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卫东 《江汉论坛》2023,(7):99-101
<正>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八月,关中地区发生氐人齐万年为首的反晋斗争。长期以来的主流观点将这次反晋斗争视为农民起义,认为是由于西晋地方官吏和地主阶级对农民实行残酷剥削和奴役,从而造成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进而引起了农民起义((1))。此外,由于齐万年出身氐族,以及有少数民族加入反晋斗争队伍,所以又认为这次反晋斗争具有反抗民族压迫的性质((2))。  相似文献   

2.
范兆飞 《兰州学刊》2005,(6):238-240
晋文帝司马昭存废长立幼之心,埋下晋武帝与齐王攸斗争的祸根.西晋开国之初就酝酿着晋武帝维护血脉传承与齐王攸觊觎皇权的激烈斗争,这是西晋政治发展的暗流,若隐若现.齐王攸之死存在可疑之处,极有可能是晋武帝所为.文章同时指出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校勘记所没校出的一处错误.  相似文献   

3.
永嘉年间,由于西晋中央集权统治的衰弱,胡族乘机掀起了反晋斗争.与此同时,地方豪族也发生分化,他们的势力持续膨胀,对地方社会的控制日益加深.进入十六国时期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在此期间,地方豪族势力始终游离于胡族的中央集权统治之外,造成了北方政局的长期动荡.  相似文献   

4.
汉简和传世文献证明,两汉时期,凉州地区的学者,在哲学、史学、文学、文字学、天文历法学等方面独占鳌头、成绩卓著.特别是东汉后期反党锢斗争,以皇甫规为代表的凉州士人前仆后继,以死抗争,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5.
建武元年(25年)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这是洛阳历史上自东周以来第二次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首都。嗣后曹魏、西晋相继都于此邑,因而洛阳得到了更新扩建,再度出现繁华。永嘉五年(311年)刘渊克晋,司马氏偏安江南,于是洛阳又陷入北方十六国的战乱之中。  相似文献   

6.
十六国时代,河西地区更替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台称五凉。如果从前凉张轨以晋凉州刺史保据河西的时间(301年)算起,那么到北凉亡于北魏(439年),五凉政权统治河西近乎一百四十年的历史。这一百多年间,河西地区的局势总的说来,还是较为稳定的。正如陈寅恪先生指出的那样:“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刚人士避难之地,复是  相似文献   

7.
本文勾稽文献 ,以确凿的史实证明了道教已在两晋年间传入凉州 ,从而实现了晋史研究中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之“二重证据”的互补。道教西传的原因 ,除军事外 ,主要为移民、战乱、凉州士人返乡等。道教的西传加速了中国东、西部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8.
汪海 《社会科学论坛》2007,(22):156-158
西晋灭吴后,作为"亡国之余"的吴人需要处理和西晋政权的关系.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对峙后,以陆机兄弟入洛为契机,吴人开始积极出仕西晋政权.西晋末年的大动乱,导致仕晋吴人命运坎坷,但由于吴人已对西晋政权产生认同,他们最终选择翊戴司马睿,建立东晋.  相似文献   

9.
汪海 《社会科学论坛》2007,(11):156-158
西晋灭吴后,作为“亡国之余”的吴人需要处理和西晋政权的关系。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对峙后,以陆机兄弟入洛为契机,吴人开始积极出仕西晋政权。西晋末年的大动乱,导致仕晋吴人命运坎坷,但由于吴人已对西晋政权产生认同,他们最终选择翊戴司马睿,建立东晋。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晋书》记载的影响,学者一般都将太康元年视为晋武帝时代政治的转折点,但是这一看法实际上反映了唐人的观念,并不契合历史事实。从西晋政治演变的内在脉络而言,咸宁二年是更值得注意的年份。该年晋武帝病危时拥立齐王攸的密谋以及杨骏封侯这两件事虽然不太为学者所注意,但都对西晋政治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者彻底激化了武帝与齐王攸的矛盾,成为武帝后期一系列政治纷争的源头;后者标志着外戚势力在西晋政治中的崛起。武帝为了巩固皇权,抑制宗室、功臣势力,重用在曹魏时代默默无闻的外戚杨氏,将其作为一种异质力量引入西晋政治,改变了西晋政治的权力结构。因此,咸宁二年对于晋武帝一朝的政局具有转折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西晋末年,北方各民族纷纷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王朝,一直到隋朝南下灭陈,在长达二百八十多年的时间里,国家长期处于割据争战、政权分立的状态。在此时期,山东地区经常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疆域,地方政权数易其主,始终不能稳定,在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民族矛盾又格外突出。所以,这段时期的山东农民起义,出现了与其它时期不同的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司马炎建立的西晋王朝,由于社会矛盾的全面激化,只延续五十三年就覆灭了.这在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封建王朝中,是短促的,仅次于秦、隋两个朝代.本文拟从西晋王朝地主阶级贪欲和权势欲来探索其速亡的所在.一秦、晋、隋三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虽然处在不同时期,但就速亡的原因而论,却有一个共同性的特点,即统治集团贪欲的恶性膨胀及其政策的破坏性.但是,剥削阶级的贪欲应该说具有两重性,即促进历史的发展和阻碍历史的前进,这就是对历史发展的杠杆作用和破坏  相似文献   

13.
两晋士大夫崇尚玄学,行为放达,任官不尽职守,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新士风。这种士风的形成历经了西晋初年、晋武帝执政后期与元康时期三个阶段。激荡这股士风的,是在朝与在野的两种玄学,两者虽在理论上有诸多不同,却都在反传统的方向上推进着士风。士风由上至下推行的权力基础是名士掌握的社会舆论,由此影响国家选举。而玄风熏染下的社会并未实现名教大治,主要原因是玄学美化了社会的原生态,民风又受到社会上层放纵风气的影响。士风的流弊与士族对权力的独占造成许多士人的保守倾向,自立于时风之外。但是他们仍在基层社会主持着名教清议,以“乡曲之誉”约束着士人。  相似文献   

14.
旅顺博物馆藏LM20-1496-38-01号文书,经比对录文,可以认定为晋史写本。该文书存在1个确切的王号和3个疑似的人名。经查唐修《晋书》等史籍,可知该文书内容与西晋"八王之乱"期间司马颖、司马腾之间的斗争相关。敦煌、吐鲁番被怀疑为《晋阳秋》的写本,内容抄录"八王之乱"、两晋之际史事。节抄本的存在证明了抄写者对于晋史的主动吸收。经考察诸家旧晋史在中古时期流传情况,可以看出,LM20-1496-38-01号文书很可能属于《晋阳秋》一类的诸家旧晋史,但囿于证据的不足,目前应定名"唐写本晋史残片"为宜。  相似文献   

15.
战国贿赂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贿赂是国家的伴生物。在大变革的战国时代,倡导并主持变法的开明君主和法家人士,展开了一场反贿赂斗争,从而在贿赂的认定、危害的认识以及惩治贿赂等方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认识成果和历史经验。这些成果与经验,堪为当今反贿赂斗争之鉴。  相似文献   

16.
元代西藏地方驿站考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公元八四二年,与唐王朝鼎立称雄的吐蕃王朝解体了。尔后,历五代、宋,四百数十年间,西藏地方一直是数个地方政权割据,无复统一。到公元一二四四年,西藏萨迦地方首领萨班应驻守凉州(今甘肃武威)的蒙古皇子阔端之邀,携同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前往凉州。一二四七年,萨班在凉州会见了阔端。萨班代表西藏地方各派僧俗首领归顺蒙古王室。至此时,西藏地方才逐渐结束了分散割据的局面,一统于元朝版图之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7.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9年春夏之交平息动乱和北京反革命暴乱,我们党领导了反和平演变的一系列斗争。在四十年的理论与实践中,既取得了伟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又出现了不少失误和挫折,留下了深刻教训,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思考和总结,是有利于当前和今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  相似文献   

18.
晚清和民国前期烟患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自80年代初以来,吸毒在我国死灰复燃,十多年来,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问题。我国对反毒品斗争也日益重视。为了有效地开展反毒品斗争,必须加强有关的理论研究,其中包括对毒品祸华和我国反毒品斗争历史的研究。在建国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吸毒最严重的国家。当时中国之吸毒,主要表现为吸鸦片烟,俗称抽大烟。当时,抽大烟是中国四大公害——烟、赌、娼、匪中的第一号毒瘤。早在明代中叶,吸鸦片烟之习就传入中国,之后日益严重。对于鸦片战争之前的鸦片烟问题,史学界已经作了非常详尽深入  相似文献   

19.
西晋的腐败风气与门阀制度夏保连,刘文芳在中国封建社会,两晋时期上流社会的腐败现象十分突出,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不仅加速了司马氏政权的灭亡,其流毒也给后世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西晋上流社会的腐败风气与门阀制度建立的...  相似文献   

20.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经历了相对完整的分合过程,是研究唐代墓葬文化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与南朝争夺正统的需要,北魏平城时代墓葬文化先后经历了两种制度模式。北魏平城时代早期建立的"北魏制",是从十六国边疆地区寻找曹魏文化因素的遗留,有意回避西晋洛阳地区形成的"晋制"文化,以自塑优先于南朝的正统渊源。至北魏平城时代中、晚期,北魏的文化实践逐步转向"晋制",意在直接针对南朝的正统性展开同质性、排他性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墓葬文化特征向着西晋洛阳墓葬的模式靠拢。北魏晚期的洛阳墓葬文化继承和丰富了"晋制"路线,汉化更为全面。北魏分裂后,东魏北齐墓葬文化糅合了两种制度模式,西魏北周墓葬文化则对"晋制"模式进行了个性化改造。隋代统一后,墓葬文化对北周、北齐因素各有取舍,将二者统合为一套新的礼制,初具"唐制"之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