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利用"中央—地方—民众"三层分析法,对我国城乡关系失衡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解释,认为"中央政策体制的局限、地方行为的扭曲、村社基础的缺失"共同造就了城乡发展失衡的现实困境。对此,可通过城乡共生式发展的路径建构,地方可持续发展行为的实践,村社共同体的重塑来有效实现中央、地方与民众的互动与衔接,达成十八大所提出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塑造"强国家—强社会"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以温州为例,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与地方政府行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新一轮农村改革的重点是破除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温州开展以“三分三改”为核心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寻求整体性制度安排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外部利润使制度创新主体有足够的动力参与制度变迁,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制度的变迁变得合算。温州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结果。地方政府充当第一行动集团,赋予农村市场力量的成长空间和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破解,农村的市场力量逐步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此时地方政府职能应适时转变,承担起服务和协调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李红艳 《社会科学战线》2023,(4):165-178+282
随着社会媒介化进程不断推进,媒介生活逐渐成为乡村日常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理解乡村社会中的媒介生活可以从媒介境遇角度、从最广泛意义上的媒介——口语与书面语在城乡“分割”中所呈现的历史维度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阐释城乡叙述方式的改变。可以看到,其改变体现在:媒介景观已经成为一种无形的围墙,存在于城市,也存在于乡村,媒介景观同时也是信息中心。城乡叙述的部分权利从城市转移到了乡村,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信息传播生态系统发生了位移和游离;媒介地方感有反向依附感和泥土依附感等属性。因此,媒介境遇下的乡村属性是以地缘和血缘共同属性为基础的、具有层次性的、从抽象的村落意识到具体而微的村民个体的行为与实践过程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在上述种种行为和实践中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地方生活场景,而这些生活场景也促进了地方属性的固化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西方发达国家都经由不同的方式实现了从城乡二元对立到城乡一体的治理模式变迁.实现城乡一体治理后,乡村地方政府变为一个法人单位,拥有独立的税收,可通过中央和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及地方借贷等方式来弥补财政不足;同时也实现了乡村的民主治理,保证乡村治理中民意的实现;还能促进城乡之间人口流动,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我国可以考虑借鉴发达国家城乡一体治理的方式来弥合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5.
论地方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的认识误区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方针.然而地方政府在统筹城乡上仍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只侧重于统筹城乡的经济意义,对其政治意义认识不足;把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视为一种道义支持,而不是工作职责;以城乡分立的心态要求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等等.我们认为,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地方政府消除认识误区的基础,领导干部积极投身统筹城乡实践是地方政府消除认识误区的必要途径,建立统筹城乡工作领导干部考核问责机制是地方政府消除认识误区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府分权治理模式下的官员政治晋升激励,在促成中国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强化了地方政府的城市偏向行为,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可从生产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三个方面建立分析框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地方政府城市偏向行为进行系统考察。要实现由城市偏向到城乡协调发展的转变,必须实行政府治理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程度有所降低,这主要是因为中央政府进行了规划和融资,全面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并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制度及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下,不断改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状况.而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之所以产生不均等,既是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结果,更是政府长期推行城乡二元医疗卫生制度和二元财政卫生支出制度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发展政治学的视角对城乡二元结构进行了解构,认为只有引入行政力量才能统筹城乡的发展,通过对我国城乡发展历史的解读,揭示出行政力量对城乡二元分化具有双重作用。行政力量通过税费制度和科层体制,从农村汲取资源,造成城乡二元的进一步分化,社会结构性矛盾突出。在2006年税费改革后,国家通过粮食直补、"一事一议"和"项目下乡"等政策,推动城乡统筹的发展。但由于目标价值的不一致,国家与地方展开了三重逻辑的博弈,出现城乡统筹过程中公益目标的偏移,消解了国家为协调城乡发展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转型式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经验(1978-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持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根据1978年到2008年30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理论归纳、揭示以及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确实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但整个曲线比较平缓。同时,基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事实,有理由认为中国的转型特征削弱了由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农村收入增加的效果。具体来说,所有制结构调整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市场化进程、对外开放以及地方政府行为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特别是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在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几个因素中显得十分突出。研究结果明显表明,中国持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与转型式的增长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0.
杨纯华 《东南学术》2005,(Z1):55-66
本文对福建省税务学会2004年承担的中国税务学会课题"改革地方税制的研究"专题调研成果进行了综述.该专题成果从地方税制改革、财产税制改革和统一城乡税制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地方税制改革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现实性,把握住了目前地方税制改革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1.
李彦良 《学术探索》2014,(10):70-74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融资机制是核心.然而,由于土地财政不可持续、融资平台潜藏巨大风险、地方政府性债务不断发酵,传统融资模式难以满足城乡发展一体化巨额融资需求.未来,地方政府主导城乡发展一体化应深度挖掘财政性、政策性和市场性融资渠道创新潜力,探索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开征房产税、开发性金融提供引导和信贷资金、资产证券化和项目融资等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城乡人力资源开发一体化是指国家对城市和农村人口进行统一的教育培训、激发潜能、激励保障、合理配置等一系列综合性的行为活动过程,使农民顺利转化为城市居民,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在教育、培训、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阻碍了城乡人力资源开发一体化的步伐,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对此,必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培训、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制度,实现城乡人力资源开发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李涛  宋玉波 《江淮论坛》2011,(1):145-153,103
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需要以教育公共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思路,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优势,调动社会多中心的广泛参与.在国家与地方、宏观与微观之间形成合理的、富有共性与个性特色的统筹试验治理策略,以推进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完美协调。作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主题,统筹城乡教育将面临一系列“统筹”难题——既有教育系统内部本体意义上的统筹困挠,义有外部各种礼会和政治既得利益集团相互之间.它们与政府及其部门之间展开深层利益博弈。统筹教育改革之谓“统筹”本身就决定了它是一个通过平衡与协调争取事实利益与价值利益最大化的曲折过程;“统筹”不好,则改革难免夭折于襁褓。鉴此,文章从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逻辑、概念、历史与现状”四角度对其进行动态耕犁,方是清晰把脉中国下一步统筹城乡教育改革深入治理的核心工程。  相似文献   

14.
建立什么样的城市既是一个国家治理中的政策设计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治理中的路径选择问题。由地方政府发起的特色小镇建设,既是一个地方城市化政策的先行尝试,也是不同地方政府间治理协同的过程。在特色小镇建设的推进中,还同时面临着市场本位和国家本位的博弈。总体上看,特色小镇不但应该纳入国家城市化的总体战略,也应该尊重地方政策创新的积极成果,在城乡治理合流中实现产业转型、人口导入和文化传承的功能融合。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的土地立法不仅使地方政府垄断了建设用地的一级市场,还严格限制了集体建设用地在二级市场上的流转,造成城乡土地市场间的巨大鸿沟,有悖《宪法》第10条的使命。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是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推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当包括实物和指标(地票)流转两种模式。在实物交易上,应当放开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放松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管制,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开发建设公租房、商品房等商旅项目。在指标交易上,应当进一步扩大交易范围,逐步构建全国统一的地票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16.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增减挂钩政策的重要目标。增减挂钩主要从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农村投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三条途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现实中,由于地方政府的利益追求与相关政策的缺陷,一些地方增减挂钩的城乡统筹发展效应受到抑制。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机制,完善农村投入机制,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方教育行政建立了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但在制度实施中教师交流意愿不强,教师对交流制度总体满意度偏低。增强城乡教师交流意愿,可以借鉴日韩经验,从确立教师交流义务化的前提制度,完善城乡教师一体化的保障制度,设置补、奖为主的补偿制度和配备教育行政主导的操作制度等方面来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乡经济关系的演变逻辑:从双重管制到双重放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帆 《学术月刊》2012,(6):71-79
城乡经济关系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理解城乡经济关系的演变逻辑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关键性意义。在理论上,存在着政府—居民、中央—地方双重互动→资源配置方式和收益分配方式→城乡经济关系演变的顺次决定机制。在该机制中,政府—居民、中央—地方的双重互动是影响城乡关系的本源性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政府—居民、中央—地方的互动方式各不相同,相应的城乡关系也就具有差异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地方的不完全分权与政府—居民的不完全分权相互叠加,导致城乡差距持续拉大。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约束条件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而政府—居民、中央—地方的双重互动也面临着从不完全分权走向完全分权的使命。唯其如此,才能形成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城乡均衡的利益分配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经济差距收敛和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乡居保"制度是一项由中央政府主导的普惠制、广覆盖的惠民政策,但在政策实践中多数农户选择了低档次参保缴费行为。基于三省18县农户缴费档次的抽样调查结果,农户并非是在收入水平上无法承担更高档次的参保缴费,而是对"城乡居保"制度的制度模式、工作网络和财务机制缺乏信任和合理预期。同时,农户低档次缴费参保行为也暗合了地方政府的现期利益,地方政府的"行政异化"策略反过来强化了农户的低档次参保缴费行为。合理提高农户在政策执行中的边际收益,弱化地方政府"行政异化"动机则是提升农户"城乡居保"参保缴费档次的核心路径。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民办教育目前存在整体发展相对滞后、分布不均衡、模式单一、奖励或扶持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发展不规范和潜在风险较大等问题。在当前地方立法中,应借鉴兄弟省市民办教育地方法规中关于加大鼓励与扶持的政策力度、着力解决地方民办教育热点和特色问题、落实民办学校公平待遇等规定,并结合重庆民办教育的现存问题、独特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社会背景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才能制定出符合重庆市情教情的民办教育地方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