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通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本《苏轼文集》卷六十五“史评”类中,收有《历代世变》一文(原文略)。据现存资料,此文早在南宋编刻《三苏先生文粹》时已收载,明代毛九苞重编《东坡先生外集》、茅维编《苏文忠公全集》时亦加著录,袁黄、王世贞所编的历史教科书《纲鉴合编》,也在卷首《读纲鉴法》中载录此文,且与程颐、朱熹等理学名儒的读史方法并列。近年有学者分析苏轼史论,还特加征引,说其“将苏轼深湛的史学功力表露无遗”(张元《苏轼的史论》,载《宋史研究集》第二十五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5年编印)。可是,此文真是苏轼所作吗?试辨之如下:剖…  相似文献   

2.
苏赋十题     
本文首为苏赋辨伪,认为《苏轼文集》所收苏赋27篇,有两篇非苏轼作品。次为苏赋编年,二至五题逐篇考订了苏赋的写作时间。再次为苏赋辨体,六至八题分别论述了苏轼的骚体赋、律赋和文赋,认为苏赋诸体皆备,苏轼以文赋闻名于赋史,但他的文赋并不多。九题论苏轼仍以骈赋为多,着重论苏赋分类,认为苏赋题材十分丰富,含议政、纪游、吊古、咏物,苏轼不善饮酒,而咏酒赋特多。十题是比较二苏赋之异同,苏辙现存赋仅9篇,远较苏轼为少,作《缸砚赋》时年仅17岁,比《赤壁赋》的写作时间早25年。其《服菔苓赋》在当时已传到契丹,其《黄楼赋》尤为有名,杨万里甚至把《黄楼赋》与前后《赤壁赋》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3.
一、苏轼词《水龙吟·楚山修竹如云》编年辨误苏轼词《水龙吟·楚山修竹如云》一阙,付莯《东坡纪年录》将其作年定在熙宁八年(乙卯,1075),原题下注云:“赠赵晦之吹笛侍儿,作《水龙吟》。”朱孝臧《彊村丛书》本《东坡乐府》依《纪年录》;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就朱本《东坡乐府》作校笺,其词作编年一仍朱本旧  相似文献   

4.
元符三年庚辰(1100)五月,东坡被命移廉州安置,六月二十日渡海。此二诗离儋耳过澄迈时所作。近人陈迩冬定为“元符三年在儋州为琼人姜君弼题”(见《苏轼诗词选》注),不知何据。考东坡过澄迈,只有五言古诗一首,题为《余来儋耳,得吠狗曰乌觜,甚猛而驯,随予迁合浦,过澄迈,泅而济,路人皆惊,戏为作此诗》,王文诰编注集成本,次于《澄  相似文献   

5.
苏轼"为《论语说》,与孟子辨者八",可以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的思想。一是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主张恪守一定的规范界限,给礼信等五常的规范严格划界。在心性论上,由于对儒释道思想都予以广泛吸纳,因此,苏轼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在政治上,苏轼受到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因而不认可权,反对个人主观随意的变通。情本论是苏轼反对权变思想的根源。苏轼的"辨孟"思想也是孟子升格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苏轼毕生都对孟子思想持有辩证的态度,他真诚地尊孟,于孟子之学深入有得;亦严肃地辨孟,与孟子展开深刻的思想对话。苏轼辨孟可条为四端,或为误读《孟子》,或为质疑孟子所言不符事实,或为担心孟子的立论为后人误解,或为观点确与孟子不同。南宋尊孟派据其最后一端视之为非孟派,所论虽欠公允,但亦确有所依。苏轼辨孟之关键在于孟子辨性善,苏轼认为人性虽有向善之倾向,却无善恶之属性。苏轼以情本论立言,固有会通儒道之意,却背离了儒家在性理维度上对人性的根本规定,南宋理学家视其为非孟派,亦可谓直抵本根。  相似文献   

7.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苏轼奉凤翔太守陈希亮之命作《凌虚台记》,虽为记凌虚台的建造而作,但苏轼却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废兴成毁的历史,告诫人们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通过考证文中所涉及的“陈公”其人其事,凌虚台的建造及发展状况来进一步了解苏轼所写《凌虚台》的目的及意义并不只是为讽刺太守所作,而在于苏轼在文中所揭示的规律,以及对后人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词研究是近世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有关苏轼词集的编刻整理累计有二十余种。由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的《苏轼全集校注.苏轼词集校注》,在参考传世苏词各重要版本和近期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苏轼词集作校勘、注释、编年、集评、辨疑等文献整理工作,在各个领域均进行了新的探索。撮其要者,在以下三个方面最为突出,这就是:意象词旨的深微探析、编年本事的精细考订、词语注释的准确追寻。  相似文献   

9.
王兆鹏同志的《读张元幹词札记三则》(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读后深受教益。该文其一“洛滨”考,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第267页张元幹《点绛唇》词注“洛滨:不详(疑是陈与义)”之误,考定“洛摈”不是陈与义,而是富直桑。所考极是。此条词注在今年出版的《唐宋词选》修订版中已作订正。其二“谪仙”辨,王文认为张元幹《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中“谪仙”,只能是李纲,而不可能指苏轼。其说甚当。唯其三“张元幹自编词集质疑”一则中所引材料有疏误,现特补正如下: 王文中有二段引文说,南宋曾噩《芦词·序》有一段很明确的说明: “公(指元干)之子靖,裒公长短句篇,属为序。余晚出,恨不得见前辈。然诵公诗文久矣,窃载名于右,因请以送别之词,冠诸篇首,庶几后之人尝鼎一脔,知公此词不为无补于世,又岂与柳、晏辈争衡哉?” 王文认为这是张元幹的儿子张靖,裒集乃父词作后,再谁曾氏写序的。并说,曾氏以此二词压卷之“深意”在于欲后人“知公此  相似文献   

10.
清代的苏诗注集大成者王文诰撰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及《总案》,以熙宁变法、元祐党争等重要历史事件为背景,凸显苏轼的立身行事,并补正了前代苏轼年谱的错漏.王文诰针对施顾注本、查慎行注、冯应榴注等旧注的编年作了严谨的考证,调整部分诗歌的编年.在此基础上,王文诰运用历史解释的方法,将考证本事与阐释诗意较好地结合起来,补正了从宋代到清代的苏诗旧注在解释苏轼诗意时的不少错漏,是苏轼诗歌注释史上重要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苏轼有《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甲辰即抬平元年(1064)。王文诰《苏诗总案》卷五云:“挽词应作于前,此乃手录挽词之日月也。”此论不确。据苏辙《伯父墓表》,  相似文献   

12.
苏轼有《江上值雪,效欧阳体,限不以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诗。旧有苏诗编年注本多把此诗编于南行途中忠州诗前。似不妥。  相似文献   

13.
清人王文诰的《苏诗总案》是一部完备、详赡的苏轼年谱,详细考论了苏轼一生的出处行藏。同时还首次对苏轼作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编年,成为后来苏轼文集、苏轼词集的编年基础。《总案》在作品编年方面可谓功不可没,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王文诰的一些结论并非无懈可击,而后人往往盲从王氏,一再沿袭其错,故有必要对《总案》进行辨误工作。试举苏轼黄州时期的诗文词各一首,作尝试分析,重新编年,以见《总案》之误。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的词集宋时即有刊刻 ,但非常可惜没能流传下来。后人辑《漱玉词》 ,从王鹏运到赵万里到王学初 ,有些作品的真伪一直难以确定。比如说下面这首《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好。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染”四印斋本《漱玉词》作“点”)现在能看到的载有此词的最早本子是明刊本《花草粹编》之卷二 ,明陈耀文编。[1] (P352 ) 赵万里辑《漱玉词》认为这首词“词意显浅 ,亦不似他作。”然而王学初先生却针锋相对 :“以词意判断真伪 ,恐不甚妥。兹仍作清照词 ,不列…  相似文献   

15.
《苏辛词风异同辨》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词的发展史土,苏轼和辛弃疾历来被评论家并称为豪放词派的大家。深入研究他们词风的异同,无疑有助于对他们词作的全面了解和作出更确切的评价。严迪昌同志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年第一期上的《苏辛词风异同辨》(以下简称《异同辨》)提出这一问题探讨,是值得重视的。《异同辨》一文认为:“不同作家在同一艺术领域内有所新的创  相似文献   

16.
前言 中国典籍之流传日本,其历史甚久。据日本古史(《古事记》及《日本书纪》)所记,公元285年百济(即现朝鲜)人王仁来到日本,献上《论语》等。此则史籍中最早记录,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年矣。其间传来典籍,不可胜数,当然包含不少善本,又有在中国早已失去者。清末黎庶昌曾为驻日公使,与其幕僚杨守敬,尽力搜求中国典籍,编刊《古逸从书》,有宋本《尔雅》,宋本《杜工部草堂诗笺》等,共二十六种,但古逸善本,豈止于此。  相似文献   

17.
苏文系年补正(续)周裕锴颂类十六、《鱼枕冠颂》(卷二十)《纪年录》、《总案》、《考略》均未系年。今案:此文乃元丰四年(1081)作于黄州。《三希堂石刻》有苏轼自跋《石恪画维摩赞》、《鱼枕冠颂》云:“仆在黄冈时,戏作此等语十数篇,渐复忘之。元三年八...  相似文献   

18.
宜兴清代词学简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宜兴清代词学简说朱征骅宜兴词学以来陈克和蒋捷为开山祖。其词风对清代的阳羡词派影响颇大。清代为宜兴词学的极盛时期,当时宜兴被称为“词人之乡”。康熙时,词坛巨匠陈维崧崛起,和者甚众,有百余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阳羡词派。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  相似文献   

19.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苏轼奉凤翔太守陈希亮之命作《凌虚台记》,虽为记凌虚台的建造而作,但苏轼却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废兴成毁的历史,告诫人们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通过考证文中所涉及的"陈公"其人其事,凌虚台的建造及发展状况来进一步了解苏轼所写《凌虚台》的目的及意义并不只是为讽刺太守所作,而在于苏轼在文中所揭示的规律,以及对后人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上发表了《苏轼佚文<叶氏宗谱序>的考证》一文,说在浙江义乌发现了苏轼的一篇《叶氏宗谱序》佚文.该文作者经过考证,肯定《序》文确为苏轼所撰.本文对苏轼写《序》的可能性,此《序》的真实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与分析,指出了《序》文中的诸多疑点,认为此《序》不合常理,违背史实,又多破绽,不可能为苏轼所写,当是后人伪造,故毫无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