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之政,自秦始也,中国之制和中国之盛,则自汉始也.汉家天下四百年,也是中国文化史上辉煌的四百年.从夺取秦鹿到楚汉相争,政治上文化上的风云人物刘邦、项羽、范增、萧何、韩信……都是楚人.秦国花费多年心血,苦心经营宇内,不到二十年就归政楚人,显示了楚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楚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显示了恢宏的气度.楚辞,作为楚文化代表的精神方式对汉学术和文化的建构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楚文化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自来由特征鲜明的南北两大系统构成。在先秦,文化上的南北分野尤其明显。北方文化严谨朴实,南方文化活泼思辩;北方文化注重现实,南方文化务求浪漫。南方文化中,楚文化成就最突出,特征更鲜明。最能体现楚文化精神的是老子、庄子和屈原。我们试从下面几个方面来阐述与探讨,以期弘扬这富于无穷魅力的民族文化。 (一)博大的包容精神楚人长期处在非夏非夷而又亦夏亦夷与荆蛮共存的特殊的民族环境中。楚民族特殊的历史形成过程,在荆蛮土著民族看来,楚代表华夏势力(参见拙作《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2期)。楚人也乐以华夏自居,侪身华夏之列。《楚世家》记载:  相似文献   

3.
楚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楚文化是我国古文化的重要一支 ,它是以江汉地区为中心 ,在原始宗教、巫术、神话的沃土中发展起来的一支由楚人创造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开放而多元的南国文化。原始楚文化以神巫性、浪漫性、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的总体特征 ,对文学加以渗透 ,形成了南楚文学的独特风格 ,为后世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融合古今 汇通中西——略论吴文化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们讲的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性大文化。它同中国其他区域文化一样,是中国文化的子文化。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它是最富开放、变革的文化,充满融合、辐射的功能。因此,它的覆盖区是中国历史上以及当今最富裕的地区,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最有希望的地区。我们所说的吴文化地区,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下游金三角地区,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太湖南侧的杭州、嘉兴、湖州,长江以北的南通、扬州等地区。吴文化地区处在长江下游三角洲,它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地区和上游的巴蜀文化地区,构成了一条长江经济文化带。黄河哺育了中国的古…  相似文献   

5.
从西周到南宋,古代河南共有楚人南迁,西晋末永嘉南迁,唐代陈元光"开漳"和王审知父子"王闽",北宋末靖康南迁等四个阶段的政治性外迁移民.其作用主要是影响到了迁入地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组织,促成了南方地区政治和文化的中原化,最终更有利于中国版图的巩固和文化的多样统一.  相似文献   

6.
成顼在《理论月刊》今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从汉代淮南王刘安到王逸直至今天,人们都无一例外地从《诗经》中寻找《离骚》比兴的源头,但近二十年来楚文化的考古发掘,以诸多的雄辩事实说明,《离骚》比兴源于楚文化自身。 他认为,楚文化中的巫风习俗是我们理解《离骚》比兴的关键。楚国是一个巫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其巫文化构成了楚民族文化的一个典型特色。在巫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楚人对巫的宗教品质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而民间祭歌《九歌》以香花香草桂酒椒浆敬神娱神。写作年代可能早于战国  相似文献   

7.
自秦至西汉早期,以苏北地区为核心的一定区域内形成了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考虑到一些历史因素,故以“西楚”冠名之,谓之“西楚文化”。西楚文化不同于楚文化,但却是在楚文化的扩散影响下融合本地所固有的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文化的相互作用力无疑给西楚文化赋予了深厚的底蕴。项羽是在西楚文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典型,他的性格及其身上所具备的一些特质,反映了西楚文化的内涵特征。  相似文献   

8.
长沙文化是在和楚文化的传承与冲突中凸显出自身的文化特色。其间,有宋代湖湘学派务实精神的改塑,有重山迭岭、滩河峻激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强悍民气的烘焙,有近现代血雨腥风的洗礼,但无论如何,长沙文化无法割舍和楚文化的血缘关系,总是在和楚文化相生相荡的历史摩擦中,不断地进行同质选择和异质选择。长沙文化行为模式的生成和特点,就是对这种历史选择的最好证明。一、“狂”与“辣”“狂”是楚文化的招牌式特征。历数古代的狂者,无论是髡首的接舆还是裸行的桑户,是浮尸的伍子还是“耦而耕”的长沮和桀溺,其名字都和楚人连在一块。无论对“…  相似文献   

9.
寿春楚器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寿春楚人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创造了许多精美的楚器.这些楚器外形奇特精致、纹饰典雅灵动、富于变化,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中的精品.寿春楚器纹饰在审美上有求奇、求美、花样多变的风格特征,是中原楚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积淀的结果,同时又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有关.寿春楚器纹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蕴涵着楚文化的精髓和楚人的审美思想,是我们研究寿春楚文化宝贵的史料文物.  相似文献   

10.
研究古代中国文化的学者大都认为,上古中国南北丈化比较的结果,北方文化庄重、严谨、雄厚有力:南方文化清奇、涓秀而浪漫。楚国地处中原之南的江汉流域,与吴越民族同属于中国上古的南方民族。在性爱文化——无论是观念或生活方式上,一方面由于楚文化本身的浪漫性陶冶了南方的楚人,另一方面楚国开化较迟,中原的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未能完全统治楚人的思想,这就  相似文献   

11.
经上世纪上半叶的发现和下半叶的开掘,楚文化已引起海内外瞩目,回顾近一百年学术史,楚文化研究在诸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它从一个侧面,为我们认识中华文明核心的形成过程以及早期文明的结构模式,提供了重要材料。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区域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为迎合“地方主义”的需要,在学术上势必阻碍我们把楚文化研究引向先秦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宽广道路,影响我们正确认识楚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关系,以至影响我们客观看待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及其缺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周秋光 《船山学刊》2001,(4):27-31,64
一综览湖湘文化古今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丰富多姿的内容,通过对其层垒积淀的透视,可以发现它大体上具有如下三大持征:一是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传承,有一种明显的连续性,文化中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湖湘文化源自楚文化。楚文化所特有的那种古老而神秘、荒诞而又不失浪漫的巫风色彩,在古代湖南社会影响深远。到了西汉,楚文化虽已逐渐消失,但楚风民俗却依然在后世的湖湘文化中传承。从东汉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湖湘文化历经兴衰,艰难行进,其间屡有发展,但在中原人的眼中,湖南仍是一个未被完全汉化的边鄙蛮夷之地。直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楚人树图像和树崇拜的文化稽考,认为作为表征楚文化观念的一种意象符码,树图像有着特殊的文化隐义.是楚人“通天”观念、灵魂升天观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曹海东 《江汉论坛》2006,(4):100-102
从文学的角度审视《庄子》,可见其中广泛地使用了变形艺术方法。该书广泛运用变形之法,与作者深受楚文化之影响有关。楚人的思维方式,楚文化圈流传的远古神话,楚地的艺术创作,均是促使《庄子》变形之法广泛生成、运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大庆地区城市建设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重要历史阶段;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主要经历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从历史人文和地域特色看,大庆城市文化大体可以分为五个主要发展阶段;大庆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鲜明特征;大庆文化作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对于推动大庆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目的是在特定时代与地域界限内尽可能好地解答生活问题。产生于人类一定发展阶段之上的佛教,无疑可视为古代印度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一种人生哲学。因此,探讨它的中国化至少需要把握这二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它所蕴含的印度文化的思维内核是怎样为中土思想家所改铸纳入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的;二是,作为一种关于人生价值及其实践的理论,它是怎样为中国社会所理解、接受而产生现实影响的。  相似文献   

17.
杨雨 《船山学刊》2013,(4):35-40
屈原开创的骚体代表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尤其表现在其对于“形式技巧”的偏爱,呈现出“炫”的美学风貌。以《山鬼》为例,即以炫词、炫境与炫技构筑了一个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美学世界,并折射出楚文化之“炫”:其一为文学艺术形式的浪漫和华丽;其二为想象的奇特瑰丽,上天入地,完全打破了现实生活的束缚,呈现出浓厚的神话色彩;其三为楚人的个性张扬高调。如果说从整体上而言,《诗经》是中原文化集体意识在文学中的反映,代表着中原文化“和”的审美理想,那么楚辞则是楚文化极度张扬的个性意识在文学中的反映,代表着楚文化“炫”的审美理想。楚辞之“炫”奏响了中国文学“缘情绮靡”的浪漫序曲。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箫具有独特之审美属性。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文人对它内涵的理解亦在不断丰富。从早期的与礼乐文化的关联到与文人内在品性的融合以致箫心的产生,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基本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上对箫意义的各种解释;二是箫在各方面给予文人的心理影响;三是箫运用场合的多样性;四是箫与文人活动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9.
由墓葬制度看二里头文化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偃师二里头遗址是1959年发现的,自那时以来,已进行了多次发掘,目前,发掘工作尚在进行中。在该遗址约四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铸铜遗址、各类墓葬及青铜器、精致的玉器、象牙雕刻、石器和大量的陶容器等。特别是两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基址的发现、表明这一遗址的某一阶段是一个已进入阶级社会的都邑废墟。 由二里头的层位关系及其文化内含知,它是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和早于二里岗期商文化的一支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遗存,故命其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可分为四个文化期,文化遗迹和遗物较多的是第二期和第三期,宫殿基址和较大的墓葬都在第三期,表明第三期是这一遗址最繁荣发达的阶段。像二里头遗址一样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地区,这一地区,正是古籍中记载的夏族活动地域。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773—819)出生在唐代长安,就中华文化形态学来讲,他是在中原华夏文化中茁壮成长的。他33岁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后贬居永州。永州地处荆楚南越之间,正是楚文化的洞庭湖南部基地。如果说,楚文化是以主源祝融,干流华夏文化,支流蛮夷文化,“三者交汇合流”(张正明《楚文化史》)而成的话,柳宗元就是从中原华夏文化,进入到楚文化的次腹地永州,与古越族文化的遗风,朝夕与共,整整十年。屈原(约前340—前278)功国时代楚人,他是在楚文化心腹地成长壮大的。现在谈谈屈、柳两人的文学创作思维,在楚文化的孕育和薰陶下,既有共同反映,又有不同折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