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近年来,一个词语在我国的媒体传播中和实际生活中多了起来,叫做“幸福指数”。事情的起始,大概是在1970年的不丹王国。这个国家的旺楚克国王提出了一个“国民幸福总值”的概念(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也翻译成“全国快乐指数”,包括四个要素: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2004年还在这个国家开了一次关于建立世界“幸福指数”的国际会议。  相似文献   

2.
问题     
“新三座大山”之医疗费用老百姓感慨地将“医疗、教育、养老”并称为“新三座大山”,其中医疗费用因为其不可预期性尤其让人提心吊胆。中国医疗服务费用的增长速度已经快于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居民的经济或心理承受能力,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导致社会普遍反映“看病难、看病贵”。根据卫生部2004年年底公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过去5年,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了8.9%、农村增长了2.4%,而城市、农村的年医疗卫生支出则分别增长了13.5%和11.8%。客观而言,伴随医疗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国房价之高昂,可说是老百姓怨声载道,民怨沸腾。可昂贵的房价却几乎比人民币还坚挺,谁掉价它都不掉价,还越走越高,我行我素。真是那句话:“在骂声中成长”。 2004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6,694亿元,GDP增长达到9.1%。” 虽然让人振奋,振奋之余,也让人有点儿感到不安。 2004年中国经济的变数增多 2004年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是非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发展中水土资源的“增长尾效”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必需条件。根据Romer的假说,实际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增长由于资源耗费引起了“增长尾效”。本文深入地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中资源耗费“尾效”,发现了水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尾效”为0.001397,土地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尾效”为0.013201,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引起的“增长尾效”为0.014548。换言之,中国每年经济增长的速度由于水土资源的耗损,每年要降低1.45%,是美国水土资源“增长尾效”的6倍。这是一个很大的数据,只要经过1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就会因为资源消耗而降低到现在的84%,如果到203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就会因为资源耗竭而降低35%左右。“增长尾效”所以大,起因于土地资源的“增长尾效”大,这意味着在资源保护方面我们应该更多地注意土地资源问题。另一方面,水资源作为可更新资源却存在“增长尾效”,说明增长中对水资源的某些耗费是永久性的,需要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5.
《领导文萃》2007,(2):40-43
许多人士撰文表示,国家统计局推出幸福指数等数个“软性”指数,其诉求无异是美好的,合乎情理的。从理论上讲,是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事。它不仅仅是完善统计体系、全面完整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必须,而且,意味着追求GDP增长不再是政府惟一关心的“大事”,关注“人”,关注人民幸福正在成为政府执政更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同时,它也让老百姓感到自己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感到自己确确实实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之“本”。更多的人士则提出疑虑和异议。  相似文献   

6.
"民工荒"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契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工荒”产生的原因2004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遇到了招工难问题,由过去的“民工潮”转变为“民工荒”,部分企业的空缺岗位迟迟找不到农民工,农民工的供需缺口较大。导致“民工荒”的原因主要有:1.经济增长加快导致对农民工更大的需求。2004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  相似文献   

7.
如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态势,在人类发展史上创造了“中国的奇迹”。然而,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国民的社会福祉、增进国民的幸福程度,国民幸福感应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我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已经显著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状态,但经济增长向国民幸福的转化依然存在着广阔的改进空间,而国民在生存需要有效满足之后也必将更加关注发展和享受需要的满足。据此,单纯从经济增长维度去理解社会发展越来越暴露出狭隘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列车的运行表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2003年和2004年第一、二季度的增长曲线,向人们显示出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提速可能已经开始。同时,社会经济生活中也确实出现了投资和货币规模“超常增长”等虚热的征象。现在,政府宏观调控的拧紧开始发生作用,并得到相当认同。对此,我认为应该更加深入的思考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个体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幸福的达成,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为了满足人的幸福追求。幸福感是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风向标”。本研究通过对武汉市城镇居民的幸福感状况进行测量,分析武汉市居民幸福感与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幸福武汉”的“两型社会”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然而,中国社会调查所发布的2005年常规民意调查报告却显示,2005年中国人整体幸福感上升,但道德满意度下降。数据表明:有47.6%的被访者在“幸福感”综合指标中感到“非常满意”或者“满意”,较2004年提升了8.7个百分点。但公众对“传统道德”指数的不满意度为38.2%,比2004年上升了2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两会上,“为人民幸福”是代表委员们的“口头禅”,“让人民幸福”也醒目地出现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各地“十二五”规划中。宜都,这座美丽的滨江城市,这个幸福的宜居之都,近40万宜都人民过着怎样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课题背景:2008年2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等提出GDP作为一个经济表现和社会进步指标有重大缺陷。建议用“国民幸福指数”(GNH)取代GDP。斯蒂格利茨等人报告摘编版,就是《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一书。本书也随着汪洋的公开推荐,迅速成为广东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热门图书。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由“城”和“市”组成,“市”为效率的源泉和增长的动力,“城”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市”的主角是企业和个人,政府仅仅是“城”的守夜人。只讲“城”不讲“市”,就抽掉了城镇化的精髓。依靠没有“市”的“城”维持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期间,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和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幸福提升的同步。经济活动的根本目标、终极目标,是人的幸福,但GDP增长与幸福提升,并不一定是同步的。有人主张,应该以幸福指数替代GDP,来衡量各个地区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决策导刊》2007,(12):F0004-F0004
今年以来,永川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和“率先”的总体要求,以撤市设区为契机开创工作新局面,又好又快提升经济实力,创新机制提升区域活力,培育品牌提升城市魅力,共建和谐提升发展动力,呈现出经济发展提速、城市形象提升、社会事业进步、社会政治稳定的可喜局面。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7%。  相似文献   

16.
柯谢  严宣 《决策》2008,(9):35-37
60%的县域科技工作者感到生活压力大,其中生活压力很大者接近20%,只有7%感到没有生活压力或生活压力较小。与此相适应,感到很幸福或幸福的县域科技工作者不到一半。至于不幸福的原因,63%认为收入不高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杨群 《决策探索》2010,(23):32-33
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而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浪潮汹涌澎湃。在近期举行的“中国的域市化:目标、路径和政策”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纷纷为中国城市化大胆预测:有人说到2025年将有2/3的人生活在城市,有人预测203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八成,有人预计到2050年城市人口有望达9亿。  相似文献   

18.
综合经济实力:厦门、沈阳、大连GDP累计增长最快超过16%“十一五”开局之年,各副省级城市引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其中,广州GDP总量最大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11,(1):27-27
作为中国社科院2011年《社会蓝皮书》重要组成部分的“2010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指出.2010年物价问题再次成为城镇居民的首要关注点,4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此项;而农村居民首要关注点为医疗体制改革,物价问题以36%的比例排在了第二位。从历年的居民物价波动承受力的情况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承受力都处于5年来的第二低位。  相似文献   

20.
趋势     
《领导文萃》2006,(4):8-9
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将趋于更加稳健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指出:“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人均国民收入将在2000年的水平上翻番。实际上,在2000年到2005年,人均国民收入已经增长了47%。这就意味着2010年的实际目标相对G D P增长目标的幅度已经含蓄地降低。在确定一个更保守的经济增长目标之前,需要做出一个重要的考虑,那就是在过去几十年的城市高增长中,已经使收入差距和社会压力大大增加并为之付出代价。“十一五”规划中,我们期待政府能保持7%的增长目标,并且事实上政策制定者中继续坚持9%经济增长率目标的人已经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