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1 毫秒
1.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决定一方面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取决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要通过市场竞争才能实现,所以价格的决定又与供求有关。价格是价值、币值和供求的矛盾总体。可见,价格是价值、币值和供求的函数,调整计划价格必须考虑到价值、币值和供求的变化。为此,必须弄清价格和价值、币值、供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特殊性马克思曾经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作过这样的分析——商品所内含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价值与使用价值矛盾的进一步演变,必然表现为商品与货币外部对立的形式.在商品经济的上述矛盾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其它矛盾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在私有制条件下,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对矛盾就表现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了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是私人生产,商品是  相似文献   

3.
王学文同志最近以《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几个问题》为题,对武汉经济学界作了两次学术讲演。摘要如下:一、关于商品和商品生产王学文同志首先对经济学界有人提出的几种商品定义,提出了商榷意见。这几种商品定义是:(一)商品是不同所有者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二)凡是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的产品都是商品。(三)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是通过等价原则在不同生产者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4.
一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一切社会经济条件下都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在对立统一运动。在这个运动中也包含着劳动者自身的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那末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是否也具有这一特性呢?对此,我想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具体社会方式和对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费用由谁负担二方面作一肤浅探索。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省商品供求比例严重失调。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情况,是国民经济调整中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一) 辽宁市场供求比例失调,长期存在商品供不应求的矛盾。建国三十一年来,全省商品可供量与社会购买力之间,只有六年基本平衡。全省货币与商品的比例,正常情况是1:8.5以上,即市场上有1元钱的货币,应当有8.5元以上的商品。(1952年是1:9.85、1957年是1:8.16)据有关资料测算,1980年全省货币流通量在22亿元以上,与社会商品零售额比例是1:5.2左右,已接近三年困难时期1962年的1:4.84。  相似文献   

6.
纸币同黄金的关系问题,不能只就货币自身来讨论。因为,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离开商品生产这个根源进行讨论,是舍本求末。本文拟以商品生产的发展为线索,对货币形式的发展做一些探索。 一、货币形式的变化是商品生产发展的结果 货币的本质,在于它将潜伏于商品中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和具体劳动与抽象劳  相似文献   

7.
国际贸易原因研究的方法论国际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商品是国际交换过程的主体,它蕴涵着贸易双方的一切联系和矛盾。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应该以商品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劳动产品。作为能够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有用物,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作为凝结了人类一般劳动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统一又矛盾,共同构成商品统一体。商品作为有用物相交换,交换双方关心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作为劳动产品相交换,交换双方关心的是商品的价值。因此,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处于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庞彦强 《河北学刊》2004,24(6):132-138
艺术商品作为商品 ,同样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有用性 ,其价值是凝结在艺术产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艺术商品同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必须遵循共同的价值尺度。这个价值尺度 ,归根到底还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艺术商品的市场价值同其精神文化价值之间并不矛盾 ,精神文化价值越大 ,商品价值越高 ,反之就越小。由于经济规律和艺术规律的双重作用形成的其价格与价值间的悖逆及错位 ,实质上是由于艺术商品价值在艺术史上被切碎拆零后出现的特殊现象。由于艺术商品消费的最终结果是完成对人的全面塑造和推动人类进步 ,所以它的市场与流通除了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外 ,还要受到政治、社会和文化思潮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价格是反映商品价值同货币所代表的价值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是商品价值在货币上的表现。只要有商品、货币存在,商品交换活动就离不开价格。那未,社会主义商品价格的职能是什么?它的形成基础和形态又应该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经济改革中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化价值与文化市场的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市场存在的前提是文化产品成为商品,文化商品的二重性就表现为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特殊使用价值的矛盾。市场追求的是最终能以货币表征出来的商品价值,而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恰恰在于超越这种商品价值,直挂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文化价值的本质规定决定了文化市场是一个有限度的特殊市场.‘各种限度归结起来无非是经济效益的限度。文化市场中社会效益相对于经济效益的优先实质是文化价值实现相对于商品价值追求的优先,归根到底是人对物的优先。一、文化产品的商品价值和文化价值任何商品都包含着价值、使用价值两个因素,文化…  相似文献   

11.
论商品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 ,这是传统政治经济学早已阐明和深入论证过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商品的另一种价值属性———文化价值 ,又从商品的使用价值中分离出来 ,逐步发展成为同作为一般人类劳动凝结的价值和作为商品效用性的使用价值一样的价值。一  商品的文化价值主要是指商品的花色品种、样式风格、包装装饰以及商标等外在形式所承载和传递的反映人们精神文化观念和心理等信息的…  相似文献   

12.
银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体制必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必须实行计划经济,但是,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乃是存在着商品、货币的计划经济。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性,因此,反映在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中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形态之间的平衡。商品生产要求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如果使用价值和价值脱节,那么,就不可能组织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协调地发展;如果生产不讲究价值,只重视使用价值,就不可能节约社会劳动,不可能提高经济效益,最后,生产使用价值的目的也是达不到的。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是有深刻教训的。  相似文献   

13.
逻辑方法作为一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它独立的学术价值。但理论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从哪里开始?我们以往认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是从商品开始,是从分析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开始。然而这种对起点的认识曾使我们产生严重的理论误解。误解之一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论价值、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素芳 《江汉论坛》2002,1(11):26-29
价值,是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以货币价格相对表现出来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体现的是商品所有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物质生产要素和一切不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市场经济的分配就是价值分配,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价值规律支配的市场价格就是对商品所有者经济利益分配的手段和实现形式。价值、剩余价值、资本,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的劳动力也是商品”,这是近几年来较为流行的一个时髦论点。笔者认为,这一论点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在实践中是非常有害的。 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人不是雇佣劳动者 “劳动力商品”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并作了科学说明的一个重要经济范畴。我们知道,商品经济虽然是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历史起点,作为商品价值独立存在形式的货币还是资本运动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并不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的事。当一个劳动者用自己生产的商品或用这些商品换到的货币,去交换别人生产的商品时,他是用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交换别人劳动创造的同样价值。货币在这里只是作为一般等价物,起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作用,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只有当货币的所有者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商品,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它,即让其劳动,一方面生产山新的商品;另一方面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所以,马克思说:“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资本沦》第1卷,第193页)。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重点是商品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 ,虽然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已发生新变化 ,但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研究重点还是应从研究商品价值转化为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社会属性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是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非价值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社会主义国家的商品要赢得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 ,也是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非价值 ;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 ,更是取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非价值  相似文献   

17.
商品销售是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性环节重视商品销售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商品销售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是由商品经济内在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一、商品销售是完成商品形态变化的关键,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决定性环节。商品是为出售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的天性就是被销售。一切商品都必须通过市场销售出去,把商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如果商品卖不出去或不能全部卖掉,商品资金就不能顺利地转化为货币资  相似文献   

18.
<正> 社会主义商品和资本主义商品是有区别的,价值是资本主义商品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使用价值则是社会主义商品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运动的辩证统一体商品是一个矛盾体,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对立、互为条件的对立统一体。马克思辩证地研究了商品内部矛盾的运动和发展,这种研究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性。在简单的价值形态中,原始公社末期商品还不发达,商品内部矛盾并不尖锐,对不同的商品生产者而言,  相似文献   

19.
李嘉图的货币理论一开头还是正确的。最初“李嘉图认为在货币价值已定的前提下,流通手段的数量决定于商品的价格,并且把作为价值符号的货币看成一定金量的符号,而不像休谟那样看成商品的没有价值的代表。”但是,后来他离开了说明问题的正路而采取了相反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货币流通量时,传统的作法只是把它与社会的总供给相联系,即认为一定时期的货币流通量是等于一定时期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与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之比。笔者认为,这只有在高度理论抽象的层次上说才是正确的,因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社会可供商品(或商品价格总额)与社会所需商品(或货币收入购买力)在量上往往是不一致的。因此,如何从宏观供求均衡的角度来探讨货币流量的确定,就成为摆在货币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现实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