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亦工亦农人口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亦工亦农人口是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村社队企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人口类型。据统计,到1981年底我国农村从事社队企业和交通运输、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企事业的亦工亦农人口达3600多万人(尚未包括农村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工作和以自营形式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亦工亦农人员,若把这两部分人加进去,我国目前其亦工亦农人口至少在4000万人以上),大约要占全国农村人口的4%,占农村总劳  相似文献   

2.
亦工亦农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亦工亦农人口是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村社队企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人口类型。据统计,到1981年底,我国在农村从事社队企业和交通运输、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企事业的亦工亦农人口达3,600多万人(尚未包括农村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工作和以自营形式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亦工亦农人员,若把这两部分人加进  相似文献   

3.
<正> 本文所说的亦工亦农阶层,是指户口在农村而工作在工厂,同时或多或少地与农业劳动保持一定联系的这样一层人的总和。从社会结构的观点来看,这批人是从农民转变为工人的过渡阶层,它即不同于完全意义上的农民,又不同于吃商品粮的工人,而是兼具上述两种人的特性,所以我们称之为亦工亦农阶层。社会结构变化的基础在于社会分工的发展。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不仅农业  相似文献   

4.
一、小城镇中的“摆动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 一般普查和统计的镇人口仅仅是指居住在镇上的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而实际上在小城镇居住和工作的还有其他人口,其中一种是亦工亦农人口。这里的“工”是指广义的,包括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以及文化教育等非农业部门。这部分人口是兼业劳动者,大多数家住农村,劳作在镇,其户口在农村,而工资收入大部分来自在小城镇的工  相似文献   

5.
我国10亿多人口,近80%生活在农村,劳动力的75%也在农村,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仍然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目前,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和劳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不仅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尽快实现。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利用,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一、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农业生  相似文献   

6.
一、改革开放给女性人口带来了机遇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女性人口生产能力的发挥与提高创造了条件。 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我国有68.09%的女性人口分布在农村,在女性从业人员中有75.4%的妇女从事农、林、收、渔业生产。因此,农村女性人口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变化,具有一定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不但将影响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且粮食和住宅的供应,教育和劳动就业需要的满足,都将成为严重的问题,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当前劳动就业的矛盾不仅反映在城市,而且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村劳动力的过剩,将更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几个社队的调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 乡村企业人口:城乡双重压力下的“井喷”严格说来,1987年以前的社队企业并不具有现在意义的乡村企业所具有的属性,还囿于“农村副业”的藩篱。它只能是今天乡村企业的历史起点和发展渊源。1979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标志着乡村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自此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  相似文献   

9.
关于取消“农转非”制度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有关“农转非”的几个基本概念农业人口,指的是依靠从事农业(含林、牧、渔业)生产维持生活的全部人口,包括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以及由他们扶养的人口。1非农业人口,指的是依靠农业生产以外的职业维持生活的全部人口。在人口学上,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根本标志是劳动者从事工作的性质。农业人口不等同于农村人口。农村人口是个地域概念,农业人口是个经济概念。农村人口中,既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又有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农业人口与农业户口也有区别。农业人口的确定依据是劳动者从事工作的性质,而农业户口的确定依…  相似文献   

10.
<正> 农村人口转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转”,即由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发生职业转变;二是“化”,即职业变化与地域迁移同步,实现农民“非农民”化、农村人口城镇化。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了分工、分业的深入,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村劳动力的从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呈下降趋势;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劳动力则呈上升趋势,逐年递增。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点在农村。目前,全国农村人口已达9亿多,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农村育龄妇女近3亿人。农村人口能否控制住,对全国人口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搞好贫困地区农村人口控制是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对贫困地  相似文献   

12.
1994年辽宁省计委社会处《辽宁农村三大人口问题研究》课题组对辽宁六县十八村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文是对这一调查结果的分析。一、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辽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很不平衡。就劳动适龄人口中的劳动力资源而言,大部分处于半开发状态,少部分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本次在六县十八村共调查3,551人,16-59岁劳动适龄人口2,433人,其中在校学生187人,从事家务劳动304人,有就业需求的1、942人,劳动参与率为79.82%。有就业需求的人口中待业者32人,待业率为1.64%。16-59岁从事谷种生产劳动的人中、年…  相似文献   

13.
<正> 四平市是一个33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这个城市早自六十年代初,就面临着待业青年的劳动就业问题。为了把知识青年在内的待业青年的劳动就业问题解决好,这个城市的有关部门,从1962年开始,组织待业青年下乡试点;1963年开始下乡,到1968年,上山下乡青年达到1.4万人。从那以后,进一步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中学生一毕业,一律上山、下乡。其结果是给农村社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为了减轻农村社队的负担,从1975年起,试行厂社挂勾、校社挂勾的办法。但是,待业青年的劳动就业问题,仍然是个“大老难”,解决不了。  相似文献   

14.
江苏的人口状况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990年全省总人口达到6766.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361.8万人,占总人口的79.2%,在近2800万农村劳动者中,有61.5%的从事第一产业。因此,研究探索江苏省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规模及其途径,对我国由传统的农业国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国家转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 这里所说的人口结构,不是泛指人口的各种构成,是指人口社会构成中的从业结构。如所周知,人口结构反映经济面貌和生产水平。我国十亿人口,八亿农民,这样的数量,这样的结构,反映了我国经济面貌还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业人口,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以维持生活的(包括由他们抚养而未参加农业劳动的人)全部人口。按照我国的习惯说法,是指不吃商品粮的全部农村人口。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三十年来,各国农业人口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我们可  相似文献   

16.
一、人口计生工作融入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注农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基础。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目的是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既是农村改革的中心和主体,也是农村改革的目的和归宿。规模适度、素质相当、结构合理的农村人口是农村改革的必要条件。同城市相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关注人口安全,促进乡城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安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人口安全既应该包括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协调,也应该包括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等的和谐,使他们处于可持续的发展状态。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出现了与城市和农村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流动人口与农村社区发展的协调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大量的人口流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同样也给农村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包括养老、儿童教育等多个方面,关注流动人口给农村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乡城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于解决我国的农村和农民问题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贯彻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以来,展现在我们面前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以它星罗棋布于广大农村,并与农村存在着紧密联系的特点,推动着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脱离耕地经营,从事林牧渔等生产,并将有较大部分转入小工业和小集镇服务业。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性进步,可为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为改变人口和工业的布局创造条件。”使我们认识到,发展小城镇关系到农村面貌的根本变化,也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利益,代表了亿万农民的愿望。正因为如此,研究和探讨小城镇的发展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综观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共同的经济现象: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农业人口日益减少。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内在关系。这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很大土地压力很大。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农村人口转向其他生产领域已成为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而追切的问题,亟需打破传统观念,加以解决。本文拟对此谈谈我们粗浅的看法和意见。 (一) 社会中绝大多数人从事农、牧业,搞饭吃的状况是一个历史现象。它是主要为自身消费生产的低生产力水平上的产物。随  相似文献   

20.
企事业单位在转变经营机制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还在增大,要求更高,任务也更艰巨,工作的重点是要进一步理顺企事业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体制,认真解决好非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落实问题,并要加强对企事业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研究与指导,以推动企事业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