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是城市近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千年古都北京而言,传统的城市建设和空间秩序反映了国家政治制度和结构。北京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必然要求拓展城市公共空间。公园的建设与开放是北京近代城市公共空间拓展的集中体现。同时,以公园开放运动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也促进了城市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生活等层面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变化以及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公共生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研究农村公共空间的变化,有助于了解农村的变化,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话剧《茶馆》以无主角群像的表现方式,塑造了一个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公共空间.它展示了中国前现代社会语境下公共空间的独特形态,及其在政治威权的干预之下走向消亡的过程,也展现了近现代中国民间生命空间的萎缩和消亡的情状.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脸面”和“喉舌”,政府相关部门都十分重视并充分利用这些公共空间设置宣传语言景观。调查发现,沈阳城市公共空间宣传语言景观的空间覆盖率比较高,语符使用上中文有绝对优势,景观主题内容丰富,载体或材料多样,语言文字使用总体规范。但也存在公共空间的宣传利用上有“死角”,语言景观选用语符种类单一,不同主题在各行政区宣传力度差异较大,景观选材缺乏审美考量,设置部门众多、形式杂乱,语言景观中文字使用出现些许错误等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语言景观提质增效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由于经济性干扰使公共空间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诸如被资本挤压、规划失衡、华而不实等现象,带来了公共空间与人际交往的割裂。健康城市理论主张人与城市要素之间互相支持,建立可持续关系以构建优良的人居环境,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化拓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把握健康城市建设的三个维度,贯彻需求为先、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规划前提,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互联网思维,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并健全公众决策机制,使公共空间真正“源之于民,用之于民”,是我国城市化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社会教育作为近代中国一种新兴的教育事业,在"救亡图存"、"开启民智"的特殊背景下兴起并发展。文章主要侧重安徽、江苏、浙江等华东地区城市,在官方与民间的共同努力下,社会教育形式多样,出现倡行白话文,创办白话报刊,成立阅报社,设立宣讲所,建立简易图书馆等方式,颇具规模,影响深远,在各个方面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变迁,促进城市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浅论城市公共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城市空间是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设计的,这些人是具体、富有人性的个体。环境以人为本是当代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强调研究城市空间中的人性化场所,以及如何创造符合人性化、美观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场所或景观不仅是让人参观的,而更重要的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公共”这一概念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题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8.
瘟疫在给人类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同时,对一座城市而言,也能促进城市的变迁。1908—1910年的上海鼠疫在市政的物质层面、城市管理的制度层面和民众的观念层面上促进了城市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乡村社会里,对农民而言,集市是一个重要的公共生活圈,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赶集路上的交往。这种跟同村的路伴儿或集市路上偶遇的熟人交往,既巩固了原有的熟人关系,又扩大了原有的社交范围。二是集市上的社会关联与人际交往。除趁赶集走亲访友外,村民通过固定市场交易还会建立起一种半熟人关系,这种交往甚至会延伸为在生活上的互助。三是茶铺资讯传播与休闲。茶铺为赶集的村民歇脚提供了方便,也满足了人们听闻信息、交流和闲玩等需要。可以说,集市作为跨出村界的基层市场社区的存在,有利于区域社会的整合。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将更多的资源用于乡村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文化和公共空间的建设,使日趋衰微的集市恢复其社会功能,以缓解乡村社会关系所面临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在万物皆媒的智能化传播时代,通过对书籍的文化特征和书店空间生产进行再编码,实体书店作为一种公共空间被赋予了新的价值.通过构建链接空间、交往空间、美学空间和想象空间,实体书店呈现出从场所向空间的过渡与转变.文章以合肥市实体书店为例,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生产性,探究实体书店如何延伸与拓展原有的物理空间,成为生产城市文化、情感、美学和社会关系的来源.旨在实现文化休闲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勾连,并以此作为合肥市大湖名城城市空间创新下城市意象的独特展现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城市文化资本论的理论视角,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空间资本是新的城市文化资本积累的内容之一。以城市文化资本创造为导引,从精神性、行为性和视觉性三个层面出发,以聚集大量多元化观念的人群,培植高度活跃的创意行为,创造具有"城市名片"、"城市记忆"价值的创意景观等多种路径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资本。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公共文化消费形态是城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受传统文化、地域经济及老年群体自身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城市老年人公共文化消费形态各异,但具有同质化趋势。以天津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知,除老年街舞、棋牌、拳剑及骑行等休闲锻炼形式外,剧院戏曲、茶馆相声、街头曲艺、民俗等传统文化是老年人主要的公共文化消费形态,并且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老年人扮演了消费者与传承者的双重角色。在老龄化社会,根据老年人公共文化消费形态及消费需求构建当代城市公共文化体系是老年人事业和城市公共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公共空间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门户区域,本文以具有浓郁伊斯兰文化特色的银川市为研究对象,探讨民族特色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选取银川新火车站东广场片区和新月广场两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广场为例分析民族特色体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文化空间”本义是指具有文化意义的特有场所、活动、时间等,是支撑社会文化存在的隐性支柱,它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西江苗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这个“文化空间”背后隐藏着当地苗族深层次的文化逻辑和生存智慧。在旅游开发背景下,西江苗寨的“文化空间”因多重逻辑的推动发生了明显变迁。以西江苗寨的神性“文化空间”为切入点讨论西江苗寨“文化空间”的变迁,并对其变迁的动因以及变与不变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有助于保护西江苗族传统文化和发展当地民族旅游经济。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上海和曼彻斯特在海洋时代迅速从蕞尔小镇发展为大城市,上海是外部“人为地”强力推动的结果,曼彻斯特则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上海城区依黄浦江边的外滩为基地呈“摊饼式”向陆地推进,而曼彻斯特以放射状联结多中心的方式扩展;在经济功能上,它们分别以“多功能”与“单打一、专业化”出名。比较这两个城市的空间扩展和经济功能的变迁,探讨其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对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交流和互动的社会空间及精神文化场域,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双重冲击下,乡村传统的公共空间面临着活动萎缩、功能弱化等诸多问题和挑战。近年来,祠堂作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得以重建,这是值得学界重视的乡村社会文化现象。鉴于此,以皖南X村为例,分析祠堂的重建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记忆、交往维系、秩序整合等诸多方面所发挥的积极功能。以地方党委和政府引领、村民主体参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多重发展机制,可以有效重构乡村公共空间,共同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相似文献   

17.
宋代都市高度繁荣,形成了以酒楼这一消费娱乐场所为代表的都市公共文化空间.都市公共文化空间孕育的是俗文化,俗文化具体体现为追求酒色耳目之娱.流行于都市公共文化空间的词,深深地打上了俗文化的烙印,词体以艳丽为本色.  相似文献   

18.
19.
我国的城市特色在当今的持续发展中已日渐单一,城市公共空间也趋于雷同,导致人的定向感和归属感减弱以至于消失。在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公众既无法识别物理空间环境,也难以感知自我存在的文化特征,以至最终感到失落与茫然。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改造中应尊重和发掘地域信息,创造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空间场所,使公众通过这些空间场所去判别物理方位、识别城市的文化特征与地域属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使公众对所在的城市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共空间的分层规划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规划控制。本文试图从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的界定切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理解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