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耿振东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5)
<管子>研究进入两宋后,对其文本进行深入、细腻的诠释、解读已成为时代风尚.叶适的<习学记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征.他以唐虞三代之道"惟管仲知之"为出发点,对<管子>一书的思想真伪作了全面深刻的解析、评判.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的经典论断.此外,他在解读<管子>时还联系南宋的社会现实,抒发自己对时局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陈国灿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2):18-21,94
叶适的学术思想经历了由推崇理学到反对理学的重大转变,其晚年对理学的批判系统而深刻。他否定了理学的儒学正统地位,揭示了理学的本质,指出了理学的虚妄,批判了理学的极端化倾向,驳斥了理学的经义,又以完整的事功学说与理学抗衡。经过叶适的发展,南宋反理学思潮不仅在理论上走向成熟,而且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3.
严春友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32-33
目前的学术批评,较多的是对于抄袭、剽窃的批评,而思想性批评较少,即使有一些也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学术批评可分两种,一种是技术性批评,另一种是思想性批评。思想批评可以使学术探讨深入,可以使理论不断地趋于完善,显然思想性批评对推动学术事业的发展有更重要、更深刻性的作用,是需要竭力提倡的。因为社会体制的原因,导致学术泡沫化,这是对学术事业发展的一种极大的危害。事实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危害,那就是对思想的重复或咀嚼。思想性批评可以对第二种危害起一定的治疗作用,拓宽学术的视野,推动学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叶文青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近两个世纪以来,学者们研究《四库全书总目》,大多只是将其看作一部目录学著作,其学术价值亦仅限于“卷第之繁富,门类之允当,考证之精审”,而对它的“议证之公平”和“瑕瑜不掩”则很少有人作过专门研究.其实,从文化史和思想史上看《总目》,便会发现,这是一部体系宏大而又精密的学术史著作,其收录或存目古代典籍,皆出于一定的学术旨趣,所体现的是当时文化界的贤达对几千年学术发展的总结与点评,其实质重在学术批评。 相似文献
5.
陈光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2):96-99
叶适的学术思想不同于正统的道学派,他的学术思想融合了事功和义理,他对《诗经》的研究和解读多有独特见解,立论新颖,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他力辩孔子删诗说;关于《诗经》小序,也不盲目遵从和反对;主张以《诗经》立教.叶适的《诗经》学研究是宋学精神张扬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6.
张玉能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2):7-12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从2003年开始设立了“学术批评与争鸣”专栏,三年以来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一些前沿问题、热点问题、有争议的问题展开了比较广泛、深入、热烈的讨论,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当代学术的发展。事实表明,学术必须在批评与争鸣之中发展。中国当代学术,必须批评各种各样的不正确观点和理论,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的思想观点,论争清楚各种概念、范畴、观点、方法、体系,才可能得到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叶适经制事功之学的渊源及其与理学的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适思想学术最早可追溯到“永嘉九先生”,而其直接渊源则为由薛季宣开创、经陈傅良发展的永嘉事功之学。叶适倡导事功之学 ,主张义利统一 ,并提出了“务实而不务虚”的原则。批判传统儒家的超功利主义价值观念 ,并由此与理学学者形成了分歧与对立 相似文献
8.
郭德茂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1):23-26,29
在学术批评不景气的今天,《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学术批评与争鸣”栏目能够坚持理论探索,为学术的多方交流与发展提供平台,积累学术成果。尤其是发表在该栏目的一些学术争鸣文章对推动文学、美学的学术交流与争鸣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8-90
文艺学批评实践的道路是寂寞者之路。《文艺学批评实践》一书,是郑惠生老师近20年来践行文艺学批评之心血结晶。从中映射出一个文艺学批评之寂寞践行者依稀前行的身影。《文艺学批评实践》包含文艺学批评的方方面面,是国内首部以文艺学及其学者为主要批评对象的学术专著。文艺学批评体系的建构是一条尚未开辟的蛮荒小路,它既需要拓荒者具备文艺学批评实践积累的经验、学养和能力,也需要拓荒者具备第一次吃蜘蛛和螃蟹的勇气与胆识。作为实践,文艺学批评是一种以文艺学为批评对象的科学活动;而作为理论,文艺学批评则是对文艺学批评实践活动的科学研究。从《文艺学批评实践》一书的篇章安排以及全书框架,不难依稀看出文艺学批评体系的轮廓。尽管文艺学批评体系的建构本无路,但路在胸中,路在脚下。 相似文献
10.
文学修辞批评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学术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泓峻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63-67
文学修辞批评承诺对文本意义与效果产生的过程进行揭秘,它是批评家对文本进行意义阐释与价值评判的基础。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文学修辞批评与其批评对象之间有天然的亲和性,对文学的修辞性的忽视,实际上是对文学的本质的忽视。 相似文献
11.
王素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5(6):25-29
何基的学术思想在于“严守师说”,即严守朱熹天理论的核心思想,而其学术路径主要在于苦读“四书”,并博采众长、吸收众说而融会贯通。何基吸收了张载的“理”“气”说的合理成分,用“格物致知”方法作“形上”“形下”的分析,并继承了孟子、程颐、程颢的思想观点,融会贯通构建了自己的“理”之本体论。同时,何基继承朱熹哲思与诗思兼融的学术路径,并对弟子王柏进行了学术路径的传授。 相似文献
12.
闵泽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4(1):9-13,44
叶适在思想上欲集诸儒之大成而与朱熹、陆九渊鼎立,在散文创作上他也充分发挥其会通精神,兼收并蓄,荟萃前代古文大家之长而成为南宋文章的集大成者。在文章思想上,叶适力图破除道德、功利与艺术的隔阂;在文章体裁上,他无所轩桎,众体兼擅;在文章风格上,他既发扬了苏轼的纵横奔逸之气,又不乏欧阳修的悠然宛转之风,同时还与苏文之空疏、欧文之冗弱保持一定的距离。他所具有的强烈的批评精神,使其文章“脱化町畦,独运杼轴”,形成了“自家物色”。 相似文献
13.
屠承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4):22-28
叶适具有独特的带有唯物主义因素的本体功夫思想,这些思想对与他同时代的吕祖谦的本体功夫论,对尔后黄宗羲的本体功夫论乃至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之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4.
梁念琼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3):175-178
学术期刊的文化生态与学术共同体的生态状况是紧密相关的,当前学术共同体浮躁和不端的现状已引发了学术期刊文化生态的危机。作为"守门人"的期刊编辑,为此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深深地感到对学术期刊文化生态失衡抗争的无奈。学术期刊文化生态的净化必须依赖学术共同体的生态治理,因此要改进学术管理体制和学术评价机制,完善法律和学术规范,加大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提高违法违纪学术不良行为的成本。能否借鉴我国道路交通管理那样设立一个有作为的学术行为"交警部门"来管理学术共同体,优化学术期刊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5.
张晶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4):41-48
湖南维新运动时的新旧之争 ,不仅是一场政治立场之争 ,也是一场学术文化之争。从《翼教丛编》及叶德辉其它的学术活动与主张来看 ,其反对变法 ,在学术文化上至少有三个原因 :其一 ,出于保守传统文化的立场 ;其二 ,经学研究中的汉学取向 ,使他不能同意维新派的一些主张 ,如蔑视训诂、追求大义等 ;其三 ,从古文经学的角度出发 ,叶德辉崇《左传》斥《公羊》 ,不同意新派人士对公羊学的鼓吹。这些主张自有其学理的根据 ,但他反对维新变法 ,逆历史潮流而动 ,仍然是要批判的。 相似文献
16.
邓心强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71-77
从贯穿《原诗》的主导思想来看,叶燮延续了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批评,其“知人论世”说、对人格批评论的推崇和应用等均有鲜明体现。从文本内容来看,其“创新求变”思想尤其突出,叶燮据此以历史价值为准,不仅理论上积极呼吁倡导,而且创作实践上以身作则。从古今、中外的宏观视野来看,其“新变”观承传刘勰、袁宏道而来,对蔓延了中国传统几千年的复古论调是一次极大的冲击与解构,具有一定的现代色彩,对当代中国文论界也是一次警示和启迪。从文体言说来看,《原诗》破立结合、点面结合批评方法的运用,使该著具有尖锐、犀利的文风,于强烈的逻辑思辨性之外,亦有某种品鉴与感悟的诗性。 相似文献
17.
黄保罗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在汉语语境中开展基督教与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对话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开展耶儒对话首先必须注意基督教和儒家概念的多义性,从双重身份或多重身份的视角来选择基督教和儒家的代表人物.耶儒对话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儒家对基督教的救赎论的理解.儒家虽不承认上帝的存在,但追求人天合一,从目的性上说,这与基督教的救赎目标相似.但是二者的救赎方式不同,儒家主张内在超越,而基督教的得救方式则类似于外在超越.基督教的成圣比称义,更容易与儒家的内在超越找到契合点. 相似文献
18.
赵文会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5):89-92
有学者认为《明儒学案·师说罗汝芳传》中邓先生指邓以讚,罗先生指罗洪先,“罗近溪汝芳”这一传目是误置增入,此篇应并入前一篇《师说罗洪先传》。这种说法实际上破坏了《明儒学案·师说》原来完整而严密的思想体系。通过对罗汝芳、邓元锡、罗洪先、邓以讚生卒年代及地域关系、学术师承及特点、邓元锡《祭罗近溪先生文》的分析,可知邓先生指邓元锡,罗先生指罗汝芳,《师说罗汝芳传》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完全能够独立成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