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寿名,名义德,以字行于世。一九一六年十二月生于固原县彭堡乡隔城子。父兆祥,字瑞卿,清末固原高等学堂毕业。据民国《固原县志》记:兆祥“事母孝,母怒必笑容取悦,即鞭笞而笑容不易,至老不懈。里人咸称为孝子。”至今彭堡一带仍传为美谈。 寿名生性慧敏,长相俊逸,富有正义,幼年就读村塾,诗书琅琅成诵,字画娟秀喜人,深得塾师赏爱,因乡村土匪蜂起,随祖母避居县城,入提署街小学。一九二八年,父亲病逝,赖母亲茹苦支撑,一九三○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时家道中落不能继续深造,辍学在家。正当军阀黄得贵衔蒋介石驱冯玉祥国民军出甘肃之命奔来固原,招纳民团、土匪,形成以固 相似文献
2.
朱宝琴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6,(4)
九一八年变前杜重远先生是一个自发的爱国主义者。东北的沦陷使他放弃了实业救国的幻想,投入抗日宣传工作。抗日救亡斗争的实践和中共的影响,唤起杜重远先生思想上的新觉醒。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抗战到底,才能救中国。他自觉配合中共的抗日主张,为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他投身教育、血洒天山的壮举更表现出思想境界的升华。“革命左派先躯、爱国拥党英烈”是对他光辉一生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3.
王锦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朱自清先生很早就十分明确地指出:“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闻一多全集·朱序》) 是的,诗人、学者、战士这三重人格集中于闻一多一身,只不过因时期不同或隐或现而已!他一生经历过两次大的转变:由以美为艺术核心的追求者变为所谓不过问政治的学者,再变而为狮子吼的民主战士。这个过程可以用图表作如下表示: 相似文献
4.
贾宝玉惧父心理的文化透视——贾宝玉论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乃良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2):60-64
《红楼梦》令人惊异叹惋的地方在于塑造了贾宝玉这个人物,在他身上,作者寄寓了丰富厚重的文化内蕴。在小说中,贾政贾宝玉这对父子发生着激烈的矛盾冲突,乃至贾政下狠手暴打贾宝玉,由此更加深了宝玉内心深处的惧父意识。分析这种意识,可以看出父权文化、文化父亲形象在小说的中反映。那么,这对父子之间的冲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贾政代表着现实生活,执着地实践着、追求着这样的生活,也希望家族的继承人宝玉能够完成这种实践和追求。然而宝玉向往着诗意的梦幻生活,拒斥着现实生活。父子的冲突也就以各种方式发生了。种种冲突也就积累成宝玉的心理障碍,使他拒斥、疏离自己的本无恶意的父亲,使得父子之间的伦理亲情日渐疏离淡化甚至绝迹,而贾政也只有固守着自己习得观念、价值,整天价端着个架子那样疲累地活着。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对父子二人而言,都不无悲剧的意味和殉道的悲壮。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都值得同情,需要理解。 相似文献
5.
陈于德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5,(2)
沈钧业,字复生,1884年诞生于绍兴张墅,1951年病故于绍城福康医院。辛亥革命时期,他是“光复会”主要骨干,并系“南社”诗人。曾与徐锡麟等留学日本,又为陶成章等跋涉南洋,主编《汉文新报》,向广大华侨鼓吹革命,为“光复会”发展组织,筹募经费。他在南岛两载,写过不少旧诗, 相似文献
6.
吴文权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6):39-42
在<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通过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剧,探索了美国黑人艰难的生存处境,展示了一幅美国黑人社区失衡的生态图谱.这种失衡是与黑人社区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失衡交织在一起的.佩科拉是一个符号,代表着在黑人社区双重失衡的生态环境下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她最终发疯预示着黑人救赎的无望. 相似文献
7.
十八世纪优秀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阶级斗争史。在这部史诗式的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贵族叛逆者贾宝玉的形象。这个贯穿全书的主人公,是同作品波澜起伏的阶级斗争和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息息相关的中心人物。他是曹雪芹理想的寄托,也是全书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者。这个贵族出身的叛逆者对封建制度作了多方面的冲击,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他对封建制度批判到什么程度?他的叛逆思想有什么新特点?却是争论较大,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而贾宝玉反封建达到何等高度,直接关系到《红 相似文献
8.
张乃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5):110-113
秦可卿在整部《红楼梦》中有着不同寻常的结构意义。秦可卿是作者安排的一个核心人物,她的遽然死去是作者安排的一个情节高潮,一个埋葬恶浊丑陋的高潮。在这个高潮中,主人公贾宝玉穿梭其中,并和秦可卿发生了谜一样的关系。贾宝玉和秦可卿关系非同一般,主要有三个情节可以说明,即卧室梦游、探病流泪、闻逝吐血。这三个情节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可以解释贾宝玉痴情欲绝的原因。也是打开数百年来解读秦可卿、贾宝玉形象谜团的钥匙。从现存的文本考察,秦可卿无疑是宝玉的性启蒙老师。有理由推论,是秦可卿的诱惑使得贾宝玉遽入梦境,在那太虚梦境里,宝玉受到了近乎性虐待的伤害,使他对性产生了恐惧,造成了他心因性的精神阳痿。 相似文献
9.
伍彦鸿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2)
<正> 翻开文学巨著《红楼梦》,未走进红粉朱楼的大观园之前,我们神游于浩茫的广宇。拨开神秘的迷雾,越过大荒山、无稽崖,在青埂峰下,有一块不寻常的石头,一块会说话的石头。据说,这是女娲炼石补天遗下的。这块石头,后来又“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它那层层密密的五色纹理,不要看作大自然向地质学家显示的信息;它,熔铸着一个“人”的曲折的命运,是思想性格和命运的双重象征;是紧系着红楼主人身价地位的命根子,也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的秦钟,尽管作品中关于他的内容并不多,但他是作为贾宝玉的为数不多的男性“情友”形象出现在书中的。从曹雪芹对他的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他的态度并非是欣赏、歌颂的,而是将他作为一个“回头纨绔(或准纨绔)”来塑造的。他与贾宝玉的交往情况,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何士龙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4)
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是《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巨大成就之一。鲁迅说过:“《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贾宝玉是作者着意塑造,寄托着自己美学理想的典型形象,也是《红楼梦》中语言性格化最有特色的人物之一。这个封建末世的叛逆人物,性格独特而复杂,语言自然也与之相适应。本文只就其主要的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人格是指能够导致情感和动机水平上一致的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这里借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从横向的宝玉和袭人的关系———本我层面、宝玉和宝钗的关系———自我层面、宝玉和黛玉的关系———超我层面,以及宝玉的人格的每一层面在与三人关系中的不同转化,从纵向的宝玉和晴雯的关系———由本我、自我到超我层面的逐步深化,最终从这种纵横交错的动态的立体网状的人际关系中,清晰地凸显出贾宝玉完整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13.
周舸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近年来,在《红楼梦》研究中,“比较研究”的风气很盛,有的把《红搂梦》跟其他作品比较,有的把《红楼梦》作者跟其他作品作者比较,有的把《红楼梦》书中人物跟其他书中人物比较,也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比较,涉及古今中外的都有,可谓五花八门,给人们以多方面的启发。本人也想暂时加入一下这个比较研究的队伍,试把《红楼梦》书中头号人物贾宝玉和清代乾隆年间诗文三大家之一的袁枚(1716—1797)作一番比较。引起我比较的动机,是在阅读袁枚的诗文、《随园诗话》和了解他的立身行事时,直觉地感到他同贾宝玉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程建忠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5):69-71
贾宝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独特的、充满深刻矛盾性和复杂性的艺术典型,是曹雪芹满怀激情和理想、倾其心血和才华创造的艺术形象.贾宝玉的女性化特点与女性化性格以及叛逆与顺从、反抗与妥协、坚强与懦弱、初步民主主义者的先进性与封建贵族家庭少爷公子的局限性,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5.
16.
17.
贾宝玉与奥涅金都是世界文学画麻中的“多余人”.在他们身上既具有“多余人”的共同特点,又具有不同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8.
胡尹强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
《红楼梦》所描述的封建社会生活,带着严重停滞时期的特质:封建主义依然强大牢固,阻碍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理想的曙光还没有照射进来;在封建主义的重压下,人性被扭曲,人遭受巨大的精神痛苦,却找不到出路。《红楼梦》里每—个稍多着墨的人物,从凤藻宫贵妃娘娘贾元春到大观园里的小丫头,他们的性格无不被扭曲,他们的精神无不遭难以逃脱的痛苦。《红楼梦》实在是一部描述人的扭曲和痛苦的小说。 相似文献
19.
李云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警幻仙子虽然是曹雪芹虚设的人物,但她形象美满,对贾宝玉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警幻对深刻理解曹雪芹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警幻仙子是太虚幻境之主.自称“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而“离恨天”.“灌愁海”,“放春山”,“遣香洞”,地处何方?实无可稽查,但她亦非无所事事者,她有职有权,专“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其虽是曹氏所虚构的人物,无根无底,虚无缥缈至极.但在全书中份量非浅,独辟一回,即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与全书情节及主要人物命运相联的命运册和红楼梦曲亦产生于此.在第一百一十六回又安排贾宝玉重游太虚幻境,作为全书结尾的依据.至于“离恨天”,“灌愁海”之类,乃曹氏之“假语村言”无疑.这警幻身份奇特,既非如来佛祖所属之菩萨、罗汉,亦非玉皇大帝所封之命官、天仙.只能列为“洞主”之辈.她非儒、非释、非道,超然孑立,难以查考其来历真缔.而她却主管着人间风情月债,有职有权,绝非等闲之辈.通观全书男女主人公之命运.无不与其休戚相关.曹氏塑造警幻这一角,真真假假,有有无无,奥妙无穷,非深究而不可得也.警幻是《红楼梦》中无与伦比名符其实的美神.其貌美不胜言,“远渐西子,近愧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