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了深入研究请求言语行为的本质特征,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分类法,对直接请求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进行了范畴化分析。研究发现从直接请求言语行为到非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行为,请求意图和原型等级逐渐降低,原型界限愈加模糊。有些请求言语行为需要通过复杂的推理才能把握其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学生英语请求策略的语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请求策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请求策略及请求句式上存在一定问题,如:请求策略不符合英语习惯;具体请求句式受汉语习惯影响;请求能力受英语语言水平影响等。  相似文献   

3.
对英汉请求言语行为策略类型的分析表明 ,汉语中的间接请求策略不适用于CCSARP中的规约性间接策略 ,即不能进一步证明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使用的普遍性。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汉语中最常用的请求策略类型是直接请求。  相似文献   

4.
言语行为是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请求言语行为是说话人以礼貌的方式请求听话人做某事的一种言语行为."请求言语行为面面观"一文对请求言语行为的结构,实施策略和影响其实施策略的因素做了深入探讨,并揭示了其特点,有助于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请求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视角下英汉请求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尽管请求言语行为的基本结构具有普遍特征,由于文化价值观存在,不同语言之间请求策略和请求修饰语的选择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的交际风格。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中英文化价值观不同所造成的英汉请求言语行为的交际风格差异。  相似文献   

6.
通过电子邮件实施人际或机构间请求目前已非常普遍,但请求是威胁面子行为,实施请求对语言适宜性和礼貌策略的要求更高。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对关国教授的真实电子邮件为语料,从语篇层面探究跨文化实施请求的礼貌策略和语篇特色,并通过回顾性访谈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多数请求使用了前提条件询问等规约性间接策略;广泛使用前置的支持性话步;多数请求呈现了典型的归纳语篇组织模式。而情境、媒介、东西文化价值观、第一和第二语言语用知识和能力因素则影响了请求的话语风格和礼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请求言语行为是日常交际中常用的言语行为之一,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在不同的场合中,说话人为了达到请求目的和礼貌要求之间关系的协调一致,通常会采取不同的请求策略以保全对方的面子。《乔家大院》是一部讲述"商业奇才"乔致庸创业传奇的长篇小说,其中的人物对话较丰富,请求言语占较高比重,每一句请求言语都是作者精雕细琢的结果。意象图式作为隐喻识解的重要手段,对看似不相关请求模式背后一致的认知机制有一定的解释力。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乔家大院》中请求言语行为的意象图式进行分析,找出实施请求策略背后的动因,有助于读者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了解人物性格,更好地解读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8.
英语中介语请求言语行为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际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中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中介语请求言语行为序列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三个结论:(1)英语中介语请求言语行为序列具备请求言语行为的普遍性结构特征;(2)说话人与受话人的社会地位、行为的难易程度明显影响请求言语行为序列;(3)母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导致英语中介语请求言语行为中出现一些语用迁移和语用失误现象。  相似文献   

9.
尽管请求言语行为的基本结构具有普遍特征,由于文化价值观存在,不同语言之间请求策略和请求修饰语的选择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的交际风格。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比了英汉请求言语行为的策略类型的异同,旨在通过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来探讨造成其差异的这一文化内因。  相似文献   

10.
请求行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而同时,请求行为也是一种语言行为,一直是语用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在研究请求行为的研究中,"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研究(CCSARP)"是该领域的领头羊,本文将在CCSARP的框架下,对请求策略中的常规间接策略进行语用分析。  相似文献   

11.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互文性理论是西方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中的一种。该理论认为所有的意指系统都是对先前的意指系统的转换 ,文学作品总是与其他作品乃至整个语言文化体系相互关联、交织 ,对任何文学文本的释义总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其互文关系的基础之上。本文拟从一例中诗英译来具体分析译者在识别与传译原文中的互文关系时的一些得失 ,以进一步论证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释爨及西爨白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从作为胡塞尔“第一哲学”最重要的概念的“视域”概念向作为胡塞尔“第二哲学”最重要的概念的“共呈”概念的理论过渡,以及这一过渡在胡塞尔哲学中的重要的意义,认为它标志着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的真正的统一,并且宣告了作为所谓的现代哲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最高产物的一种“先验现象学’学说的最终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北京人》在曹禺的创作中具有着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它隐含了作家以后创作的基本走向,曹禺此后的创作都可以在《北京人》中找到前兆性的趋势。它既是作家创作危机的一种表现,同时又是对其审美转向的一种预言。作家一方面在作品中高扬着反传统的旗帜,另一方面又对体现着传统美德的愫方赞美有加;一方面向往着北京人那种"敢爱敢恨"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被"为着自己受苦,留给别人一点快乐"的人生哲学深深地吸引。作家不知不觉间陷入了悖论之中。这一悖论是由作家灵魂深处的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所决定的,它所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作家在以寓言的方式宣告了传统的士大夫家族不可避免的衰败命运的同时,也在优美地向过去的"反传统"事业告别。  相似文献   

19.
“含混”与“不确定性”同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批评术语,都指意义的难以确定性,二者都和语境有关,在方法上都采用关注语言细节的“细读法”。然而,由于它们分别隶属于新批评和后结构主义,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首先,产生含混的语境是饱和的、可穷尽的,而产生不确定性的语境则是非饱和的、不可穷尽的;其次,从含混到不确定性是批评重心从文本向读者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从“存在主义”到“先锋小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文学接受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对西方文化思潮的接受,会发现经历过“文革”硝烟、思想稍稍解放的中国人和感受过“二战”炮火、被现代科技文明“异化”的西方人,对现代社会的“个人性”焦虑感同身受。从“存在”到“先锋”,反映出的是中国先锋小说家对现代性危机的感悟,代表了一代文学青年在东西方文化交融语境中的艰难思考和审美态度。由于存在主义的影响和渗透,中国的先锋小说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