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原因的分析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而蒋介石本人的观点是研究此问题的重要依据和内容。蒋介石对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原因的分析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究,寻找相对客观、公允的结论,以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籍对《蒋介石与国民党腐败》的评介,透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亡的历史根源之一的腐败问题。认为腐败是导致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亡的内在根源,专制体制是国民党腐败的渊薮,蒋介石是国民党中最大的腐败者。尽管国民党一再侈言革新,但国民党的组织成分及其性质,决定了腐败者防治不了腐败。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亡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势成定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面临着彻底垮台的命运,为谋求退路,国民党当局决定东撤台湾。退台后,蒋介石为首的一批国民党元老们开始痛切反省国民党败退台湾的教训,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不仅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原因,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国民党本身的弊端,是其“组织瓦解,纪纲废弛、精神衰落,藩篱尽撤之所招致。”为了确保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总结大陆失败教训,蒋介石决定重新改造国民党,这就是国民党退台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党务改造运动。  一、党务改造的原因与具体实施 事…  相似文献   

4.
张群 《华人时刊》2010,(7):76-77
1949年在中国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新中国随之诞生,而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则风雨飘摇,沮丧地退踞台湾。随着国民党蒋介石政权退至台湾,盛传中的大陆黄金被蒋介石秘密运往台湾之谜一直未能破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民党是一个派系复杂而又长期陷于派系斗争的政党.其领袖人物蒋介石在大陆统治的22年中“三上”“三下”为国民党内部派系之争的历史勾画出一条清晰的轨迹.蒋介石“三上”“三下”,一方面出于他个人攫取党政大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具体而复杂的历史背景.研究蒋介石“三上”“三下”的历史真相,对认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兴衰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到台湾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很快。本文拟从台湾经济发展与大陆的关系这个角度谈些粗浅看法。一人们普遍认为,蒋介石在逃离大陆时,从大陆带走了大量的黄金和美钞,后来经过考  相似文献   

7.
正民进党当局为清算中国国民党党产,近来动静颇大。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反批:如果按照"不当党产条例"真要清算国民党财产,那么蒋介石时代从大陆运到台湾的黄金是不是也要一起算?一时间,国民党败退大陆前夕运抵台湾的黄金,再度引发外界关注。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 ,引起中国共产党 (大陆 )、蒋介石国民党 (台湾 )和美国三方关系急剧变化 ,由战前美与大陆接近 ,而台蒋受冷落 ,一变而为战后的美台联手、对抗大陆 ,演绎了一场昔日盟友变成战场敌手的历史活剧 ,并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雪窦山位于溪口西北8.5里处,海拔6000多米,山形地貌也没有太多特别之处,但是,它同蒋介石、宋美龄、蒋经国等国民党要人紧密联系起来,同国民党在大陆政权垮台,无奈退守孤岛台湾紧密联系起来,是中国近代史翻开崭新一页的重要见证,因而名传遐迩。  相似文献   

10.
国民党六全大会是国民党在大陆召开的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国民党六全大会的选举进行政治分析能发现国民党政治的衰微.这种政治衰微具体表现在六全大会与会代表名额分配是CC系、三青团等派系争斗与蒋介石直接干涉的结果.六全大会与会代表选举过程中存在着公开的不民主、舞弊和贿赂.六全大会与会代表的产生和六届中央执监委的选举过程中存在着鲜明的派系斗争和选举操纵.  相似文献   

11.
192 7— 193 0年间 ,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 (反蒋集团 )为了争取国民党的正统地位 ,都对孙中山的建国思想进行各自解释 ,并攻击对方违反了孙中山的建国思想。从他们的解释中 ,可以看出国民党内部建国理论的混乱和以后在中国大陆统治失败的部分根源  相似文献   

12.
绿茶书情     
正《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金以林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7月金以林是蒋介石和国民党研究专家,本书研究国民党派系政治,勾勒出蒋介石如何一步步取得国民党的最高统治地位。虽然有很强的学术性,但其故事性更有看点,毕竟我们还是喜欢读这些政治斗争带来的快意恩仇。  相似文献   

13.
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党理论与实践谢增寿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后,重新确立了国民党的理论纲领,对国民党作了一些改造,到抗日战争时期,其政党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备。本文试就蒋介石在抗战时期的政党理论与实践作一简要论述。(一)、蒋介石认为,唯有中...  相似文献   

14.
王树增 《社区》2012,(8):38-40
蒋介石无法想象毛泽东何以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有效地指挥着他的军队在全国的战场上与政府军对抗。蒋介石一生中唯一一次到延安蒋介石飞到了延安。国民党军的最高统帅以占领者的姿态进人共产党人的“巢穴”,这一事件在国民党方面看来极具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是当时执政党国民党内和平民主势力与国内外反战要求相结合的产物;蒋介石在政协期间的言行与国民党代表的妥协、让步,是会议通过五项决议的重要原因,正因此,国民党蒋介石受到各方面的一致称赞。国民党顽固派撕毁政协决议,破坏民主工程,恢复独裁、专制,则是蒋介石国民党统治中国在政治失信于民,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6.
陈樱  冯峙明 《老友》2010,(3):12-12
1940年11月25日,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一名部下突然遭到国民党军统特务的绑架。绑架的事由是:冯玉祥写了一本书《我所知道的蒋介石》,揭露蒋介石九一八事变后,妥协投降,积极反共的真面目。为阻止该书印发,国民党军  相似文献   

17.
国民党的大陆政策是指退居台湾后的国民党对中国大陆的政策。国民党的大陆政策是退据台湾后的国民党厘定两岸关系,处理国家统一的基本国策,也是国民党攫取合法政治资源的一种策略性政策工具。国民党统治台湾50年来,为了维护在台湾的统治和利益,其大陆政策也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8.
1934年8月,《时事新报》因不服新闻检查、刊发失实报道,被蒋介石下令禁止邮寄。《大陆报》随后也因夹带《时事新报》发行被一并停寄。两报长期禁邮,导致“四社”亏损甚巨,负债累累。国民党当局还策动两报总编辑辞职,向张竹平施加更大压力。在官方一再打压下,张竹平被迫辞去“四社”总经理职务,将其股权全部让渡给孔祥熙,与“四社”脱离关系。蒋介石之所以严厉制裁张竹平,一是要惩一儆百,遏抑报界屡禁不止的违检现象;二是借机攘夺“四社”,使之成为国民党掌控的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9.
胡绳晚年关于近代史上的中国国民党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胡绳先生对近代史上的中国国民党进行了再评述,提出了不少使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其要点有:国民党是个复杂的集团,不能笼统地讲是资产阶级政党;蒋介石不敢真正反帝,但在利用矛盾,保持半独立上比以往的统治者高明;国民党的"黄金时代"应是与中共的两次合作时期;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两大原因是没有真正发展资本主义和在农村无所作为;国民党能存在上百年的历史原因是在某些关键时刻能与时俱进,它体现于国民党在近代史上的三次转变。  相似文献   

20.
1930年4-10月,在中原大地上发生了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反对蒋介石的战争。这是近代中国最大的一次军阀混乱。这次大战基本结束了国民党新军阀集团纷争内斗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蒋记中央政权,揭开了蒋介石在大陆20年独裁统治的序幕,对30年代的中国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中原大战的发端和结局,尤其是中原大战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建立的作用和影响,作些初步探讨。一、中原大战发端:争权、争利、争地盘1927年上半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南京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峙。在激烈的争夺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