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叙述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形成和发展历程,研究两者所用材料和表达内容,帮助相关人员更进一步了解掌握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的共性和个性,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一方面可以提高研习者在相关领域内的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弘扬民族文化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我不是篆刻家,也不懂篆刻。但我喜欢看各式各样、美轮美奂的印章,每每被那些方寸之间洋溢着万千气象的印章弄的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3.
吴昌硕作为晚清最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诗人,他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篆刻方面,更是令人瞩目。吴昌硕之篆刻是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之大成,主要由取法金文、历代玺印、石鼓文、砖瓦、陶器、封泥等上的文字为主,强调印外求印、古貌意蕴。他打破了前人固有的观念,在赵之谦“印外求印”的基础之上,大胆尝试,直接取意封泥,将封泥所展现的面貌融入自己的篆刻中,还取法古封泥之章法布局、边栏形态等,使其篆刻与封泥得到了很好的契合。本文仅以封泥为角度来探索吴昌硕篆刻的取法问题。  相似文献   

4.
毕虹 《中国民族博览》2022,(14):167-169+179
本文以中国传统服饰汉服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日本、韩国、越南的民族服饰历史演变,进而剖析了以汉服为代表的东方服饰审美思想在东亚地区的广泛影响,并阐述了民族服饰通过外在的着装形象反映了民族间的历史积淀与渊源。  相似文献   

5.
于凤静  王文权 《民族学刊》2023,(5):82-90+126
东北地区朝鲜语文媒体的跨境传播对维护我国民族团结和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对其受众基本特征的认知和精准把握是跨境传播的首要环节。本文基于线上与线下的调查分析,在跨境传播视域下对当前在韩中国朝鲜族受众的基本特征做了形貌概述和特征分析,研究发现,伴随时代的变迁与社会发展,在韩中国朝鲜族受众的自然特征、社会特征和媒体认知特征等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代际更迭引发了新的传播期许、融入的渐变正在重构传播认知与态度、主体意识凸显促动其社交媒体偏倚,等等。对当下在韩中国朝鲜族受众基本特征进行总结与再认识,把握在韩中国朝鲜族受众代际更迭与传播需求的变化,是改进东北地区朝鲜语文媒体跨境策略、提升跨境传播效果的基础和依托,也是其跨境传播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功能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乱针绣是一种新兴的刺绣手工艺术创作形式,它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形成的产物,更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杰出代表。乱针绣在吸取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国家绘画艺术特点,以全新的创作理念传承了传统刺绣手工艺术。本文通过介绍乱针绣的艺术特征,并对其艺术特征进行深入解析,了解乱针绣艺术作品独具特色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儿带是西南少数民族养育孩子不可缺少的传统生活用品,是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艺术精湛,文化内涵丰富;那些色彩斑斓、巧夺天工、形制各异的背儿带,寄托着母亲对孩子的爱与祝福,是女性勤劳智慧的象征,承载着种族繁衍和民族兴旺的美好期盼,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背儿带是连接母亲和孩子的纽带,因而也是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收藏主题,以该馆收藏的西南少数民族背儿带为例,着重分析背儿带的装饰技艺和纹样特点,阐述其所蕴含的工艺性、社会性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尤其是教学模式和教学能力也在进行积极的发展和探索着.本文以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研究并探析创新艺术教学模式,推进教学能力提升在艺术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川剧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旦是川剧舞台表演中最出彩的角色,也是武术打斗直观效果最强的。本文就对武旦艺术的创新进行探讨、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南京剪纸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美学价值,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创新,本文从剪纸的题材、图形设计、色彩运用、材料选择、运用途径等五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努力使南京剪纸艺术创造出新的面貌,呈现出多角度的视野、多元化的展现.  相似文献   

11.
民族识别之前的汉族是融合了若干少数族群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表达是华夏之汉;民族识别以来作为中华民族众多民族或族群之一的汉族更趋向于成为与其他少数族群并列的、单一的族群.王明柯关于历史上少数族群通过攀附汉以实现身份认同的论述与张兆和关于近代以来苗族拒绝汉族身份而宣称苗族身份的认同的论述均显示了华夏之汉与族群之汉的差异,忽视二者的差异是后来学者对许烺光"民族错失"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匈奴自与中原联系后,就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本文运用相关文献、考古资料,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匈奴受汉文化影响的表现,并简要地探求了其中的原因。匈奴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逐渐与汉族趋于一致,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相似文献   

13.
两汉时期是青海社会历史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青海历史主要特征的时期,本文通过留存的史料来探讨两汉时期,青海社会历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维吾尔族、汉族两个民族的关系是新疆各民族的相互关系中最有影响力的一对。近年此领域的社会学研究表明,两个民族在漫长的相互交往中,在语言上较为集中和明显地表现出文化的涵化和融合。作者认为,经济发展是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的理想方式,西部大开发、新疆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文化上的整合将会促使各民族人民自觉地向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青海地区考古发现的青铜器,涉及到生产、生活、宗教等诸多方面,其艺术风格既不同于中原地区,也不同于北方草原的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河湟汉族答谢歌是一组程式化特征鲜明的婚礼仪式歌。其程式意义渗透在答谢歌的语言、句法、主题和结构等各个层面,每一层面的不同程式,对歌手的表演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本内容的分析,揭示了国家在形塑汉族青少年民族意识时的主要方式:表达中华民族意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比较中国与外国来展示的;表达族群意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突出少数族群与汉族群的"同"而淡化"异"来展示。总的来说,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文中关于民族意识形塑集中在强调中华民族(中国)的一体性,重在激发爱国的感情。  相似文献   

18.
论回汉民族关系亲密的四大共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杰 《回族研究》2007,1(1):5-10
本文重点对人们司空见惯而又习焉不察的回汉亲密的民族关系的共因作论述和分析。全文依次从回汉血缘关系的共同性,回汉同仇敌忾、反侵略、反压迫的共同性,回汉价值取向和性格的共同性,回汉两族语言使用的共同性四个方面有理有据地证明回汉民族从相互接触到相互学习再到相互认同的过程,正是整个中华民族由分散走向团结再走向和谐凝聚的一个生动缩影。这对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整合过程,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谐民族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回族装饰艺术以其鲜明的宗教性、民族性体现了回族文化的内蕴,特别是其在伊斯兰图案艺术、阿拉伯书法艺术、精美的雕刻艺术等方面的追求,呈现出了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新疆6所高校的维、汉族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现状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并对维、汉族大学生身心健康情况进行比较。新疆维、汉族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总体无显著差异,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能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维、汉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各具特点,在自我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上存在差异;维、汉族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