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多模态隐喻是指源域和目标域全部或部分由不同符号模式来表示的隐喻。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大学校徽的语类特点,可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论述大学校徽多模态隐喻识别与解读中源域的选择及语境对解读所起的作用,并进一步说明大学校徽多模态隐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多模态视角对文学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从颜色、人物、房屋三个角度挖掘蕴藏在作品中的隐喻含义,展现了作者杰茨菲拉德精湛的写作技巧及其鞭笞的美国"爵士时代"的精神生态危机。运用多模态隐喻剖析文学作品,能够增加读者的观赏情趣,提升艺术品味。  相似文献   

3.
企业标识中多模态隐喻的运用是由图形、文字和色彩等模态的组合来传达概念隐喻的意义,以荷兰语言学家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理论探讨美国三大电信企业标识中的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标识中三种模态交互作用,使标识动静结合,个性彰显,文化和企业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为企业标识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参考,折射美国文化;另一方面扩展了多模态隐喻理论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多模态隐喻与多模态话语分析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多模态的语篇分析。有必要通过理论溯源和对实际语篇进行分析对比,加强这两种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的相互借鉴,促进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研究从单纯的修辞学层面提升到概念层面,开拓了隐喻研究的新领域,但当前多数隐喻研究仅限于语言隐喻,其他模态,如手势、表情、图画、音乐等非语言隐喻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多模态隐喻研究理论为指导,以《易经的奥秘》为例,尝试探讨了电视学术讲坛类节目的多模态隐喻现象及多模态编码的整体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媒体语境下,文化创意产业诞生多种新颖的业态,呈现出更多感官传播的特征,体现出感性、感质和感官品牌的内涵。感官传播在文创行业具有重要价值,能够触发消费者的感性与认同,引发顾客的喜悦与感动,提升商品附加价值。可以五维感官传播为基础,重新构建全媒体语境下文化创意产业的感官传播新模式:搭建全媒介的品牌接触点;通过品牌接触点形成多模态刺激;多模态刺激背后的隐喻/迷思造就的文化风格;构思故事情节使文化风格实现回忆与共鸣。通过五维感官的多模态设计来提升文创产品的感质程度,通过文化隐喻来深化文创产品的内涵,通过多叙事的故事设计加强文创产品的情感对话,从而创造出更好的文创产品为"中国故事"代言。  相似文献   

7.
苏萍 《兰州学刊》2012,(12):208-210
村上春树的新作《1Q84》一经问世,即引起学者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除了作品中构思巧妙的故事外,村上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各种模态的隐喻整合于小说中,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文章运用多模态隐喻的相关理论,通过对《1Q84》的文本分析,对作品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了分析。表明了在涉及大胆奔放的性爱以及家庭暴力、校园虐待、不伦、离家出走、背叛、同性恋、失踪等各种繁复复杂的离奇情节时,村上在文学技巧的运用上变得更加的细腻和成熟。同时,多模态隐喻分析在理论方面也为解读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运用多模态话语理论增强高级英语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有:发挥多媒体授课的优势,优化教材内容,构建多样性的课堂模态,强调教学效果反馈,拓展多模态课堂教授渠道,立足教学模态选择,摒弃多模态课堂的无序设计。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对模态"质"和"量"的权衡,找到两者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9.
多模态隐喻研究的重点之一是隐喻相似性表征方式研究,而此类研究需结合语类进行,道路交通标志是图像时代不可忽视的重要符号。从隐喻映射入手可发现,交通标志隐喻表征可分为五类,模态实现和配置颇具理据性,并有独特的语类特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关联理论,认为电影是一种非交互式交际,涉及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前者指电影人物之间的交际,后者指电影制作者和观众之间的交际。在前人基础上,构筑了一个电影隐含多模态分析框架,运用该框架对电影《非诚勿扰》中的两个隐含情节进行研究。情节1涉及“多模态花园路径”,隐含在纵向层面对观众起到了制造悬念的叙事效果。情节2涉及多模态隐喻,隐含在横向层面起到了攻击对方积极面子的讽刺效果,而在纵向层面则对观众产生了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11.
每一种新的语言理论的出现都会伴随对其理论的应用,概念隐喻理论也是如此。概念隐喻理论符合人的认知特性,以已知认识未知,寓抽象于具体。鉴于目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实证研究表明:将概念隐喻理论引入词汇教学能够在某些方面比传统的词汇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它能够弥补传统词汇教学的不足,从而从某种程度上改进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12.
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teaching tool in our teaching history. In this essay, I try to explain how to play a lesson around metaphor, and how to use metaphor for students' memory aids or vocabulary learning.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方式,植根于语言和文化中。将隐喻认知观引入到翻译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图像,加深对同一词在具体语境中不同含义的直观认识,从而扩大表达范围,增进表达效果;其次,隐喻是语篇组织和建构的重要手段,隐喻系统性的分析,有助于对语篇内在连贯性的理解;再次,隐喻既构成文化又传承文化,通过认知隐喻在翻译教学中导入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意识和隐喻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普遍性的原因,也指出了英语教学中隐喻的重要性。涉及到隐喻的英语语言现象是中国学生理解和运用的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尝试将认知隐喻学中有关概念隐喻的理论引入英语教学中,并探讨其应用价值,以探索解决英语教学中涉及到隐喻现象的教学难点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现代隐喻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与行为方式,一种认知手段.隐喻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特定民族的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翻译隐喻时,译者要根据隐喻的认知方式,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以取得文化传真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隐喻已经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认知隐喻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概念整合理论同样可以和批评话语分析进行融合。Charteris-Black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理论主要是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分析工具,忽视宏观语境,无法解释新奇隐喻,然而概念整合理论能够弥补这些缺点。提倡建立以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的连贯的全面的批评隐喻分析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
云虹  冯丽春 《河北学刊》2008,28(3):242-244
隐喻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对隐喻的准确理解要求理解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跨文化认知能力。从隐喻意义的来源入手,能够找出隐喻与文化的三种对应关系。探究隐喻意义来源同文化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语言,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而且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更好地认知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探讨隐喻在"呼唤型"功能为主的广告文本中对隐喻的翻译所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流行短语的隐喻性语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最常见的思维方法之一,也是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通过隐喻将人类某一领域的经验挪用来表现另一领域的经验,从而创造一个新的概念。当代汉语中的许多流行短语都是通过隐喻构词而产生的,隐喻化是产生新词新义的有效机制。隐喻具有矛盾性、模糊性和程度性等语义特征,这些语义特征和流行短语的语义泛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岳好平  匡蔷 《云梦学刊》2011,32(5):135-138
通感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方式。运用动力意象图式理论,从认知角度分析通感隐喻意义构建过程中的后台认知操作,即通感隐喻意义的构建条件、构建方式及其意义构建的最终结果,可以论证在动力意象图式理论框架下通感隐喻意义解读的可行性,并能揭示通感隐喻背后"带镣而舞"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