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知多少次经过辽河,几乎每一次我都会停车驻足在它的岸边。史前的句骊河,汉时的大辽河,清代的巨流河,与黄河长江并列的华夏母亲河,苍茫一水,莽汤两岸。辽海大川的浩瀚,令人心神鼓荡,思绪飞扬。尤其是站在清初康熙年间修建在河边的巨流河古城遗址,迎水伫望时,我就会产生一连串的问号:辽河水来自哪里,源头在哪座山上,哪棵树下,哪粒沙中,并由此产  相似文献   

2.
辽河,汉时称大辽河,清代亦称巨流河。辽河流经沈阳地段的岸边有康熙年所建的巨流河古城,古城所在地新民古称潢南,此名来源于辽河的另一个古称——潢水,而狭义的潢水当是指辽河源头之一的西拉沐沦河。西拉沐沦河发源于内蒙克什克腾旗,其源头称为潢源。寻找潢源是我多年的一个梦想,于是在2012年的夏天,参加“辽河源采风”活动,从潢南出发,向潢源进发。  相似文献   

3.
正航运是大江大河的功能之一,辽河作为辽宁人民的母亲河,通航历史悠久,早在汉魏时期,就有东吴船队从东海一路北上溯辽河直抵辽阳的记载;辽、金、元三朝,都有"运槽辽东"的记载;明清时期,辽河航运达到顶峰,一度出现了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繁荣景象。明清时期,辽河是运送军粮的主要通道。特别是康熙年间,清廷为运送军粮,抵御沙俄侵略,特意在巨流河渡口、乌喇(吉林省境内)等地分别建造百余艘官船,作为运送军粮专用船只。同时在  相似文献   

4.
建州女真火儿阿部(胡里改、忽儿海)和斡朵里部(斡都里、吾都里)原居在牡丹江口,后来在明洪武年间,分别在其首领阿哈出和猛哥帖木儿的率领下迁走了。对建州女真从牡丹江口迁出后,是否徙居到回波江(辉发河),史学界是有争论的。 持肯定看法的人所持的根据主要有如下三条: 《李朝实  相似文献   

5.
在青西新区唐岛湾公园旁的海草房中,袁中平身着长袍,束发,长须,端坐于古琴前,焚一柱香,一曲《石上流泉》从指间"流淌"开来……只觉风韵雅致,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穿越古今在他的眼中,古琴"含五行秀气,禀阴阳纯精"但你是否能够想到,眼前这位仙风道骨的先生,最初的梦想是从戎浴血,不曾想年代却成为了台湾风行一时的摇滚歌手,而又几经机缘巧合,他开始痴迷古琴,并且钟情一生。他一身古装,却说一口流利的英请,台湾古琴家袁中平到底拥有怎么样的传奇人生?袁中平出生于台湾,祖籍江西,父亲是军人出  相似文献   

6.
唐先超 《社科纵横》2008,23(7):119-121
"台湾问题"产生已经六十多年了,国内、国际形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对"台湾统一"方式问题进行再认识.本文从"博弈论"和"合作论"的国际关系理论角度,多方面分析论证"和平统一".分析了"台湾问题"在特殊的"三方博弈"中产生,用"博弈论"分析了武力手段不是目前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选择,从而在"合作论"的思维下分析论证了"和平统一"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冯唐 《东西南北》2013,(10):24-25
港岛就是南中国海里一座冒出海平面的小山。能拾掇出来的地方,梯田一样,都种上了高楼。能通过环境评估和平息市民反对的时候,都填了海,然后再种上高楼。港岛和九龙之间,已经不是海了,是条不能算很宽的河,坐游船出海,当地不叫出海,叫游船河。再努努力,再填填海,九龙和香港就接上了,河变成地下河,人和车也不用坐船或者通过隧道往来了。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三十年问,偌大一个中国,只有香港一个对外的通道,即使再挤,热钱游资各方势力也要往这可达无需坐车,打雷下雨不用打伞。  相似文献   

8.
梦回高原     
《青岛画报》2005,(6):78-79
在西风漫烈、苍山如海、亘古不变的高原,我真切地体味到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迈与壮烈.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海边     
《青岛画报》2011,(10):48-49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这句诗点燃了多少人的居住梦想。海边生活的浪漫与情调,恰恰是在内陆生活的人的向往与梦想。大海对于他们,也许只是文学中的蔚蓝无际,影像里的波澜壮阔,却无缘一见。因此,心底对海的那份渴望一直存在着,积淀着,定格为一个梦想,一个遗憾。我很幸运,我见到了海,我与海的邂逅从青岛开始。  相似文献   

10.
小巧玲珑的形式美 诗之为诗,首先以审美的愉悦映入读者感官的是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苏珊·朗格《艺术问题》13-14页刘畅园的诗歌,形式短小,自由流畅,留给读者、一种复杂多样的运动感觉。如《海与我》: 海 很大 我 很小 我不怕海大 印给他 一串一串脚窝 他不嫌我小 用浪花 给我唱歌这是一首哲理诗,前两节写人与海对比,人不过“沧海一粟”。文字已经筒省到不能再少了。人与海不成比例的误差,从诗的形式感上显露出来。后两节从人的意志和精神去写海,赋予人的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