认同在程度和范围上受到的限制意味着非人类中心的环境伦理可能也只能在有限的意义上建立。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伦理观是可持续发展伦理的全部意蕴,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市场运作主体的科学素养、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平。坚持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应把社会实践作为人与自然协调的基石,以人为本作为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取向,以统筹兼顾作为生态文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理路,修正市场主体的生态价值意识,以提高人类生态伦理道德素质的崭新内容。  相似文献   

14.
周莲芳 《学术交流》2001,3(6):67-70
可持续发展是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永续性地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本身内涵了伦理道德因素,也体现了有限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平等性,强调环境保护的道德责任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引导社会朝着文明、健康、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5.
徐志伟 《创新》2009,3(5):56-59
企业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但近年来企业界的见利忘义、贪婪自私、坑蒙拐骗、环境污染等现象,缺乏企业伦理道德,影响了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建立现代企业伦理制度应体现在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竞争合作、创新进取、环境保护上,应确立以人为本、诚信至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Over the long history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the 100 years of the party politics of socialist countries has emerged as a new form of politics. Exploration of the last 100 years of the party politics of socialist countries deals with the self-governance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of Marxist ruling parties. It reflects intraparty relationships, interparty relationships,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ty and government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ty and society, as well as foreign relations, and spans three historical periods, comprising the first establishment of party politics in Soviet Russia; the adoption of party rule in other countries, with concomitant setbacks; and the achievement by China, Vietnam and other countries of party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hundred years shows that success in making party politics the basic system in socialist countries and in tapping its full potential is attributable to the efforts made by Marxist ruling parties to undertake fruitful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grasp values, adhere to the truth and correct mistakes on the basis of exceptional strategic confidence and policy commitment, while constantly opening up new stages of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The party politics of socialist countries in the 21st century drives their modernization and cultivates and improves their practice. The union of the two in the magnificent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institutional civilization will have major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brighter future for humanity.  相似文献   

17.
詹秀玲 《创新》2009,3(10):67-70
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人",是党的建设的主体和党内权力的源泉。尊重和保证党员在党内生活的主体地位,是党内民主建设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实践也证明,保证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民主的现实生长点,现阶段需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和运行机制,为党员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党内民主的持续性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世界现实生活基础与普世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人类面临诸多共同问题及其自觉责任意识的觉醒,使得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普世伦理有了可能性,然而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还为期尚远,这是因为普世伦理能否形成,在认识层面上要受道德领域自身的特点所左右,在社会生活实践层面上要受现实国家利益原则及各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所左右.惟有在实现国际社会的利益公平的基础上使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一致,在意识上形成全球视野,普世伦理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有一个伦理道德基础来支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这个道德基础只能是诚信。目前,社会诚信的缺失影响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应加强诚信文化的建设、诚信理念的宣传教育,以提升政府协调与引导职能,营造诚信环境,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职能,加强信用体系的建设。这样在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共同作用下,建立诚信社会,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0.
To overcome the inherent shortcomings of 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and to improve the comparability of evaluation results, in this study, a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essures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catastrophe theory. An improved catastrophe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essure index (SPI), which was combined with 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propos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 (UNDP) to explore the human welfa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essures in 9 countries bordering the South China Sea in the period 2003–2015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provided by the World Bank. It was foun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investigation, the level of human welfare in the region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the HDI steadily rose, with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between 0.29% and 2.50%.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essur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neighboring region were very high, and the development models in this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4 types: very high level human welfare with very hig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essures; high level human welfare with very hig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essures; medium level human welfare with very hig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essures; and low level human welfare with very hig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essure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a country should explore its own development path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country to redu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bstacles. Moreover, bilateral or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should be actively pursued to solve the bottleneck problems that restrict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