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公民主权在新技术资讯平台上的不断彰显,网络民族主义对外交政策的形成及其效果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两者的互动过程是复杂的.案例显示,网络民族主义通过网络民意支持以增加回旋余地、网络舆论使外国感到压力并调整对策等层面,对外交有正面的助推作用.然而,网络群体极化的普遍特征混杂着中国特色的悲情意识,使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也失于过度敏感、极端,甚至伴有黑客行为,从而对外交推行形成阻碍.在重复博弈的互动过程中,网络民族主义因言辞与行动存在落差、好恶态度变化太快等特点,更进一步削弱了其在积极层面对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网络民族主义探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互联网上兴起了民族主义。网络的直接表达功能和虚拟空间为表达民族主义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国际的强权与中国的崛起是民族主义兴起的现实背景。网络民族主义也是政策倾向与教育传统的折射。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在表现形式上它是一种相对温和的、以世俗理性为基础的民族主义,在内容上则根本上是一种爱国主义.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在当今中国仍然有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伴随着世界形势变化、国家发展和社会转型而出现一系列变化,表现在表达方式从虚无走向自信,表达场景从现实社会走向网络世界,表达情感从非理性走向理性。其转化动因在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增强;网络技术的发展,表达渠道的多样化;理论引导逐渐科学化,国家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未来走向将由被动自卫向主动自强转变,由防范危机向寻求机遇转变,由情感宣泄向理论阐述转变,更加重视对网络民族主义话语的整合与引导。  相似文献   

5.
当代网络民族主义的勃然兴起,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其它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紧密关联;它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并且非自觉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力量。特别是在促进公民意识生成、扩大民众政治参与和推动市民社会建构等层面上,网络民族主义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中国民族主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族主义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参与了这一问题的讨论。近十年来,学术界对民族主义的概念、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以及当代民族主义存在的原因、困境和中国民族主义的未来发展路向等各个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对深化民族主义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主义中的非理性因素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将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特别是极端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危害更大,因此必须构建理性的民族主义。文章对理性民族主义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构建理性民族主义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8.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中的青年领袖是那些有能力主导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发展趋势,能够对网络民族主义者产生重要影响,在某种网络条件下能够带动民族主义者进行爱国行动的青年人.首先,青年领袖要在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中起引导作用,必须具有高度的参与意识与分享意识,善于搜集信息;也需要具有高度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挖掘社会信息,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还需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青年领袖在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引领中,善于通过一种平等参与的双向互动关系影响民众的行为与思想,青年领袖对于网络民族主义的理性与健康发展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科学界定民族主义的范畴,分析了建构理性民族主义的客观必然性;说明民族主义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指出:深入透析民族主义的内涵,正确认识民族主义存在的客观基础以及民族主义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叩响理性民族主义的大门,倡导在全方位多领域建构理性民族主义,对推动中国和平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由于中国民众在外交领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及在经济、政治、文化因素上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民族主义再度兴起,但表现形式只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一定领域起到了消极的影响。本文针对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提出了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走向,即构建与传统种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相区别并融入全球化时代的温和、理性、开放的中国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以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随着中国本土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愈发强烈,这种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对中国的全面认同。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随着中日矛盾的逐渐激化,南洋华侨民族主义升华为爱国主义,对中国的认同不但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而且具体表现为对中国政府的认同。这种以中国认同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是在宗教、家乡意识上发展起来的,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直接威胁到华侨的经济利益,也激发了南洋华侨同仇敌忾的情绪。然而.这种以中国认同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忽视了华侨在南洋社会的政治目标,也错过为此目标而进行华侨社会自身的整合活动及与其他族群关系的调整.这是20—30年代以中国认同为全部内容的华侨民族主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近代湖湘民族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王船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成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的酵母;其二,是近代湖湘许多爱国志士为变法和革命牺牲的英勇事迹,极大地激发了近代中国有志青年的爱国热忱。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初,国内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新思想广泛传播的时代背景下,梁启超最早将民族主义理论介绍到中国,并根据时代特点,提出宏扬中国民族主义,以抵制帝国主义侵略。其民族主义主张对激发近代中国各民族人民爱国主义热情,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网络舆论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网络的匿名性、随意性等特点也给网络舆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群体极化现象在中国网络舆论中表现为民族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两种倾向。其成因有个性化传播带来的信息过滤、群体盲从和社会问题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之风鼓荡于中国,其理论渊源来自于西方,以法国为代表的强调公民理性联合的民族主义、以德国为代表强调共同族群文化信仰的民族主义尤有影响。其影响下,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主义理论探讨中出现了民权民族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与小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与反传统民族主义等不同的主张。这些思考奠定了未来中国关于民族主义思考的框架,后世出现的国家民族主义的盛行、多民族一体格局的成形、反传统民族主义的持续及文化民族主义的曲折等,都可见其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期,并在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主义诉求在近代中国成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迅速传播恰恰是为了民族主义的需要。由于发展历程的特殊性,近代中国同时呈现诸多极为复杂的吊诡关系:传统与启蒙、排外与西化、民族危机与个人权利等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不具备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中民族主义产生的经济、政治条件和社会力量,缺乏自由主义基础,出现了各种错位与冲突。在经历种种探索之后,民族主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全球化和民族国家发展之间的张力是中国民族主义话语体系变迁的主要动力,一方面中国要融入世界,应对来自国际社会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也要关注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国内的社会、民族矛盾,这种双重压力促使中国民族主义的话语体系和研究范式发生了转变,即从民族主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民族主义的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部分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关切和中国在全球化治理中对自身的定位和国际担当。实践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文明观、国际秩序观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对原有的民族主义话语体系和研究范式的超越和重构,成功回应了全球化和民族国家发展之间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和文化失衡{失范}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志士仁人们选择了文化民族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稻草。中国近代的文化民族主义自戊戌时期开始,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到了五四时期,文化民族主义达到了空前高涨,并一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解放,使中国文化充满了活性。这一时期的文化民族主义主要包括文化保守主义和西化派,它们都从救亡图存出发,致力于中华民族和文化的重建,这个过程对全体国人来说是历史的转折,是值得全体国人学习和铭记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对待文化民族主义,我们要学会在学习与铭记中反思。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前的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具有典型的反应性和防卫性特征,官方所推行的国家主义经济战略极大地阻碍了民间资本的发展。虽然晚清中国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但早期经济民族主义的诉求仍主要限于经济方面,而忽略了政治取向,体现了古代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双重性,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20.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在全球化背景下汪洋肆意,作为一种裹挟着强烈情绪化的情感意识,它对于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价值观培养等多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也体现出了民族主义思潮的两重性。因此,有必要通过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加强对中国当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引导,使民族主义走向理性化,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