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溯因被认为兼具创新性和逻辑性,但因两大特性难以兼容而成为争论焦点。通行的解决方案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并招致了其它困难:将创新思维形式化以便将其纳入逻辑范畴,或彻底否认溯因的逻辑属性,只是从认识论角度对待溯因。若从以下观点出发,便可在充分尊重皮尔斯的前提之下,合理解决不兼容问题:溯因与溯因推理分别来自不同的概念领域,后者是前者的子集;属于溯因却不属于溯因推理的部分被称作溯因洞见。洞见具有创新性,而推理具有逻辑性。  相似文献   

2.
3.
皮尔士早年曾受严格的逻辑训练,坚持以逻辑学为学术目标,一生热情地追求逻辑学的改进和应用。他的逻辑思想具有广阔的视野,对于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然而,他作为一位伟大逻辑学家,长期不被人理解,只是在近几年才重新得到发现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皮尔士早年曾受严格的逻辑训练,坚持以逻辑学为学术目标,一生热情地追求逻辑学的改进和应用。他的逻辑思想具有广阔的视野,对于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然而,他作为一位伟大逻辑学家,长期不被人理解,只是在近几年才重新得到发现和重视。  相似文献   

5.
溯因推理描述的是发现假说和规则的过程,这些假说和规则依据相应条件能推出已给定的结论。另外,溯因推理还关涉主观概率逻辑,它可以对某一特定假说能否推断出相应结论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较于纯粹的概率方法,它对于未知因素的把握在命题判断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或然性的溯因推理通常应用于很多学科,尤其在医疗诊断中,与条件概率相结合的医疗测试结果经常用来确定某种疾病产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从翻译研究前沿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谈起,在认识皮尔士哲学思想、溯因理论发展过程、溯因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从皮尔士认识论角度探讨皮尔士溯因本能的假设生成过程和溯因推理的假设评估过程在翻译研究中的体现:翻译单位的动态变化,同一译者、同一文本使用的不同的主客观翻译单位,翻译策略使用中去桎化策略与心理词汇提取过程体现溯因猜想和溯因推理的相融、交互的动态过程。同时对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哲学严谨性、确定性真理观进行探讨,呼吁用皮尔士理论对翻译过程进行反思,以促成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溯因推理越来越受到逻辑学、计算机等领域的重视。皮尔斯最先提出溯因推理,他认为只有溯因推理才能产生新知识,并通过对演绎、归纳和溯因推理的形式的分析,阐述了溯因推理的意义。汉森进一步总结了皮尔斯的溯因推理理论,并确切的提出了溯因推理概念。Harman和Josephsons把皮尔斯的溯因推理理论和"最佳解释推论"相等同。溯因推理从假设的前提能够得出猜测性的结论,其在本质上是非单调性的。  相似文献   

8.
溯因是有别于归纳和演绎的第三种推理逻辑,创始人皮尔斯基于此提出了"科学研究的三阶段循环"。其后续发展除了最佳解释推理(IBE)以外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溯因逻辑弥补了归纳法和假设演绎法各自的不足,因而被认为"好的科学在方法上应当是溯因的"。溯因方法论在行为科学研究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指导价值,在定量研究中,方法学家海格提出的科学方法的溯因理论克服了以往研究惯习中只重视"辩护语境"而忽视"发现语境"的偏颇,强调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路;在定性研究中,溯因分析对扎根理论的革新也有助于完成其理论构建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溯因推理是语言理解过程中建立假设和论证假设的前提。关联理论是为获得最佳解释而确定所溯假设合理与否的重要手段,是在溯因背景下运行的论证机制。词义的调整和产出是利用溯因推理为起点,将所得假设作为关联理论推导含义,验证其合理性的系统过程,从而达到在语境条件下确定词义和准确理解说话人意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英语单词形义联系的紧密程度决定着词义或词形提取的轻松程度;英语单词形义联系的建立有赖于构词成分策略的使用。在运用构词成分策略重述已知词义的过程中溯因推理,把英语词汇形义联系的过程转化为动态逻辑推理,也可解决英语词汇的已知词义重述问题:从待解释项"单词的汉语词义"出发,结合构词成分等背景知识,到解释项"单词英文拼写的意义拆分"进行逆推。溯因推理有利于促进并优化单词形义联系的建立,进而提高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1.
皮尔士符号学对雅柯布森语言学思想具有极大影响。皮尔士符号学直接影响了雅柯布森在交际理论、失语症、语言索引性、语言像似性、翻译理论等领域的研究,他们间具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皮尔士在世界语言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皮尔斯是现代回溯推理理论的奠基者,针对回溯推理的研究是从创新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理论出发的,并提出新的推理分类理论。这一理论又促进了回溯推理理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译者目的与翻译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功能主义目的论出发,结合描写学派的翻译规范论,以《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中译本为例,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行为及其制约因素,进而指出,译者主体作为两种文化的中介,受译入语体系的规范所制约,需要(赞助人的)翻译目的来做指导以作出翻译决策,表现为既要接受赞助人的主导,又要迎合读者的期待视野,还要遵守自己的道德规范,其文化身份和文化取向不可避免地体现在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存在着丰富的逻辑推理思想,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所孕育的逻辑思想有其特殊性,所以对中国古代推理思想的理解就不能仅仅依照西方惯常的理解模式,而是要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加以探讨,如此才能显现出其推理的合理性。先秦时期的推理思想显著体现了整个中国古代推理思想的特征,准确恰当地理解其语境化特征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  相似文献   

15.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自建语料库比较分析了三个不同译者对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翻译。以典籍英译译者汪榕培教授的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英国著名汉学家Arthur Waley的译本和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译本为参照,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层面对译者文体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三个译本与《孔雀东南飞》的原文相比,译本的词汇量明显增加。在词汇量增加的同时,词汇变化量却在减少;汪榕培译本与Waley译本用词方面偏向归化,许渊冲译本异化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6.
受康德影响,皮尔斯极为重视范畴演绎,他试图找到比康德范畴更普遍的基本范畴.1902年以后,范畴演绎进入现象学时期,基本范畴最终确定为第一性、第二性和第三性.范畴演绎是皮尔斯哲学的基石,是皮尔斯建构体系最重要的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7.
一分为三研究汉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辩证法是一分为二的 ,中国辩证法是一分为三的。根据一分为二的观点 ,人们用二分法研究语言。根据一分为三的观点 ,我们不妨用三分法研究汉语。其实 ,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研究中 ,三分法都有较多的体现 ,能够解决二分法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用一分为三的观点和三分的方法研究汉语 ,可能更切合汉语的实际 ,更能揭示汉语的特点 ,形成的理论和方法更具有中国特色。这样的观点和方法含有东方哲学的底蕴 ,继承了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传统 ,对丰富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会有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文化转向"视野下的翻译理论充分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译者从忠实的"仆人"提升为具有创造性的"主人",译者的主体性决定了翻译文本的选择与翻译策略的取舍。在译者主体性关照下探讨英国新教传教士、汉学家麦都思《尚书》译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分析麦都思的译者身份在翻译策略中的体现,以期能够为促进今日之中国典籍西译、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提升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提供可资参照的历史经验,并为今日世界翻译的理论建构以及中国译学理论建设提供丰富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皮尔斯的符号“三分说”理论基础是其哲学的“三个基本范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存在和第三性存在。与此相对应,皮尔斯提出了三个符号“三分法”。根据符号与其所指对象的关系,他将符号分为拟象符号、指示符号和表征符号。它们相互依存,但其中某一项起支配作用,从而显示出符号主体特征。汉字“六书”可以在皮氏符号理论框架内得到合理解释 :象形字具有最强的拟象性,属于第一性存在的拟象符号;指事字和会意字通过符号与符号或标记的组合来指示某种关系,表达意义,属于第二性存在的指示符号;形声字、转注字和假借字具有最强的抽象性和社会规约性,为第三性存在的表征符号。后三者构成汉字的绝对主体,从而决定了汉字表征符号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美国哲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符号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用存在本身、符号表征、意义指示等来概括,连接这三个核心概念的枢纽是感知,这是解读皮尔士符号思想的关键。这从皮尔士符号思想的来源、形成(对符号的界定、符号分类方法、符号意义诠释)及对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可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