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两种文艺思潮,产生于欧洲十八、十九世纪,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而作为文学现象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因素,却是在世界各国文学中普遍存在,古已有之的。例如我国原始民歌中,《弹歌》表现了现实主义倾向,《伊耆氏蜡辞》则表现了浪漫主义风韵;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较多地倾向现实主义,《奥德赛》则较多地倾向于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2.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善与恶交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小说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哈克贝里·芬这一矛盾个体。小说中主人公哈克贝里·芬这一矛盾个体在寻找自由的旅途中与社会的相悖与相容揭示了人类寻梦之旅的归宿感和安全感以及人类永恒处于两难境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拉辛与莎士比亚》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斯汤达一八二三年刊行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这部书包括《拉辛与莎士比亚》、《笑》、《浪漫主义》三个部分。斯汤达在这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为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法国大革命以后的社会现实,“和启蒙主义学者的华美诺言比起来,由理性原则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苔丝》在我国向来被当成最成功的现实主义经典作品之一 ,小说的艺术手法在我国一向被视为典型的现实主义手法。但苔丝这个人物形象的完美无瑕 ,明显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苔丝》的艺术手法实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兼而有之。苔丝的悲剧构成正在于作者将本质意义上正是传统美德的代表的苔丝却被打着维护传统道德的旗帜推上绝境 ,个体的本质意义和社会的评价二者之间构成了巨大的反差 ,这种反差令真诚崇拜传统美德的读者产生悲剧感  相似文献   

5.
《复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不言而喻的,学者们在研究这一作品时,几乎都是从社会学的观点与现实主义的角度去揭示其本质。但如果我们从浪漫主义的艺术视角对《复活》进行解读与观照,可以发现其中亦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理想的浪漫主义精神,强烈的主观性和浓厚的抒情色彩。  相似文献   

6.
作者提出鲁迅先生的文学活动自始至终跃动着一条浪漫主义的血脉。从早期的理论著作《摩罗诗力说》,翻译作品和旧体诗作,到创作高峰期的《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等,都是浪漫主义居主导地位。就是作为奠定新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的《呐喊》、《傍徨》,也内烁着某种浪漫主义的精神。后期杂文的浪漫与前期诗文不同,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其浪漫主义的形成,一有社会历史原因,二是源于作家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是一位现实主义大师,又是一位浪漫主义巨匠。他一生的创作多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他的“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  相似文献   

8.
对《长生殿》创作方法的认识历来存在分歧.有说它是浪漫主义的;有说前半部是现实主义、后半部是浪漫主义的;更多的人则认为后半部是消极浪漫主义的. 笔者认为《长生殿》是部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又具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的历史剧.形成这一独特风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先从它的基调说起. 明王朝的顷刻瓦解和满洲贵族入主中原,使汉族士大夫和文人的思想受到空前震动,很多有民族气节之士痛定思痛,开始认真思考招致“社稷沦亡、天下陆沉”的原因,于是总结历史教训与抒发兴亡之感便成为清初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情绪.这种社会情绪给传奇创作很大影响,戏剧家们不但更加关心社会重大问题,而且多采用现实主义方法制作  相似文献   

9.
文摘     
本院胡家祥同志在1991年《江汉论坛》第4期上发表《艺术中几种美学倾向的对立》的文章。提出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提为文艺中两种基本美学倾向是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他认为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才是一对矛盾范畴,浪漫主义的主要对立应是古典主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但在弃医从文的时候,却非常喜欢浪漫主义作品,如拜伦的《海盗》等浪漫传奇。那么,青年鲁迅对于浪漫主义作品的热心,给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以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给他的现实主义作品打上了怎样的烙印?其现实主义作品中的浪漫因素与一般的浪漫主义又有什么不同?并怎样构成了鲁迅作品的美学风格?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深入探讨。本文仅就拜伦的《海盗》对鲁迅创作的影响,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麦尔维尔反超验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反超验主义文学的社会基础;讨论了麦尔维尔作品<白鲸>的主要思想和从中受到的启迪.认为浪漫主义文学是不成熟的现实主义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萌芽.它所包括的现实主义的成份必然会随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而逐步发展,逐步过渡到现实主义文学阶段.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有过短暂的浪漫主义潮流,1930年代,逐渐形成了独尊现实主义的趋势,1950年代,甚至产生了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公式。1958年,在毛泽东有关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的基础上概括出了“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提高了浪漫主义的地位,有利于将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立流派来加以认识,但在大跃进的背景下,“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倡导致了虚假、浮夸等弊病,引起了浪漫主义的畸变。“文革”结束后,由于对“文革”虚假的浪漫主义的反拨,提出了“恢复现实主义传统”的口号,浪漫主义受到普遍的诟病和排斥。由于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的变化,浪漫主义逐渐从文坛遁逝。  相似文献   

13.
《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已成定论。论者多从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特点出发,论证这部“五四”时代产儿的浪漫主义特色,有不少持论公允、卓有见地的著述,显示了《女神》研究的丰硕成果。但对《女神》中所包含的现实主义因素的论述却似少见,这不能不说是《女神》研究中的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14.
关于《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讲法,认为是现实主义或革命现实主义的。例如,一九五九年何家槐同志就提出:“鲁迅在这些作品中所采取的写作方法基本上还是现实主义的”。一九七九年,唐弢同志进而提出,《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是“革命现实主义”。一九八一年,王士菁同志也认为,“这八篇小说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历史小说。”其实,这些概括未必符合《故事新编》的创作实际。我认为,从总体上看,《故事新编》里的多数作品是以浪漫主义为基调的,或者说,它的创作方法的主导倾向是浪漫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浪漫主义的兴起是西欧文学史上有开创意义的一章,它给19 世纪俄国文学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生命力,俄国作家肩负的使命使得浪漫主义在俄罗斯很快被赋予现实主义色彩。前期创造社成员几乎是本能地接受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五卅运动之后却又从建筑“乌托邦”的精神领域和渴求中逐步把目光投入社会现实,文学主张也从原来并不坚实的浪漫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明确地提出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革命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16.
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美学倾向发生种种误解,多是由于作为历史范畴的浪漫主义运动与现实主义运动阴影的笼罩。 作为历史范畴,浪漫主义出现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大革命波澜壮阔和旧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形势下的产物;现实主义则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社会暴露出种种社会弊端、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日渐高涨、其它被统治阶级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出现的。有些人据此认为“浪漫主义天生就是反叛的,现实主义本质上是批判  相似文献   

17.
寇从俊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撰文《马克思主义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性构——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浪漫主义理论》指出,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制约性的辩证统一,倾向性与理想性的内在关联、主题想象与主观幻想的自由发挥是构成马克思恩格期浪漫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的浪漫主义理论同其现实主义理论一样,共同构成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18.
浪漫主义是欧洲文学史上曾经普遍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是现代西方文艺思想的起源。五四时期,在个人发现、个性解放和个人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创造社异军突起,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潮流,与文学研究会所代表的现实主义潮流构成了双峰并峙、二水分流的形势。五四浪漫主义把情感、想象等视为文学的本质,强调文学与自发性、天才、灵感等特点的联系。浪漫主义的文学观念影响了整个五四一代作家。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创造社开始否定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1928年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提倡新写实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在理论上以现实主义为标帜,并且否定浪漫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尽管把浪漫主义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对浪漫主义进行了重新评价,但实际上,在1930年代,逐渐形成了独尊现实主义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领袖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以冉阿让一生的经历为线索 ,反映了 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丑陋与偏见 ,表现了人生的苦难与悲哀。作品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仁爱万能的人道主义理想 ,歌颂了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力量。小说还通过滑铁卢战役和 1832年的巴黎街垒战探讨了人道主义与战争暴力的关系。小说将真实刻画与大胆想象相结合 ,具有十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其史诗般的叙述风格与高昂、激烈、热情的语言格调 ,加上强烈的政论性 ,共同构成了《悲惨世界》丰富多彩的艺术空间。《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也是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进行某种结合的最初尝试。  相似文献   

20.
近来,人们对毛主席倡导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有了较多的议论和探讨。严家炎同志的《关于现实和理想的统一——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些理解》(《文艺论丛》第二辑)一文,就“两结合”问题,谈了一些看法。鉴于严文的观点有一定代表性,个人又有一些不尽相同的思考。这里,打算谈几点粗浅的意见,兼与严家炎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