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曾洪伟 《船山学刊》2007,(4):173-175
女性主义诗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肇始于欧美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和理论形态.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在文学领域的自然延伸.它以其鲜明的性别意识(以女性的视点来检视一切文学文本,并努力建构属于自己性别的诗学体系),决绝的反叛姿态(彻底颠覆和打破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强权统治和话语暴力),超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积极吸纳各种现代和后现代思想资源,并孕生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等纷繁复杂的女性主义批评分支)而备受西方文论界的瞩目和青睐.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3):115-121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多种西方文化理论综合而成的"宁馨儿",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研究视角的多重性和理论体系的多元化两大基本特征。这种灵活多样的理论思潮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本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体系的确立及其价值观念的建构,理应在坚持批判性地吸收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对自身的理论观念和研究方法作出必要的调整,即重视发觉多样化的理论视角,营造多元观点和理论得以生成的自由空间,从而适应当代中国文论变革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已走过近三十载的历程.其中经历了萌芽、发展、开放三个时段.从性别的视野研究文学,重视女性文学文本,关注、重视女作家,关注、重视女作家独特的性别创作体验、性别创作特质,建构女性文学研究学科,以及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过渡到"性别诗学",可谓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探索的重点与取得的业绩.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又有其严重的不足.这首先表现在部分学者在对西方理论嫁接上的生吞活剥.其次,中国古代本土思想文化资源的缺失.再次,研究对象的偏嗜与评判标准的绝对化、单一化.放眼未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许多条路可走,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本土化以及将相对封闭、狭窄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拓宽为相对开放、广阔的性别诗学,或者称为"性别批评",将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必须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范方俊 《江淮论坛》2013,(2):165-170
寻求对话是当代中西比较诗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和主张。究其根源,一方面是中国传统诗学在西方诗学冲击下凸现出的"现代转型"使然,另一方面是西方比较诗学界对于包括中国传统诗学在内的东方文化视野的吸纳所致。当代中西比较诗学对话的危机,不仅体现对于片面地将"对话"解释为"理解与沟通"的理论解读层面,而且存在于机械地套用西方诗学话语"阐发"中国诗学话语的具体实践层面。而破除中西诗学对话危机的出路在于突出对中西诗学话语的语言性分析,通过对中西诗学话语的分野、融合和转换的揭示、归纳和总结,为中西诗学深层次的理论对话的展开创造必要的条件。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将不可避免地告别惯常的文化或哲学比较模式,围绕着中西诗学话语的分野、融合和转换这一主轴,坚定地走向中西诗学的语言阐释之途。  相似文献   

5.
现代女性主义重行动轻理论,一直面临理论上的挑战。对女性主义不断反思,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是女性主义在当代发展的一大关键。一、“新关系论”作为分析哲学“对思想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纠正女性主义性别分析中的片面性;二、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关于平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分析,现代女性主义的性别研究,同样不可忽视这些新的理论成果;三、女性主义将“空间”和“场域”理念引入性别研究,同样具有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政治哲学视域中,理解与诠释社会正义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尚未得到足够的彰显与重视.因女性主义的社会正义研究始于对各派正义论辩的广泛介入,故而凸显女性主义的正义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当代西方正义论辩各自之偏颇,而且有助于于论辩中透视并阐明理想的正义伦理理念应超越当代西方正义论辩的偏狭视野,而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完善为旨归来促进正义之多元价值的综合平衡,以期对当代中国正义制度建设及和谐社会发展给以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刘绍瑾  佀同壮 《文史哲》2003,1(5):124-130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在 2 0世纪后期的华人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在着力揭示受道家影响的中国诗学与西方传统诗学美感视域的差异的同时 ,又极力探寻它与西方现代美学的汇通之处。在这一“同异全识”的比较诗学框架中 ,庄子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揭示这一点 ,既有助于去除西方诗学对中国诗学的遮蔽 ,也为中国诗学通于世界、通于当代、实现其现代转换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双重解构:论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实践中的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茂林 《江汉论坛》2007,9(5):119-122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把文学批评放在性别歧视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下,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学、自然、女性、文化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的批评策略是:质疑、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菲勒斯中心主义".其文学实践是研究自然和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揭露、批判物种歧视和性别歧视;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女性意识;质疑和解构西方思想中文化-自然和男人-女人的二元对立,在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生态女性主义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陶水平 《社会科学》2006,(10):155-161
文化诗学是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思潮和批评流派,已然成为当今西方批评界的一种显学。作为正宗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模式,文化诗学具有一定的学术原创性。当代美国文化诗学以其学术开拓性、创新性和前沿性显示出自身特有的学术魅力,越来越受到我国当代文论和批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涌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历社会历史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性别诗学等发展阶段,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急需反思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转向“文化诗学”,即以“社会身份新疆界说”为基础,把文化批评与文学审美相结合,将取代性别诗学成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1.
深得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精神三昧的宗白华以他独特的生命美学视角观照宇宙深邃的奥境,以宗教家的大悲心构建起一个映射天地诗心的有情有象的诗学体系,向我们开启了"由美入真"的幽邃之径,宗白华在实现其"世界美学"的理想范型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在跨学科视域中建立将宇宙世界与心性、美学、宗教、伦理、科学、社会等领域完全打通的形上论,在跨文化视域中,以他生命本体美学观消弭"中国心灵"与"西方精神"之间的罅隙,寻觅人类心灵一体化的"美丽精神".其"求美学上最普遍的原理而又不轻忽各个性的特殊风格"的入思理路为开创比较诗学的论域空间提供了醍醐灌顶般的神启.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当代文学批评向文化研究转型 ,作为一种“边缘诗学”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已逐渐走向中心。透过这一批评活动的“反理论”姿态 ,人们仍然能够对其在批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批评立场与诗学思想 ,进行必要的梳理与概括。这一新兴批评对于传统批评格局的解构与当代批评形态的重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但它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能否克服其在批评原则与批评语境等方面所显露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康德关学思想开创了西方诗学发展的新方向,它改变了西方诗学的摹仿论传统,颠倒了传统的主客体的关系。论文从源头上探讨了西方诗学传统转变的动力,试图为现代及后现代诗学的研究提供更深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台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台湾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于2 0世纪80年代中叶,90年代后,由对男权主义批判向性别诗学转向,并由文学/性别批评逐步向跨文类/批评研究深化。这些特点既与世界文论发展的大趋势同步,也与祖国大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相通,这既为我们反省、弃绝陈腐的性别观念提供了必要的比照场域,也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与提升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5.
李国德 《阴山学刊》2014,(1):34-36,54
有机整体论诗学一直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一股潜在的批评思想,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等批评家的努力下,有机整体论文学批评思想形成一个重要流派,即有机整体论诗学,柯尔律治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使西方文学批评发生了重大转向。  相似文献   

16.
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而产生的国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语境下,与西方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并呈现出"阴阳互补"的跨性别对话特征,在世界学苑独树一帜;立足中国现实,坚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仍很必要,这必将推动世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7.
国际比较文学领域曾习惯于把西方的批评模子用在源于不同文化的文学研究和批评中。叶维廉则在经验性的实践中确认了东西方具有不同的思维、美学和批评模子。对模子应用的具体关注和思考 ,是叶维廉诗学理论的支点。他的模子应用理论从解决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及批评理论的具体运用问题入手 ,为跨文化诗学比较提供了方法论上的依据 ,为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诗学的独特价值开启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8.
女权主义是一种影响广泛的西方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在教育领域,女权主义者把研究内容定为教育中所有与女性有关的问题,核心是性别间的不平等及其对学校教育和整个教育系统的影响.对西方女权主义教育产生的思想基础以及在中国传播情况的分析,探讨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对中国女性教育的启示,寻求解决当代中国女性受教育问题的途径,对于提高中国女性的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