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清代广西伏波庙的地理分布及其相关传说,表明了民间社会对东汉马援征交趾史实的一种集体记忆.伏波庙集中分布在桂东北、桂东南及桂西南地区,大体上与马援南征路线相吻合,形成了一个以马援为主神的祭祀圈,折射出汉文化自北向南传播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清代岭南地区伏波庙地理分布与历史记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清代岭南地区伏波庙的空间分布主要是在马援南征所路过之地.伏波祭祀圈的形成,表明了人们对马援南征的集体记忆,以及对他在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方面的历史功绩之肯定.伏波神祭祀圈的存在有助于加强华夏文明对边疆地区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格萨尔》中所说的“三界”,有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一是指原始苯教的“三界”现一是指佛教的“三界”观。我们要讨论的是原始苯教的“三界”观及其神灵信仰问题。藏族原始苯教把天地分为天空、地上和地下三部分,这就是所谓“三界”。认为天空住的是赞神(或者说念神),地上住的是土地神,地下住的是龙神,它们就是“三界”神灵。《格萨尔》中反映的“三界”神灵与此有所不同,天界是天神的住处,其神主是白梵天王;中界(中空)是念神的住地,其神主是格卓念波;下界是龙的住处,它的主宰是顶宝龙王。人类可与“三界”神灵沟通,得到它…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瑶族居住与活动的重心,逐渐由北而南。至清代,广西瑶族分布之广、人口之众,均居南方诸省的首位。史称: 粤西(蛮类)……合其类而 十分之,则壮居四,瑶居三,狼居二,余仅得一焉。 这就是说汉、僮、瑶诸族为清代广西地区的主要民族;在广西少数民族中,瑶族的人数仅次于僮族。 下面依《清史稿·地理志》卷74所记载的广西府、州、县次序,分列瑶人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5.
社火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火是古代祭祀土地神和火神活动的延续。在中国,国家政权建立之后,祭祀土地神的活动逐步分化为国家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国家祭祀土地神活动与祭祀谷神、四方神活动合并,演变为祭祀社稷。民间祭祀土地神活动逐步与祭火活动融合,发展成为了社火。  相似文献   

6.
后汉王逸《楚词章句》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沅陵处于楚国之南,位于沅湘之间,其之俗所好“祀”就是流传数千年、至今仍然兴盛的巫傩祭祀。“傩”(nuo),在汉字中又写作“难”:它是“苦难”、“灾难”的“难”(nan),又是“难产”、“难事”的“难”(nan)。傩是中国远古人类为了消除灾难、危难,祈求平安、丰产而“发明”的一种巫术祭祀仪式。傩戏就产生在这种巫术仪式之中。祭祀土地神的傩戏,几乎各地都有,有的地方叫《搬土地》,有的地方叫《出土地》,而沅陵叫《三妈土地》。“三妈土地”…  相似文献   

7.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图书馆收藏着一本珍贵的清代满族萨满手抄本《祭祀全书巫人诵念全录》。手抄本分为上下两卷,用满汉两种文字写成,行文中间还插有69幅白描图。满文部分主要是祭祀仪式举行时萨满所诵念的神歌,汉文部分主要是对祭祀仪式过程的叙述和说明,插图则是对祭祀仪式场景的具体描绘,三者结合起来就比较完整、形象地反映当时满族萨满举行祭祀仪式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解析手抄本,阐明其中信仰民俗与图像叙事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甘肃洮岷地区青苗会产生于清代初期,是负责洮岷地区湫神①祭祀活动的民间组织.根据会首参选条件的不同,洮岷地区青苗会内部的权利类型可以分为家族共治型、老人治理型、个人能力与经济主导型三种.在洮岷地区的青苗会组织中,神圣与世俗、精英与民间权力并存,权力类型较为多元,民间社会的文化等级性鲜明.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傣族寨神勐神祭祀的考察,提出祭祀具有鲜明的集体表象特征,是在集合群体的共同参与中进行。集体表象特征表明傣族寨神勐神祭祀是社会性的存在,具有引导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何贝莉 《中国藏学》2016,(2):140-147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苯教的兴起、演进历程及其特点,以探讨西藏文明在以苯教为"整体性"信仰体系的时期,"拉、鲁、念"三界宇宙观如何与"苯"、"佛"发生关联、互为影响,并共同作用于上古西藏先民的精神世界。这一尝试性研究,并非单纯基于历史学的方法,而多是出于人类学的理解——仅供相关研究者批评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植根于壮族歌圩文化的刘三姐形象在由神到仙到人的演变中,经历了两次祛魅过程,且伴随着复杂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成为一个世俗化的狂欢符号,如何拓展刘三姐文化人文价值的新空间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刘三姐歌谣在跨民族跨语际传唱中因文化语境不同导致了审美意义的丧失,地方性审美知识的差异也造成了刘三姐歌谣的传播困难,壮汉文化融合实现了刘三姐歌谣的跨族际传唱。由于壮族文化的弱势,刘三姐歌谣的族际语际传唱也伴随着汉族文化对壮族文化的改写,壮族文化逐渐流失的同时汉族文化成分逐渐增多。在同质化的趋向中如何再生产刘三姐形象的新意义并保持其艺术个性才能推进刘三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蓝武 《广西民族研究》2006,2(2):143-148
广西的土司制度是中原封建王朝对广西少数民族所施行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它渊源于唐、宋时代,确立于元代,完善于明代,衰落于清代,消亡于民国时期,期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对广西地方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广西地方史和民族史的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广西土司制度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研究中缺失和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清代广西蝗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根据广西 65种方志资料 ,研究了该地区清代蝗灾的发生情况 ,纠正了正史中记载的不足 ,考察了清代广西两次蝗灾多发期、蝗灾区域分布和成因以及广西的治蝗措施等问题。并在文末对一些问题提出作者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5.
清末,在广西经济近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力量——绅商。他们垦农植林、开发矿藏、创办近代公司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筹建铁路、组织商会等活动,改善了广西传统产业结构,拓宽了市场交往的范围和领域,成为推动广西经济近代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上古越族的青铜器人面纹饰与祭先祖、禾神的礼俗有关,此俗可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实为原始农业血祭在装饰艺术形式上的反映;越族人面纹饰与南方民族的盘古化生神话皆为农业祭礼文化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城乡居民消费史是广西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本文结合晚清广西城市各阶层居民的收入状况,探析晚清广西城市居民消费所呈现的奢侈与清贫层次分化显著,以及西俗化突出的变革趋向.  相似文献   

18.
广西靖西县木偶戏是靖西壮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戏种,在乡村节日的演出中,戏台上的木偶戏演出与戏台前的宗教仪式互相呼应,交相渗透,融合交接而成为一体.山近屯的木偶戏演出就与禳解仪式、祭土地庙仪式、送偶人服饰仪式相伴相生,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偶人都是作为祭典仪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出现,成为人和神之间沟通的中介.山近屯在木偶戏演出所进行的一系列宗教仪式中,主要体现出社会控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雄龙西南古民居经堂壁画以宗喀巴大师生平故事为主要题材,绘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兼客了汉藏民族及印度地方三种绘画的优点和长处,其对研究清代壁画题材和相关佛教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广东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州-佛山-澳门"核心城市组合,到晚清民国时期,转向以"香港-广州"为核心,但"无市不趋珠"的总格局未变.在广东商品经济的强劲辐射下,广西原来以桂林为总中心的城镇中心发生了东移,逐渐演变为以桂东端城镇梧州、戎圩为中心,并且呈现出越往东趋城镇级别越高的等级分布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