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文学人类学批评模式正在探索发展的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范式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马克思主义文学人类学批评在资源选择上,拆解了宗教文化模式,而力图通过对人的现实存在的考察,来寻求建构人类精神文化的基石.在提炼方式上,摈弃了先验论的求证方式,而强调通过不同民族文化精神的平等对话、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来实现人类精神文化的持续建构.在价值取向上,纠正了专注原始野性的偏狭视角,在理性和感性的结合点上揭示人追求自由的本质特点,将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结合起来考察,具有审美的维度.  相似文献   

2.
介评后现代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女性主义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的一个新的女性主义思潮.虽然表面上看后现代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某些相似之处,并且后现代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进行了充分发挥.但两者的本质却相去甚远,因为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一种"宏大叙事"并予以批判,它还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概念都将失去效用,同时大部分后现代女性主义都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着女权理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后现代女性主义对待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和认识是偏颇的.女性主义思潮要想取得真正进步,必须吸收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原理和理论策略.  相似文献   

3.
生态人类学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人类学是20世纪后逐渐形成的一门人类学分支学科,特别注重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样的研究取向在整个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生态人类学家对文化与环境关系不同的表述和侧重构成了多种理论和观点。文章对生态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及各种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为深化其实证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特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明  吴晓 《学术探索》2005,(3):116-121
西方现代美学选择了与古典美学相反的学术路径,批判并放弃了从理性、概念出发演绎出庞大的抽象理论体系的学术模式,追寻对有关艺术和审美的具体问题的解释,这为人类学介入艺术及审美领域提供了学术契机。而美学本身早就有着人类学表述的传统,为美学的人类学转向作了知识结构的准备,人类学一直以来热衷于对艺术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介入美学和接纳美学作了经验模式的铺垫。艺术人类学就是在美学进行困境摆脱时而与人类学整合而成。在学科特质上,艺术人类学表现为以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理论思辨作为潜在资源,以人类学的田野实证作为具体路径,以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和求实的参与观察方法彰显其自身的敏锐现实介入力和问题阐释力。  相似文献   

5.
杰姆逊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本文从杰姆逊理论发生的角度探讨了他的理论逻辑,揭示了"生产方式叙事"和"认知测绘"与个人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在总体上勾勒出杰姆逊"后现代"政治思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试析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姆逊试图通过后现代观点来重新思考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观点的首次尝试。他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元批评的基础上吸收、整合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以及后现代理论的产物。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在诸多深层问题上有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能够对后现代社会提供更广泛的观照和更深刻的理解。在后现代论争中他坚守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试图使之能圆满解释当前晚期资本主义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即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来建构后现代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人的生命本体论中,结构主义和存在主义将"结构"与"选择"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陷入了"二元论"的泥坑。人的生命本体论由"二元论"到"二重性"转变已是时代的切望。基于20余年对人的生命本体的研究和调查,本文作者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为科学方法,试图在哲学人类学领域重构人的生命本体论。文章提出,人的生命本体具有"结构与选择"的"一体化二重性",结构与选择互相联结、互相决定、互相转化,一体化存在。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具有共时态存在、历时态存在、交互关系态存在等多种存在方式,并且具有实践性、现实性、主体性和二重性等多种属人特性及功能。这一理论重构是对"主体人类学原理"的进一步深化,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人的生命本体论基础,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人生哲学,为人类学自我超越提供了理论参考,具有多种前提性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8.
进化论与当代马克思主义人类学郭净西方人类学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曾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而它的理论,也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将人类学同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的一条重要纽带,便是文化进化论。可以说,把握了文化进化论这一线索,...  相似文献   

9.
从文体的角度来看,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当代文学叙事结构、视角、意蕴中挖掘其人类学特征和意味,可看作是“隐性”的人类学转向;二是从“常规”文本穿插田野笔记这一现象来探讨这种人类学转向的过渡状态;三是从跨文体写作的民族志转向论述“显性”的人类学转向.当然,文体变化的背后不仅与文学创作方法、观念相关,与国家文化战略安全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从学术史来看,多元文化视角虽然直接源于20世纪迅速兴起的一个学科--文化人类学,但其推广应用的领域几乎遍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门类.当代中国文学理念和文学思想从一元论到多元论的重要变化,可用"人类学转向"来概括.本文审视文论界和比较文学界新兴的跨学科研究潮流--文学人类学,梳理其学术理念和研究范式的发生.西方知识体系的普世合法性问题的提出,使现代性建构的文学学科的贵族化取向受到后殖民主义的反拨.各民族着眼"地方性知识论"的本土观点,给国际的文学研究带来多元文化视角的变革,体现于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及研究实践.分析文学人类学派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评述其对人文研究方法论创新的贡献--"四重证据法",以"黄帝号有熊"为个案,可以展望四重证据法在人文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作为一种"文化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种表达,这体现在人类学家所研究的社会关系、象征符号以及各种的人造物品上.人类学家对文化的研究又可能是一种文化的翻译,是把某种文化的表达再次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翻译,在这过程中有改变、篡改甚至是对愿意的背叛,这些成为开拓文化之间交流的障碍.今天的人类学似乎应该为社会营造一种敞开的交流的氛围,让文化像书一样打开着,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去阅读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代云红 《学术探索》2012,(8):130-133
从现代学科分类情况来看,"文学人类学"主要被放置在人类学、比较文学、文艺学三个学科里,成为三个学科的亚分支,这反映了"文学人类学"目前的现实状况及地位。本文无意争辩学科从属的问题,而是从知识话语学角度探讨现代学科分类体系对"文学人类学"可能造成的遮蔽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雅砻江中游扎坝大峡谷的走婚民俗个案,认为走婚既非传统 观念中落后的婚俗,亦非母权制的产物;走婚看似自由,实有许多代价。同时指出,每一种文化有其独特 的价值和功能,应以文化平等的态度对待全球化浪潮下土著文化的族群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地理大发现"不仅使人类对世界产生了崭新的认识,也使西方的地理科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近代"西学东渐"以降,西方的地理科学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地理谱系、知识、价值和表述并置,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夹生现象",即中国的地理知识并没有融入到地理科学中,而我国的"地方表述"仍坚守着自己的传统.如何使地理科学与我国的地理知识、地理价值和地理表述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地理学",需要学界进行反思、研究和重建工作.在这方面,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冯景源 《东南学术》2006,(6):107-114
<东南学术>开展的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学术争鸣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表示我国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从一般原理的研究进入到重视文本的探讨.这种文本的探讨深入到唯物史观的三个方面:一是这一历史观在唯物史观制定初期没有也无法制定的部分,这就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的内容;二是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道路的关系问题;三是马克思史学研究的方法问题,这表现为逻辑方法与实证方法的关系问题.对此,争鸣双方都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有着深刻的理解.其二,双方的分歧是同我们以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层面上对唯物史观理论的理解有关系.长期以来,哲学教科书遵循的是"二分板块"结构(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者的关系是前者对后者是一种"推广"或"应用"的关系.今天我们关于马克思晚年笔记的争鸣,既涉及对"二分板块"观点下的唯物史观理论如何制定的理解,又与这一理论体系、历史使命或它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史料·方法·理论: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钟九闹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小也 《河北学刊》2004,24(6):162-170
以往属于农民战争研究领域的"钟人杰起义",在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下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随着不同性质的资料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它们之间的种种矛盾亦凸显出来,而这正是更具解释力的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旅游日渐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重要的活动内容。旅游活动蕴涵着深刻的人学内涵,它体现出人的生存方式的本真性、自由性、文化性与审美性等特征,是人向自我生成和发展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8.
叶志坚 《东南学术》2005,(3):112-120
本文认为,探明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是解决马克思晚年笔记称谓问题的关键.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必定源于革命实践而绝非仅仅是理论研究上的需要.马克思晚年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就在于结合俄国的实际状况,充分利用人类学研究的相关成果,揭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道路的辩证统一,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新设想.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学的研究,既应答了来自革命实践方面的挑战;又完善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本文指出,如若用"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这一称谓来取代"人类学笔记",不但有悖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而且对马克思晚年的理论贡献也难以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对于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称谓,还是应该将其称之为"人类学笔记".  相似文献   

19.
关于“尔曼里”的社会人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北地区信仰伊斯兰教苏非主义的穆斯林民族群众是中国穆斯林当中信仰最为虔诚、信念最为坚定的群体之一。从人类学角度对于“尔曼里”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作者认为它是典型的文化符号 ,是族群凝聚的主要手段 ,具有社会整合作用和文化分隔的意义。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 ,中国西北穆斯林们依然恪守他们的宗教信仰 ,以其自身特定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为前提 ,继续保持着自身的宗教生活方式 ,以频繁地干“尔曼里”的形式 ,固守着他们的精神家园 ,并向世人昭示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看或被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状态。就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在场观看?观看者和被观看者处于什么关系?透过我们的观看,呈现的是自己文化的影像记忆,还是现实人文的多重镜像?我们的图像如何具有我们的文化特质等问题,本文结合2009年在昆明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研讨情况,对“我看人,人看我;我看人,也看我;我看人怎么看我”三个视觉人类学角度做些论述,以期和学界同仁分享大会研讨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