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亚利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0,(6):116-119
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已充当着"半边天"甚至"多半边天"的角色。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层次低,村务管理活动被边缘化现象突出,法律知识欠缺,参与学习、培训的主动性不高。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质较低、承担多重角色及难以灵活转换等。因此,应以更新农村妇女的思想观念为先导,建立以利益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支撑、以服务为推手、以法律为保障的新的农村妇女工作机制,提升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3.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道德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道德风尚已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急需建立一系列的激励机制,确保道德教育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康的社区文化和教育者所施加的吸引力的动源机制下进行,保障道德教育在一系列动力因素的推动下收到良好的效果,调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积极性,达到提高道德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王国忠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26-130
农民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由于受历史、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多数农民的文化科技、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以及健康水平等,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农村教育为重点,通过采取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乡交流、改善农村环境等措施,切实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5.
金一虹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3):9-11
一、农村社会变迁与主体失落的困局
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农村的经济人口社会结构因高度持续的流动性发生了巨大变化。持续二十多年男性优势的性别化流动,使得今日农村无论常住人口还是农业劳动力,都呈现女性化特点。女性在农业人口中占到多数,似乎当然应该成为农业乃至农村发展的主力军。但是,除了妇女组织和一些女性主义的学者,在官方和主流理论家那里,妇女的“主力军”地位都没有得到正式的肯定,相反,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女性化、老龄化一样被视为当前农村衰落、农业弱质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6.
唐卫青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2):151-155
根据湖北民族地区实地调查,结合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实际,从女性人类学的视角,运用女性人类学的理论,分析随着改革开放,外出打工成为当今农村主要生活方式之后,农村妇女在稳定家庭和建设新农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农村特别是民族地区,没有农村妇女的积极参与,就不会有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也不会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李小云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3):11-12
回顾新中国建国60年,农村妇女发展经历了多次波折。建国初期,农村妇女作为妇女解放的主体,在国家的高度动员下,积极参加农业生产。此外,妇女在婚姻、土地权益方面都得到了保障。从1949-1978年的妇女发展体现了高度的平等性。但是,从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不仅重新塑造了中国农村,而且也对农村妇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最为重要的制度安排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制度安排直接影响了农村妇女的发展。农村年轻妇女大量涌人城市,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妇女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她们或外出打工,或返乡在农村独当一面,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许多女性农民工在城乡流动的过程中,提高了能力,增强了自信,改变了她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入了新的血液。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农村妇女在城乡流动中所面临的困惑、无奈和牺牲。因此,应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努力为农村妇女营造更为公正的城乡流动环境,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徐杰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61-67
从城乡分离到城乡融合是现代化的关键性标志。城乡融合(Urban—rural composition)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石是有理论来源的。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立场,曾指出要“消灭城乡差别”,达到“城乡融合”。城乡融合是他们所设想的共产主义就是要把消灭城乡差别作为奋斗目标之一。所谓城乡融合就是城乡从分离、对立,在互动中逐步走向融合的过程,并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邹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4):77-78
提高青年学生的道德素质,一要深化道德教育改革;二要尽可能地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三要引导学生从古代德育中借鉴有益的道德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平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2):8-10
道德素质指人的道德观念素质和道德能力素质。它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长期发展中人的自主、自觉、自由的价值构建。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于人们自身行为规范的自律,具有主体性、崇善性与自律性的特点。作为一种主体的精神自律,道德素质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崇善尚义。这就有必要对行为规范进行道德调控。“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个人道德素质完善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引领个人道德素质提升的指针。 相似文献
12.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全面、系统、完整的概括,这20个字当中.把“生产发展”放到了首位。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来看.它包括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1号文件)提出的“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没、文化建设、社会建没和党的建设”五个方面.在这条意见中.“推进农村经济建设”也列于首位。由此可见。加快生产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和首要任务.没有生产的发展.不可能有生活的宽裕和村容的整洁.管理民主和乡风文明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3.
军队干部道德素质建设是军队科学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在准确把握测评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的基础上,开展对军队干部道德素质测评是科学识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梁楚明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是靠社会制度,二是靠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起核心和灵魂作用的是思想道德素质。文章认为,良好道德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5.
农民理财观念的更新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合理安排消费与生产,充分利用国家的宏观优惠政策,全面提高经营收入,减少盲目消费。通过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加之理财观念更新,广大农民将有效地提高收入水平、优化支出结构。正确理财将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生活水准,将有助于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中国政府为增进农民福祉勾勒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蓝图,成为新年伊始一道异常亮丽的风景线。中央决策层提出改革开放的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对此,中央党校研究员曾业松认为,“九亿农民能否真正从中国经济增长和政策调整中获利,是今后考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社会权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尧天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44-48
社会权的意义在于使每个人平等地享受国家发展的成果,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农民相对于市民处于弱势的地位,由此造成了二者在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上的不平等,并导致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最终是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实现整个社会的平等与公正。只有实现农民社会权,才能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8.
道德素质对大学生的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大学生在道德素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可进行系统的道德理论教育 ;通过高校教职工的言传身教 ;结合专业知识学习 ;健全道德监督机制 ;进行符合道德的行为训练和道德实践来达到 相似文献
19.
陈楠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515-518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匮乏并引进困难的现状,创新人才引进模式,通过信息技术构建网络虚拟人才,在短时间内有效扩大农村人才规模;通过对虚拟人才合理配置和有效激励,实现人才聚集效应,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人才不足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晨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4):103-10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育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农民。新型农民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较高的技能素质、较强的经营能力。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是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农村的主要内容。培育新型农民要注重先进知识与技术的传播,注重农村先进生产经营方式的发展,注重民主法制意识的树立,注重制度体系的创新。培育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可以更充分地发挥新时期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