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寿险普及度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之间的内在关联,深入探讨寿险深度失衡和密度失衡对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理论研究表明:寿险普及度失衡会对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产生抑制效应,阻碍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实证研究表明:寿险的深度和密度影响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这二者能够平衡区域间的寿险发展,帮助政府改善寿险在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因此我国要加强寿险普及创新力度、实施区域间寿险业均衡发展战略,利用政策扶持等手段促进寿险业发展,进而提升我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和个人风险保障意识,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尝试构建一个包含寿险业信息化制度创新和乡村人才振兴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与理论分析框架,系统诠释寿险业信息化制度创新对乡村人才振兴的影响,验证了寿险业信息化制度创新能够通过增加人才收入和扩大就业市场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研究表明:寿险业推动信息化制度创新所产生的经济效应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动力;创新型寿险可以生产出更加完善的寿险产品,提高人才健康水平,进而增加人才收入;寿险业依托互联网快速发展,给寿险业带来了利润,帮助寿险业生成更多的就业市场,为乡村人才提供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展分析发现,寿险业通过信息化制度创新对于人才收入和就业市场的影响程度也会因不同地区经济水平、数字化程度而表现出明显差异。因此,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和当地经济科技发展协同并进。  相似文献   

3.
利用陕西省513位农村居民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从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文化与体育、农村基本住房保障、农村社会管理、农村居民劳动就业8个方面,实证检验了不同类型公共服务满意度对陕西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同时,基于地区、收入、受教育程度分组情况,重点考察了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满意度对陕西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的群体差异。研究发现:1)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文化与体育、农村基本住房保障、农村社会管理、农村居民劳动就业满意度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为正,其中,农村社会保障满意度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最弱;2)农村基础教育对低收入、低学历农村居民幸福感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医疗卫生对关中和陕北地区农村居民、低收入和高收入农村居民、低学历和高学历农村居民幸福感表现出较高的正向影响力,农村社会保障对所有分样本(除陕北地区外)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均较大。进而,从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满足农村居民公共服务需求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逐年扩大。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调节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不足、社保水平低、资金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应确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地位,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项目,拓宽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扭转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农村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发展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具体实施中应做到有效对接,注重协调性,实现契合发展。西方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了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应遵循农村社会发展以及制度完善的阶段性规律,优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制度化,以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为指导,契合农村社会结构,实行多元主体共建共治,整合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与运行机制,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严重缺失,集中表现在:农村社会保障项目残缺不全;已有的制度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非农产业农民群体成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盲点.这种状况使得农村居民加大了预防性储蓄的力度,减少了收入中用于即期消费的比例,从而直接影响到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因此,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扩大内需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7.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乡村振兴的内涵在于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全面乡村振兴面临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不合理、农村劳动力流失、乡村主导特色产业基础薄弱等挑战。通过深入分析制约全面乡村振兴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提出要做精做强龙头特色产业、完善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制度、鼓励和扶持农村居民返乡创业、强化政府引导和农村居民主导的关系,才能加快促进全面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选取我国1983—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经济方法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深层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农村社会保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比较微弱,必须加快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农地流转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农地制度的创新形式,但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实际权益缺失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绊脚石,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和重要环节。强化政府职能、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国家对农村金融财政的支持力度、改革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机构、健全信息平台、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等措施可以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以山东省东平县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农村产权改革的具体现状及农村产权改革制度安排与社会联结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并将社会联结划分为利益联结与组织联结两个维度。研究发现:农村产权改革制度安排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产权制度基础,即农村产权改革的制度安排越合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产权制度基础就会越牢固;社会联结在农村产权改革的制度安排与乡村振兴二者的正向关系中起着中介调节作用,即农村产权改革的制度安排越合理,利益联结程度就越强,组织联结效度就越高,乡村振兴的基础就越稳。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追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脉络、理论渊源,研究其主要推进路径,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我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从历史脉络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历史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乡村振兴战略依循了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和城乡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伟大实践;从推进路径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古老的乡村挟裹在时代漩涡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世纪之交的乡土小说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续写着乡土世界的变迁,形象地展现乡土情感日渐式微、乡村政治走向瓦解、乡村伦理不断颓败的现实图景。这些小说文本准确地把握住了当下乡土世界含混而复杂的时代脉搏,透露出作者面对农耕文明裂变下乡村现实的迷惘与无奈,同时在深层次上触及到乡土中国现代性构建的价值困惑。  相似文献   

13.
乡贤治村,既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时期乡村治理历史演进的缩影,又在现代乡村治理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现阶段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和支持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通过对新乡贤与传统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多维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在治村的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治村背景方面,传统乡贤以“双轨政治”为时代背景,而“协同共治”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突出特点;在择取条件方面,传统乡贤功名与贤德共重,现代社会的新乡贤则弱化功名,更加注重贤德以及治村能力;在组织基础方面,传统乡贤主要依靠传统乡村社会中自发形成的自治组织进行乡村治理,新乡贤则主要通过乡贤理事会、乡贤参事会等参事议事机构参与乡村治理;在角色定位方面,传统乡贤是封建社会乡村治理的“主导者”,新乡贤则是现代社会乡村治理的“协同者”;在治村功能方面,传统乡贤衔接国家与乡村社会,并争取乡村社会处于无讼状态,新乡贤则以引领乡风文明作为首要功能;在治村方式方面,传统乡贤以礼治为本,形成“礼治秩序”,新乡贤坚持德治为先,并积极嵌入村民自治和乡村法治。因此,新乡贤对比传统乡贤在多个结构要素上发生了质的变化,绝不是传统乡贤的现代回归。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新乡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促进治理有效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是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战略部署。从分析乡贤文化和乡村治理关系变迁入手,阐述了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即有助于重塑乡村治理主体、营造文明乡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引导资金技术回流。在分析新时代乡贤文化建设的实践样态和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乡贤文化的建设路径,即明确乡贤群体的身份界定归类、构建多元协作的乡村治理主体、建立人本亲善的配套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且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如何重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经营环境,有效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成都农村经济发展与乡镇财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乡镇财政中存在着赤字、预算支出结构单一、管理不规范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因此 ,要培植和扩大财源 ;增加乡镇收入 ;适度扩大乡镇规模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政府运行效率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以优化乡镇财政管理  相似文献   

17.
乡贤治村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其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新乡贤入场乡村治理提供了内生性依据。在经历传统乡贤与乡土文化的深度互嵌以及近代乡贤与乡村社会的多维脱嵌后,新乡贤现已发展成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新乡贤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汲取了传统乡贤治村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智慧,并结合新时代乡村的发展现实,深入挖掘乡土新文化、嵌入治理新因子的逻辑理路,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振兴范式。在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耦合逻辑不仅能够拓展乡村文化发展空间,淬炼乡村文化特色品牌,而且可以通过文化治理的“软”手段,激发乡村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助力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8.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农村高等教育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从解决农村贫困的核心战略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呼唤农村教育改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呼唤农村高等教育发展;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不是梦;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的对策五个方面,论述了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必由之路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9.
关于农村市场开拓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给我国的企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农村市场空间广阔 ,开拓农村市场 ,是我国企业的新生之路。但由于农村消费基础环境差 ,农民增收难等多项历史性因素的制约 ,农村市场的开拓任重而道远。当前 ,以政府投入为主体 ,引导、带动民间资本的加入 ,是开拓农村市场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是一项国家战略,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乡村文化在这一载体上的丢失现象日趋严重。如何使乡村景观建设体现乡村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剖析文化景观衰退的原因,结合历史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多元化和内外部特征,从物质和非物质层面提出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方略,即从四个方面的内涵要素来科学规划:维护乡村自然资源景观格局的连续性;优化原有乡村规划布局,构建现代乡村文化景观新格局;保留修复原有乡村建筑,传承创新凸显地域文化特征;提炼乡土特征符号,发掘乡村文化深厚底蕴。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多方协调引导机制:政府引导,建立多层次的政策引导与规划体系;社会协同,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发挥文化自觉,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和维护乡村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