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可谓是铜鼓的王国。这儿珍藏着占世界半数以上的五百多面金属鼓,典雅庄重,仪态万千。四海垂涎其美,五洲叹服其丰。在这些大部为壮族祖先所铸造的各种型号铜鼓中,北流型、灵山型和冷水冲型乃是瓯骆人独创的艺术杰作。在这里,瓯骆人发达的古代文化使铜鼓臻于完美,达到顶峰,成为鼎盛期的代表作品。其中。北流型和灵山型分布于浔江、郁江、邕江东南岸,直达广东西南部;冷水冲型主要分布于浔江、郁江、邕江的北岸,左江的西岸,三型连成一片,是约两千年前壮族祖先居地的腹地和中心地带。在它们的身上,生动地记录了从春秋到隋唐这一千多年里壮族社会的情状,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独立于滇系的粵系铜鼓北流型和灵山型、高大厚重,花纹繁缛,制作精良,标志着瓯骆人发达的农业经济和高超的青铜冶炼铸造技艺。它们使铜鼓最终脱离釜形而形成真正的艺术品。冷水冲型是杂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南方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和越南,近一个世纪来,曾陆续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先秦秦汉时期越,濮民族制造使用的铜鼓,在这些铜鼓外壁,有的刻有题材众多的花纹图案,但其中最为蓍名的就是船纹图案,这类船纹图案也是近百年来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所谓船纹,即指战国至东汉初期在我国南方越、濮两大民族制造、使用的部分铜鼓鼓身外壁的腰、胴等处镌刻的许多形态生动、内涵丰富的船形纹饰。这些船形纹饰往往成组出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七世纪左右诞生于滇中万家坝一带的铜鼓,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东移到滇池地区的晋宁一带,随后便呈扇形向东、南、北三面传播开来。一路沿着南盘江东传,经过现今的红水河,传至桂中的贵县和桂东南一带,并与那里独特的文化相结合,达到了它的鼎盛期,产生了三种代表型——北流型(甲型))、灵山型(乙型)、冷水冲型(丙型)。当人们把  相似文献   

4.
铜鼓雌雄论     
铜鼓作为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乐器,在使用时经常成双成对,这种成双成对使用的铜鼓往往被称为“雌雄鼓”,或曰“公母鼓”。最早提出铜鼓分雌雄的是明代著名学者邝露,他在《赤雅》一书中说:“伏波铜鼓,……东粤二鼓,高广倍之,雌雄互应。夷俗赛神宴客,时时击之。”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了雌雄铜鼓的区分和使  相似文献   

5.
铜鼓产生、流行于我国西南和岭南,其纹饰体现的是我国南方各民族先民对生存的审美追求,是南方各民族先民对平和、宁静、幸福生活的追求,是南方各民族先民寻求心理平衡,达到天人合一,得到上天赐福的内在心理的显现。  相似文献   

6.
越剑上存在一种特殊的文字画装饰现象,即将饕餮兽面与越王名同铸于剑格之上。这种特殊的纹饰风格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图腾崇拜,更体现出越地文化与古老良渚文明的继承关系,是越国贵族统治者寻求文明心理认同时的有意为之,反映出越国礼制构建中的政教关系,是先秦铜剑礼用功能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7.
雒越铜鼓与东山文化——驳“越南北部是铜鼓的故乡”说刘美崧越南学术界鼓吹“铜鼓起源是在越南的北方,创制铜鼓的人是雒越人”。他们的“依据”是:《后汉书》说马援得雒越铜鼓的记载;在越南北方收集和保存的100多件铜鼓,其中有50多件属于黑格尔分类法中的第一类...  相似文献   

8.
生殖崇拜是人类最具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古代彩陶纹饰中也存在这一文化现象,新石器晚期红山文化的孕妇裸像突出女性肥硕的乳房、臀部和圆鼓的腹部,充分地表出对女性生殖系统的赞美和崇尚;因鱼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纹饰中以鱼象征女性,表示对女性的崇拜。母系社会后期,先民认识到只有男女相交才能产生后代,于是出现了男性崇拜,如纹饰中以鸟象征男根等。  相似文献   

9.
商周的青铜器常饰以动物纹饰,龙纹饰更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介绍了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分析了这种纹饰的特点及意义。认为这些神异的龙类动物是用来帮助巫觋通天地的,体现了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铜鼓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铜鼓客家的民俗民风及文化变迁。其艺术特征非常鲜明:其歌词在章法结构上以四句和五句为主,句法上多七言句式;修辞手法多运用比兴手法。其音乐形态特征也很突出:五声音阶调式,多为徵调式,曲式结构多为二句体或四句体。  相似文献   

11.
越史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考古发现,可将越之信史上推千年乃至更远年代.文章对传统的“越为禹之苗裔”说再次提出质疑.根据考古学费料和人类学研究成果,并对照历史文献中有关记载,认为越族是在本地发展起来的土著民族.于越族与华夏族融合是从勾践灭吴后北上争霸开始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铜鼓是广西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乐器,是体现广西历史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市场制度下,以提倡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前提,遵循市场规律,培育和整合铜鼓文化品牌资源,从铜鼓文化馆、铜鼓文化知识、铜鼓音乐、铜鼓舞蹈、铜鼓数码新科技开发五个方面打造立体铜鼓文化产业,建设独特的壮乡文化品牌,延伸铜鼓文化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时至今日,布依族仍然是贵州使用铜鼓最普遍的一个民族。相当多的布依族村寨现在都还有一个铜鼓,少数的村寨有两个或三个。今日布依族使用的铜鼓都属于“麻江型”(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器型而得名),即黑格尔分类的Ⅳ型铜鼓,或闻宥分类的丙式铜鼓。这种铜鼓体态小巧,高一尺许,鼓面直径约一尺五寸,鼓身只分胸足两段,鼓腰呈突  相似文献   

14.
论越文化对越商创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经济的发展态势令人瞩目。究其原因,越文化是绍兴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越商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业精神、创业动机、创业行为、创业环境等处处留有越文化的烙印。此文从越文化入手,对越商的创业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越地独特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先秦到六朝越地形成了多样呈现的文化格局.越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先秦越地古老文化的形成,第二个阶段是汉代三国时期儒学浸润与越地古老文化的碰撞生发出越地文化的新传统,第三个阶段是东晋南朝时北方士族的南迁给越地文化带来了新的文化因子,越文化出现新的走向呈显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文化的另面文化.  相似文献   

16.
论越文化的开放性特色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中国古代地域文化中,荆楚、吴越、华夏三大文化鼎足而立,而地处东南沿海的越文化,最具开放性的特色。该文阐述越文化这一特色的众多表现,并分析形成其开放性的诸多原因,用以说明越文化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颇具活力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端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首。自古以来就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端砚的存在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物化形态,各个时代的端砚都传达和表示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留下各个时代的印迹。探索历代端砚制式、纹饰和风格的演变,稽考先贤制作之源,探索其变化之迹,可以对端砚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砚台的创新和发展发挥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文物室收藏铜鼓一面(封三图一)。通高27.5公分,面径51.5公分,足径51公分,胴部略大于鼓面,腰部内收有一突棱,四耳。鼓面中心花纹为十二芒角太阳纹,主晕为游旗纹,其余纹饰为雷纹、云纹、乳钉纹、絃纹,竖排直线纹相  相似文献   

19.
《越文学艺术论》高利华、邹贤尧、渠晓云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相似文献   

20.
虎纹是巴人图腾的象征和标志,也是其祖先的化身。它对于古代巴蜀社会意义非凡,在其文化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族群整合、社会教育、文化传递和巫术等方面。笔者尝试用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功能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识读巴蜀虎纹铜器,希望能对其文化功能的研究有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